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AM936
-
2 # 三峽旅遊吳敏
豐沛的長江水,能不能“共享”給黃河?
我們先從長江和黃河的源頭說起:長江和黃河,共同發源自青藏高原。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脈,位於青海省;長江發源于格拉丹東山脈,位於青海和西藏的交接處,唐古拉山。
黃河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流入渤海。
長江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注入東海。
在崑崙山脈和唐古拉山脈覆蓋的地方,青海省三江源地區,被譽為“中華水塔”。這裡是長江、黃河、瀾滄江(湄公河)發源的地方。
所以,從河流源頭來看,長江和黃河差不多“同屬一脈”,青藏高原的雪山融化後,形成的河流源頭。
而在河流經過的地區來看,黃河與長江最大的分岔點,就是從西藏進四川以後。
神奇的四川,用自己一個省連結了長江和黃河兩大水域。分別與西藏、雲南、甘肅、陝西、湖北交界。分別把長江往南送進了湖北;把黃河往北送進了河北;
所以,如果我們要把長江的水,共享給黃河。那麼就和“南水北調”工程的構思差不多,
從長江中上游流域地區,翻山越嶺、山連山、水連水的,把水送往黃河。
那讓我不正經的摘抄一下南水北調的路線分享一下:
西線自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
中線從湖北宜昌調水入華中屋脊神農架大九湖溼地,穿群山進入丹江口水庫。前往河南省南陽市,轉而進入平頂山、鄭州......此處可修建水渠引水入黃河中游(省略號是省去了南水北調線路圖鄭州之後的地方)。
東線從江蘇揚州起,對,就是那個瘦西湖的所在地。沿京杭大運河逐級翻水北送,連通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進入東平湖後,分水兩路。一路向北穿黃河.....可匯水入黃河(省略號是省去了南水北調線路圖東平湖之後的地方)。
“南水北調”工程,至2050年調水總規模為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
因此,從長江調水入黃河,不但是可以實現的,也是我們已經實現的哦~~長江與黃河,”共享”雪山之巔,自然之源。
因此,對於希望自己拯救世界的“天河工程”來說,是不是天文離不開地理?雲雨離不開河海呢?
自然的一切都是相輔相成的,三江源地區是三條世界著名河流共生之地,是世界屋脊所在地,也是高原雪山連綿不斷的地區。天河工程,有是基於什麼原理呢?
請為地球,保護好水源和雪山、溼地、湖泊、河流。
-
3 # 氣象學博士
關於這個問題科學層面的一些答案,我已經在【“天河工程”為什麼會被這麼多專家說是“荒誕不經的幻想”?真的可以實現嗎?】中做了部分解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該問題下面看一下,連結是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26898821815206157/。下面我對該專案的立項說幾句,同時,我還想對王光謙院士的回覆也評論一下。
程式上,該專案的立項過程中科技部的確組織過評審,因而是“程式正確”的普通民眾可能對科技部專案的立項過程不太瞭解,我簡單說一下,這裡面大概有六個主要的步驟。第一,科技部發布專案指南,如果有學者發現自己想做的內容符合指南中的大方向,即可準備申報;第二,該學者組織研究隊伍,在規定時間內填報“預申請書”,簡要闡述擬開展的研究工作;第三,如果預申請書的形式審查透過,即填報正式申請書,對擬開展的研究工作、人員安排、考核指標、經費預算等進行詳細論述和申報;第四,影片答辯,評審專家組投票(評審專家資訊在答辯的前一天向社會公佈);第五,科技部根據評審專家組的投票結果等因素來確定對某些專案進行立項,而對另一些專案不予立項;第六,公示、公佈結果。相信這個專案的立項也同樣經歷了以上過程,因此從流程上說是沒有問題的。
http://service.most.gov.cn/2015tztg_all/20170718/2264.html
11月22日,中國科學網報道《氣象學家實名批“天河工程”不顧質疑倉促上馬》,再次讓“天河工程”引發關注。該工程由青海大學國家實驗室承擔,基於中科院院士王光謙團隊的“天河理論”,提出利用三江源區天然的水汽輸送格局,採用人工影響天氣技術,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長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誘導到黃河流域,實現空中調水。
有科學家表示,“這是一個既沒有科學基礎也沒有技術可行性的荒誕幻想專案,居然得到立項支援,是不可思議的。人民的血汗要珍惜!”
回覆列表
長江源也好黃河源那是大自然的造化,人還是不要破壞大自然的規律,你破壞大自然的規律你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要把長江源頭改造了,黃河壺口瀑布就不是今天的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