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小課堂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沙特大部分適於耕種的土地掌握在國王、王室成員、酋長、高官顯宦及富商巨賈手裡。土地佔有者將農田租給佃農耕種,在牧場上役使牧民放牧駝、羊。地主、牧主靠地租和奴役剝削農牧民。甚至1962年以前,王國還有1萬至50萬人處於不折不扣的奴隸境地,國王沙特本人就有1萬名左右的奴隸。東部地區雖已開採石油,但油田掌握在外國石油公司手中,王室只是按租讓合同收取石油產地使用費,這等於另一種形式的地租。所以,當時沙特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係還是封建制生產關係。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的沙特還處於封建社會但是,外國石油壟斷資本為了開發沙特的石油資源,在沙特國內著力興建開採、提煉、運輸石油的大型現代化工業企業,修築鐵路、公路、港口,創辦公用事業,設立經濟、商業中心等。1949~1951年鋪設的達曼港至利雅得長562公里的鐵路將王國中部和東部連線起來。至1965年,外國公司在沙特修築的公路已達4000多公里。這在便於外國資本進入沙特的同時,客觀上也為沙特統一國內市場的形成、資產階級的出現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

    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最重要標誌是廣泛使用僱傭勞動力。隨著外國資本不斷在沙特境內開辦企業,隨著以王室為代表的沙特政府在加快石油國有化過程中不斷以日益增多的石油收入創辦國營企業,沙特對勞動力的需求與日俱增。除外國勞工不斷湧入外,沙特境內的農牧民被陸續招募到工礦企業務工,從而使直接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成為為企業主———外國資本家和本國王室創造剩餘價值的僱傭工人及其他僱員。昔日的封建主搖身一變,成為“集體資本家”。到20世紀70年代末,沙特家族的資產已達80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富的家族之一。以現任國王法赫德為首的“蘇德里七雄”集團則是集體資本家的突出代表。

    在開發石油資源的同時,外國石油壟斷資本也逐漸在一些為石油工業服務的行業、贏利較少的企業,以及流通部門吸收當地資本。那些從石油收入中獲得利益的王室成員、王親國戚、部落酋長、達官顯宦開始投資運輸、建築、建材及房地產等行業。當石油利潤日漸增多,王公貴族、外企職員等隨之增加了對進口產品、奢侈品需求時,沙特城鄉的大小商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上述承包商、企業主、店老闆之流,他們的收入基本上來自僱傭勞動。

    沙特現代化建設發軔後,統治者一向鼓勵發展本國私人資本。如1957年,沙特政府通過了《外國投資條例》。此條例禁止不吸收本地資本的外國公司在沙特境內活動;沙特公民至少應占全部投資額的51%;沙特職員和工人在全體職工中所佔比例不得低於75%。1960年,政府頒佈了一項限制其他阿拉伯國家僑民自由經商的法令。法令要求每個外國商人必須尋求一位沙特籍的合夥人,並將至少51%的資本支配權移交給後者。此外,對本國私人獨資企業,政府也陸續頒佈了一系列有關投資、價格、關稅、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因之,工、農、服務業中的私營企業發展迅速。到20世紀80年代,沙特社會中的大小資本家已遍及城鄉。

    大資產者中不乏出自沙特王室家族者。有資料顯示,絕大多數親王經商,與工商企業爭利。他們或從事房地產生意,或購買銀行股份,或開辦公司、企業,或做外國公司的代理人。甚至有的王室女眷也醉心於企業經營活動,如第三任國王費薩爾的遺孀伊發特即以“建築業的女王”著稱。還有與王室沾親帶故的名門望族,以及有經商頭腦、會拉關係的人躋身工商界,成為大資產者。如阿德南·哈紹基出身於老國王阿卜杜·阿齊茲的御醫之家,他憑藉與王室私交建起的“商業帝國”和控股公司在17個國家有26個代理機構,在國內有50多家分公司,其資產在20世紀80年代初已超過10億美元。

    與大資產階級產生、成長的同時,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石油美元的酬勞,使大批受過現代教育、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知識分子進入西方學者所稱的“中產階級”。這個階級包括軍政部門的中高階僱員,工商部門的經理、工程技術人員,文教、衛生部門的教師、醫生、律師,等等。

     進入20世紀七八十年代,沙特已經成為一個資本主義經濟體 當然,佔沙特王華人口比例最大部分的是社會下層民眾,包括牧民、農民、工人、城市貧民等。他們主要靠出賣體力換取溫飽。其中一些人則需要靠政府接濟。此外,至今沙特還有個別封建遺老遺少存在,如王室家族中專靠食俸祿者。

    所以,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沙特國民經濟中佔支配地位的經濟成分是國家資本主義,其王室已經資產階級化。可見經濟上的沙特已經是一個朝野資本主義國家,但他的政治制度卻不是資本主義多黨競選制,而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颱風的名字如何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