回覆列表
  • 1 # 吶喊1971

    提到景深不得不研究一下光學鏡頭中的“彌散圓”概念。

    景深的意思是被攝景物能夠清晰成像的空間深度,景深範圍內景物的清晰度不完全一致,其中對焦點處是最清晰的,對焦點前後的清晰度與對焦點的距離成正比下降,即距離對焦點越遠清晰度越低。

    光線經過鏡頭後產生匯聚作用,匯聚點即是對焦點(也就是最清晰處),經過對焦點之後光線繼續擴散,這個焦點前面和後面的圓就叫做彌散圓。 彌散圓的直徑越大清晰度越小,如果彌散圓足夠小,肉眼就分辨不出它是一個圓,仍然把它視為點,這個可以被接受的圓的最大直徑被稱為允許彌散圓。

    透過以上簡單介紹,可以回答問題了:光圈是控制進入鏡頭的光線的直徑,光圈越大那麼對焦點前後的允許彌散圓距離對焦點越近,光圈越小允許彌散圓的前後距離越大。這樣一來用一句話總結:

    光圈控制的光線直徑大小與允許彌散圓的長度直接對景深變化形成影響。

  • 2 # 煮茶聞書香

    其實,這個道理如果專業解釋很麻煩,但是透過一個事例來解釋,可能讓問題更簡單。

    我們可以拿一個放大鏡來實驗,你把放大鏡放在眼前,看到的是很近的物體,就是淺景深,放下放大鏡,你看到的遠處就是相對的深景深

  • 3 # 行攝千山萬水

    回答這個問題先解釋一下景深的概念,景深是指照片的清晰範圍。鏡頭實際上是一個凸透鏡,在光線透過凸透鏡後,都會被折射而交匯於一點,這些交會點被稱為焦點,所有能夠清晰成像位置上的焦點組成的平面叫做焦平面。拍照時,焦平面上的物體是最清晰的,而離焦平面前後越遠的景物越模糊。除了焦平面上的物體最清晰之外,焦平面前後有一段距離範圍內的物體看起來也是清晰的,這個範圍就叫做景深。光圈越大,焦平面前後清晰的距離範圍越短,即景深短。光圈越小,焦平面前後清晰的距離範圍越長,即景深長。所以要拍僅主體清晰而背景模糊的照片需要用大光圈,拍遠近都清晰的照片用小光圈。

  • 4 # 攝影講習所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講一下什麼是景深,所謂景深是指一張照片裡景物的清晰範圍,當相機對準被攝主體聚焦後,主體清晰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主體前後一定的範圍內,還有一些其他景物也是相對清楚的,這個相對清晰的範圍就是景深。影響景深的因素有三點:光圈越大景深越短(清晰的範圍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鏡頭的焦距越長景深越小,鏡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攝距越小景深越小,攝距越大景深越大。(圖為:這張照片是典型的短景深的例子,由於景深太小,只有中間的人物處於景深之中,前後兩人都處於景深之外。拍攝時使用70mm—200mm鏡頭的200mm長焦距端,光圈則使用F2.8的最大光圈。攝影:劉晗峰)

    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在實際拍攝中經常被使用,而且能夠取得較好的畫面效果。景深短與景深小及景深淺都是一個意思,所拍出的畫面效果是前景和背景都被虛化了,尤其是背景虛化的程度最大,這也是大多數攝影師喜歡運用的原因。(圖為:使用70mm—200mm鏡頭的200mm長焦距端F2.8光圈拍攝的畫面效果,採用逆光暗背景能夠進一步突出主體,逆光所產生的輪廓光也能起到美化主體的作用。攝影:劉晗峰)

    在攝影實踐中,經常會遇到主體後面的背景非常繁雜,甚至是與主體爭奪讀者的視線,這時候採用大光圈就能夠很好地虛化雜亂的背景,起到簡潔畫面,突出主體的作用。(圖為:使用70mm—200mm鏡頭的200mm長焦距端F2.8光圈拍攝的畫面效果。在人像攝影中,這種方式會被經常使用)

    圖為:使用70mm—200mm鏡頭的200mm長焦距端F2.8光圈拍攝的畫面效果。由於相機距離被攝主體較遠(攝距較遠。攝距也是影響景深的因素之一),背景沒有被完全虛化,而是半虛化。半虛化的效果更加符合本張照片的主題思想,若隱若現的人群能夠交代主人公所處的環境。攝影:劉晗峰。

    圖為:使用70mm—200mm鏡頭的200mm長焦距端F2.8光圈拍攝的畫面效果,由於攝距較大,背景的虛化程度不大,這張照片與下圖形成對比。攝影:劉晗峰。

    圖為:使用70mm—200mm鏡頭的200mm長焦距端F2.8光圈拍攝的畫面效果,由於相機距離被攝主體近了,景深變得越小,背景的虛化程度隨之加大,此圖與上圖形成對照。攝影:劉晗峰。

    圖為:使用70mm—200mm鏡頭的200mm長焦距端F2.8光圈拍攝的畫面效果。攝影:劉晗峰。

    圖為:使用70mm—200mm鏡頭的200mm長焦距端F2.8光圈拍攝的畫面效果。小景深的效果非常明顯,近在咫尺的理髮員都處在景深之外。攝影:劉晗峰。

    圖為:使用70mm—200mm鏡頭的200mm長焦距端F2.8光圈拍攝的畫面效果。由於攝距太近,背景幾乎被完全虛化。攝影:劉晗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