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長是個圈

    在以農村為主要生活陣地的相當長的歷史階段,越劇、豫劇,秦腔等等各地的戲曲承載了當地很重要的娛樂功能。我覺得,社戲跟春節在鄉村文化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其他節日和娛樂,比如正月十五鬧紅火,婚喪嫁娶等次之。還有一些古彩戲法,耍猴的,雜技,武術類的表演也是很重要的休閒娛樂的點綴。在我十幾歲,還看過一次說書人的表演。

    說書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曲藝,考證大約起源於宋朝。在金庸先生著的《射鵰英雄傳》裡,開頭就有說書人的影子。“說""是講述,而“書"指故事,因此說書就是講述故事。說書人就是靠講述故事來謀生的人。在人口比較集中的城市,碼頭,集鎮,都有說書人的影子,成了古時最常見的休閒娛樂方式之一。

    說書人的行頭很簡單,只需要一桌、一扇、一醒木。“醒木"是一塊長約一寸,寬約半寸的長方形小木塊,在木塊的上方刻著20條邊線。通常說書人將醒木平放在桌子上,醒木會有九個平面露出來,因此醒木也被叫作“九方"。醒木對於說書人來說十分重要,在古代它相當於一個說書人的演出許可證。通常醒木都是由說書人的師傅在其出師的儀式上傳授給他的,因此說書人在學徒期間是沒有醒木的,只有當學成之後,能夠自己獨立演出時才能擁有自己的醒木。因為醒木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不同門派的說書人使用醒木的尺寸大小也不一樣,醒木也代表了了說書人的傳承和歷史。

    除了醒木之外,必備的工具還有一個紙摺扇。這個扇子看上去很普通,但是在說書的過程中卻充當著重要的角色。說書人常用扇子來模擬各種各樣的物品和動作,例如用扇子來代替刀槍、兵刃、毛筆等,透過舞動扇子,說書人可以活靈活現地模仿出武打時的刀槍架勢,也可以表現出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的景象,可以說無所不能。除了最常見的醒木和扇子之外,還有些說書人在說書時會使用其他的工具,如手帕,一塊普通的白色手帕,在說書表演的過程中,手帕同扇子一樣也可以代替和模仿很多物件,例如信、書,說書人也可以用手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來擦汗、擦淚,使得故事更加生動有趣。

    說書的行頭雖然簡單,但是趣味性卻極高,各種各樣的歷史故事總是被說書人說得引人人勝,活靈活現,吸引聽書人絡繹不絕。在過去,說書人所說的故事可以分為“清棚"和“雷棚"兩類,清棚,是指類似才子佳人之類的故事,說這種書時,說書人要語速緩慢、娓娓道來;而雷棚則是指沙場點兵、兵戈相見型別的故事,說這種故事時,說書人要氣勢磅礴,酣暢淋漓。通常每個說書人都有自己所擅長的故事型別,而這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

    說書的場所從古至今不斷演變,在說書起源的宋朝,說書人都是在勾欄瓦舍中進行表演,這是當時一種特定的曲藝演出場所;到了民國時期,說書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就變成了茶館。每天茶館門口都會掛著一個木牌,上面寫著當天說書人的名字以及說書的內容。對於當時的很多人來說,去茶館喝茶就是為了聽書捧場,因此茶館生意的好壞同說書人的本事有很大的關係,一個好的說書人能夠為茶館帶了源源不斷的客源,十分受茶館老闆的尊重。至於酬金,依據說書人的資歷各不相同,有些說書人會根據客人的多寡來提成,而有些說書人則按照每場固定價錢來收取。還有的說書人,則是浪跡江湖,走鄉竄鎮,撂地表演。有錢的捧錢場,無錢的捧人場,不過,所得之資不多,剛夠溫飽有餘就不錯了。

  • 2 # 葉夕小先生

    建國以前的說書人,可能我們這些在網上活躍的人,都沒有經歷過,我們所知道的說書人大部分都是從書籍、電視或者老一輩人的口中所瞭解的點點滴滴!

    相信看到“說書人”這個字眼,每個人的腦海裡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便是:“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其實現在在雲南和四川的部分茶館裡,還是可以偶爾見到說書人的……

    本人有幸去遊玩的時候,聽過一段!一把摺扇、一塊醒目,節奏緊張,口若懸河,說得大家都拍手叫絕。

    在說書現場,說書人與臺下聽眾隔著一桌,拍下醒木就開始說故事。說書人搖頭晃腦、不停比劃、左顧右盼、表情豐富,根據角色的不同,時而是柔情似水的嬌小姐,時而是點頭哈腰的笨奴隸,一會兒又是威武雄壯的猛將軍;隨著故事情節的起伏,時而狡黠一笑、時而色正聲嚴、時而虛弱無力、時而高聲叫喊,再坐的賓客都好像置身在故事中,跟著說書人一起鬨堂大笑,一起聲淚俱下、一起膽戰心驚、一起拍手叫絕。

    不得不佩服說書人深厚的知識儲備和才藝!

    在娛樂專案日漸多樣化的今天,這種傳統的娛樂節目已經慢慢的退出了人們的視野,漸漸地隱於繁華都市的一角,關注的人越來越少,偶見會覺得無比新奇,可是細想卻無比的心酸,我們的傳統文化究竟該何去何從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卡其色大衣配什麼毛衫(或線衫)、褲子和鞋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