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是384,400千米 。月球離地球近地點距離 為 35.7萬 千米 (就是地表到月表);距離地球最遠的遠地點距離為40.6萬千米(就是加上月球與地球的直徑)。 月球是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平常月亮距離地球大概是40多萬公里,由於月球環繞地球執行是一個以一個軸心為主的橢圓形的軌道,因此,月球距離地球最遠比最近時多5萬公里。同樣是滿月,月球距離地球最近比最遠時,月亮的視直徑大14%,視面積大30%。 月光從月球傳到地球的時間只要1.3秒,也就是說只眨了下眼的功夫。可是這麼短的時間,它的路程卻有38萬多千米。並且月球軌道以3.8cm/a的速度向外偏移,也就是以每年3.8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而去。 古人測量地球到月球的方法: 古人最早測量地月距是透過肉眼觀察進行大概的測量,最早測定月地距離的人是伊巴谷,其在公元前180年左右出生於小亞細亞,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 伊巴谷發明了一種“瞄準器”,一根約兩米長的木杆上,有溝槽可容一個擋板在其中滑動,在木杆的一端豎立一塊有小孔的板,人眼從小孔中觀察星體,同時滑動擋板,使它剛好遮住目標。根據擋板與小孔之間的距離及擋板的寬度,就可以算出被測物體的相對大小,或星空中兩點的視距離。 他還發明瞭一種星盤,可以測天體的方位和高度。人們還傳說他製作過一個天球儀,刻在上面的恆星數目比他列在星表上的還多。還是讓我們欣賞伊巴谷是如何測量日、月、地三天體的距離的。 他觀測了一次日食,同埃拉托色尼一樣,他也需要兩個地點的觀測資料。在土耳其附近,人們看到了日全食;而在經度接近而緯度不同的亞歷山大城,只能看到日偏食,月球最大遮住了太陽的4/5。 由此,他推算出了月球的視差,他也將太Sunny處理為平行照射到地球上。他的計算結果是,月球直徑是地球的三分之一,月地距離是地球半徑的60.5倍。第一個資料偏大了一點,對於第二個資料,按照現在的測量結果,月地距離是地球半徑的60.34倍。由於埃拉托色尼已經給出了地球半徑的資料,於是伊巴谷得到了月地距離的真實資料。 讓我們替伊巴谷算一下:38400×60.5/(2×3.14)=37萬千米。現代的月地距離資料是38萬千米。2100多年前的祖先,手持木杆,單憑一雙肉眼,就得到如此準確的資料,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們後人實在是沒有什麼可驕傲的,我們發明出來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先進”技術,只是反映出我們理性思考的貧乏和虛弱罷了。 伊巴谷的太陽資料誤差較大,主要還是受阿里斯塔克的資料影響。伊巴谷算出的太陽直徑是地球直徑的12倍多,而實際太陽直徑超出地球達百倍之多;他的日地距離是地球半徑的2500倍,而實際是兩萬多倍。 科學家測量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的方法: 1、三角法 比如說地球在春分點和秋分點時分別觀測一顆恆星對地球的角度,然後以公轉軌道半徑為基線,算出它距地球的距離 對於較近的天體(500光年以內)採用三角法測距。 500--10萬光年的天體採用光度法確定距離。10萬光年以外天文學家找到了造父變星作為標準,可達5億光年的範圍。 更遠的距離是用觀測到的紅移量,依據哈勃定理推算出來的。 月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天文學家們想了很多的辦法測量它的遠近,但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科學的測量直到18世紀(1715年至1753年)才由法國天文學家拉卡伊(N.L.Lacaille)和他的學生拉朗德(Larand)用三角視差法得以實現。他們的結果是月球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大約為地球半徑的60倍,這與現代測定的數值(384401千米)很接近。 2、光譜在天文研究中的應用 人類一直想了解天體的物理、化學性狀。這種願望只有在光譜分析應用於天文後才成為可能並由此而導致了天體物理學的誕生和發展。透過光譜分析可以:(1)確定天體的化學組成;(2)確定恆星的溫度;(3)確定恆星的壓力;(4)測定恆星的磁場;(5)確定天體的視向速度和自轉等等。 3、鐳射測量 雷達技術誕生後,人們又用雷達測定月球距離。鐳射技術問世後,人們利用鐳射的方向性好,光束集中,單色性強等特點來測量月球的距離。測量精度可以達到釐米量級。 列如: 用鐳射測距儀測量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鐳射的傳播速度為3×108m/s,在鐳射從地球發射到月球后再反射回地球的過程中,所需時間為2.56s,求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s=v.t/2=3乘10的8次方乘2.56/2=384000000米=38.4萬 科學家們所用的這種精細測量地月距離的新裝置叫做“阿帕奇月球鐳射測量儀”(英文簡稱APPOLLO,和“阿波羅”同名)。為了達到期望的精度,來往於地月之間的鐳射脈衝計時精度必須達到幾皮秒(1皮秒等於百億分之一秒)的水準。由於光速是已知的,因此透過測量鐳射脈衝在地月之間(準確地說是在“阿帕奇月球鐳射測量儀”和安放在月球表面的反射陣列之間)往來的時間就可以求得兩點之間的精確距離。
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是384,400千米 。月球離地球近地點距離 為 35.7萬 千米 (就是地表到月表);距離地球最遠的遠地點距離為40.6萬千米(就是加上月球與地球的直徑)。 月球是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平常月亮距離地球大概是40多萬公里,由於月球環繞地球執行是一個以一個軸心為主的橢圓形的軌道,因此,月球距離地球最遠比最近時多5萬公里。同樣是滿月,月球距離地球最近比最遠時,月亮的視直徑大14%,視面積大30%。 月光從月球傳到地球的時間只要1.3秒,也就是說只眨了下眼的功夫。可是這麼短的時間,它的路程卻有38萬多千米。並且月球軌道以3.8cm/a的速度向外偏移,也就是以每年3.8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而去。 古人測量地球到月球的方法: 古人最早測量地月距是透過肉眼觀察進行大概的測量,最早測定月地距離的人是伊巴谷,其在公元前180年左右出生於小亞細亞,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 伊巴谷發明了一種“瞄準器”,一根約兩米長的木杆上,有溝槽可容一個擋板在其中滑動,在木杆的一端豎立一塊有小孔的板,人眼從小孔中觀察星體,同時滑動擋板,使它剛好遮住目標。根據擋板與小孔之間的距離及擋板的寬度,就可以算出被測物體的相對大小,或星空中兩點的視距離。 他還發明瞭一種星盤,可以測天體的方位和高度。人們還傳說他製作過一個天球儀,刻在上面的恆星數目比他列在星表上的還多。還是讓我們欣賞伊巴谷是如何測量日、月、地三天體的距離的。 他觀測了一次日食,同埃拉托色尼一樣,他也需要兩個地點的觀測資料。在土耳其附近,人們看到了日全食;而在經度接近而緯度不同的亞歷山大城,只能看到日偏食,月球最大遮住了太陽的4/5。 由此,他推算出了月球的視差,他也將太Sunny處理為平行照射到地球上。他的計算結果是,月球直徑是地球的三分之一,月地距離是地球半徑的60.5倍。第一個資料偏大了一點,對於第二個資料,按照現在的測量結果,月地距離是地球半徑的60.34倍。由於埃拉托色尼已經給出了地球半徑的資料,於是伊巴谷得到了月地距離的真實資料。 讓我們替伊巴谷算一下:38400×60.5/(2×3.14)=37萬千米。現代的月地距離資料是38萬千米。2100多年前的祖先,手持木杆,單憑一雙肉眼,就得到如此準確的資料,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們後人實在是沒有什麼可驕傲的,我們發明出來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先進”技術,只是反映出我們理性思考的貧乏和虛弱罷了。 伊巴谷的太陽資料誤差較大,主要還是受阿里斯塔克的資料影響。伊巴谷算出的太陽直徑是地球直徑的12倍多,而實際太陽直徑超出地球達百倍之多;他的日地距離是地球半徑的2500倍,而實際是兩萬多倍。 科學家測量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的方法: 1、三角法 比如說地球在春分點和秋分點時分別觀測一顆恆星對地球的角度,然後以公轉軌道半徑為基線,算出它距地球的距離 對於較近的天體(500光年以內)採用三角法測距。 500--10萬光年的天體採用光度法確定距離。10萬光年以外天文學家找到了造父變星作為標準,可達5億光年的範圍。 更遠的距離是用觀測到的紅移量,依據哈勃定理推算出來的。 月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天文學家們想了很多的辦法測量它的遠近,但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科學的測量直到18世紀(1715年至1753年)才由法國天文學家拉卡伊(N.L.Lacaille)和他的學生拉朗德(Larand)用三角視差法得以實現。他們的結果是月球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大約為地球半徑的60倍,這與現代測定的數值(384401千米)很接近。 2、光譜在天文研究中的應用 人類一直想了解天體的物理、化學性狀。這種願望只有在光譜分析應用於天文後才成為可能並由此而導致了天體物理學的誕生和發展。透過光譜分析可以:(1)確定天體的化學組成;(2)確定恆星的溫度;(3)確定恆星的壓力;(4)測定恆星的磁場;(5)確定天體的視向速度和自轉等等。 3、鐳射測量 雷達技術誕生後,人們又用雷達測定月球距離。鐳射技術問世後,人們利用鐳射的方向性好,光束集中,單色性強等特點來測量月球的距離。測量精度可以達到釐米量級。 列如: 用鐳射測距儀測量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鐳射的傳播速度為3×108m/s,在鐳射從地球發射到月球后再反射回地球的過程中,所需時間為2.56s,求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s=v.t/2=3乘10的8次方乘2.56/2=384000000米=38.4萬 科學家們所用的這種精細測量地月距離的新裝置叫做“阿帕奇月球鐳射測量儀”(英文簡稱APPOLLO,和“阿波羅”同名)。為了達到期望的精度,來往於地月之間的鐳射脈衝計時精度必須達到幾皮秒(1皮秒等於百億分之一秒)的水準。由於光速是已知的,因此透過測量鐳射脈衝在地月之間(準確地說是在“阿帕奇月球鐳射測量儀”和安放在月球表面的反射陣列之間)往來的時間就可以求得兩點之間的精確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