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唐朝的皇帝有明白人,為什麼不加強對公主的教育,改變皇室的不正之風,提高公主的素質,加強和五姓七望的練習維護自己的統治。反而鼓勵各代公主亂來,看不起五姓七望遞過來的橄欖枝。
12
回覆列表
  • 1 # 真正鱷魚不哭

    五姓七望跟唐朝不是一路人,從某種意義上說甚至是敵對關係。

    《新唐書·高士廉傳》:初,太宗嘗以山東士人尚閥閱,後雖衰,子孫猶負世望,嫁娶必多取貲,故人 謂之賣昏。由是詔士廉與韋挺、岑文字、令狐德棻責天下譜諜,參考史傳,檢正真 偽,進忠賢,退悖惡,先宗室,後外戚,退新門,進舊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二 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為九等,號曰《氏族志》,而崔幹仍居第一。帝曰: “我於崔、盧、李、鄭無嫌,顧其世衰,不復冠冕,猶恃舊地以取貲,不肖子偃然 自高,販鬻松檟,不解人間何為貴之?齊據河北,梁、陳在江南,雖有人物,偏方 下國,無可貴者,故以崔、盧、王、謝為重。今謀士勞臣以忠孝學藝從我定天下者, 何容納貨舊門,向聲背實,買昏為榮耶?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其次有爵為公、卿、大夫,世世不絕,此謂之門戶。今皆反是,豈不惑邪?朕以今 日冠冕為等級高下。”遂以崔幹為第三姓,班其書天下。

    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敘武后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 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 帝自敘所以然。以四後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 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敘之,凡九等,取身 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為《姓氏錄》。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搢紳恥 焉,目為“勳格”。義府奏悉索《氏族志》燒之。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 滎陽鄭溫,范陽盧子遷、盧澤、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 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 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門財。先是,後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寶 等為冠。其後矜尚門地,故《氏族志》一切降之。王妃、主婿皆取當世勳貴名臣家, 未嘗尚山東舊族。後房玄齡、魏徵、李勣復與昏,故望不減,然每姓第其房望,雖 一姓中,高下縣隔。李義府為子求昏不得,始奏禁焉。其後天下衰宗落譜,昭穆所 不齒者,皆稱“禁昏家”,益自貴,凡男女皆潛相聘娶,天子不能禁,世以為敝雲。

    李世民雖然標榜“我於崔、盧、李、鄭無嫌”,但顯然是非常不滿的,哪會主動送女兒去聯姻,賤嗎?

    事實上初唐直至盛唐,都少有五姓七望子弟官居宰輔——不是不用士族,而是專制王朝天生憎惡根深蒂固世家,只有馴服的韋杜裴等才會得皇帝青睞。

    五姓七望之類世家,不僅掌握著獨立經濟基礎,還把持著一套不受帝王控制社會評價系統,自以為無論哪朝哪代都吃得開,所以他們整體上對皇權保持距離(個人可以選擇支持者,但家族不會陪你下重注)。皇權和五姓七望相看兩厭,只是忌憚其影響力只能儘量打壓,而不敢將他們連根拔起——滅掉五姓七望不難,黃巢他們就做得到,只要肯承受天下大亂的代價,因為這麼搞其他士族會物傷其類,人家有資源會反抗的。

    至於教育公主問題,沒聽過“髒唐臭漢”嗎?大唐皇帝自己都亂七八糟,上樑不正又如何糾偏下樑?況且世風如此,也不獨皇家。

    《舊唐書·李林甫傳》:初,侍中裴光庭妻武三思 女,詭譎有材略,與林甫私。

    裴光庭身為宰相,又出自高門裴氏,家中帷薄不修如此,何況其他?

    其實唐朝公主多種多樣,有平陽公主這樣的女中豪傑,襄城公主這樣的名門淑女,晉陽公主這樣的乖巧少女,並不都是高陽公主太平公主。

  • 2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唐朝皇帝和五姓七望都無意於相互聯姻。

    就統治策略而言,隋唐秉承的是加強皇權,不斷削弱魏晉南北朝時勢力龐大的各大士族力量,加強皇帝本身的權威本身就是時代發展的一種趨勢,科舉制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建立和發展的嗎?

    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皇帝不可能允許士族們對國家事務擁有太多的操控權,既然士族們實力不足,加強與他們的聯絡對維護統治顯然幫助甚微,甚至按照軍強臣弱的路子,這樣做還有點作繭自縛的感覺。

    儘管在政治上失去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極大特權,但士族們畢竟有家學淵源,受教育和出仕的機率絕不是平民能夠相比的,時代出高官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再聯想起以前的輝煌,那些頂級計程車族甚至看不起李唐皇室。

    畢竟李唐皇室的出身的確要低於他們,就算按照李唐自己的說法,他們也只是隴西李氏的一門偏房,並非嫡系。

    在這種心態下,五姓七望根本不屑於娶公主,這跟公主的涵養高低沒有關係。深知這種情況的唐朝皇帝,自然不會熱臉貼冷屁股,相反,他們是最覺得不忿的,明明都是我的臣子,竟然敢看不起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愛吃什麼品種的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