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o今夕何夕0

    馬肉那是太好吃了。馬的尾巴,馬裡脊肉,馬腸子。真是人間美味啊。馬的腸子不膩人。老香了。養馬的少了,內蒙可能多。

  • 2 # 阿帥話文史

    古代文獻記載,馬肉有毒,但是有毒就不能吃麼?

    早幾年網上有個流行梗——廣東人吃福建人。人肉都可以吃,馬肉還有不能吃的?當然,“廣東人吃福建人”只是調侃之語,並非事實。那為何總是聽說殺雞宰羊,從來沒聽說過宰馬呢?這是因為,雞和羊本來就是養來吃的,而馬是養來作為交通工具的,人們圈養它們的目的本就不同。

    一、殺雞宰羊

    雞和羊是家禽和家畜,自古以來都是被圈養用來當做食物的,而且通常是普通家庭圈養。那麼家裡來了重要的客人,或者家中有重要的事情需要慶祝,殺雞宰羊便被視作高規格的待遇。我們熟知的《木蘭詩》中就有一段相關的描寫: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雖然,文中的描寫是“磨刀霍霍向豬羊”,但是,其意思和展現的場景與“殺雞宰羊”其實是一樣的。

    二、宰馬

    與雞和羊不同,馬一直都是被養來作為交通工具的,尤其是作為戰馬來用,古代統治者對戰馬極為重視,各朝各代對馬匹都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我們稱之為“馬政”。秦朝頒佈《廄苑律》,有如下記載:

    盜馬者死,盜牛者加(枷)。

    意思是盜馬的人處死,盜牛的人判枷刑,可見對馬的重視。普通人家宰馬,那真是活膩了。

    而且養馬也是一項技術活,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財力。明朝時期,政府令民共養馬匹,洪武二十八年榜示:

    江南十一戶,江北五戶共養馬一匹。

    即便如此,這一政府命令還是令百姓民不聊生。可見養馬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然合力給政府提供馬匹都如此艱難,宰馬必定是不可能的了。

    三、馬肉

    前幾年網上有個“廣東人吃福建人”的梗流傳開來,這當然不是說廣東人真吃人肉,意思是天上飛的除了飛機,地上跑的除了汽車,水裡遊的除了輪船,廣東人都可以拿來吃。那麼馬肉也是可以吃的,只是馬的數量較少,而且價格昂貴,所以它們相較於雞、羊肉的市場普及率就低很多了。阿帥為此還專門搜尋了馬肉一詞,“科普中國·科學百科”有如下描述:

    它肉質鮮嫩,脂肪較少,且含有獨特的鮮香味道和豐富的營養價值,並具有恢復肝臟機能並有防止貧血,促進血液迴圈,預防動脈硬化,增強人體免疫力的效果。

    顯而易見,馬肉不但能吃,而且還是一道美味。但是吃馬肉卻是有講究的,因為它像河豚一樣,有毒。但是有毒也攔不住人們吃它的慾望,慾望讓人想方設法。只是吃馬肉倒也不難,洗乾淨,煮透就成。《日華子本草》記載:

    馬肉只堪煮食。餘食難消,漬以清水,搦洗血盡,乃煮,不然則毒不出,患疔腫。

    所以,吃馬肉一定要吃熟透的,否則容易中毒,長疔腫。

    四、總結

    透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得出結論:雞和羊本就是養來吃的,而且成本較低,所以家裡待客多說殺雞宰羊。而馬多養來作為交通工具,甚至是戰馬,且養馬成本高,所以宰馬待客在中國基本不可能。但是馬肉並非不能吃,反而它還是一種美食,而且營養成分高,只是吃馬肉一定要慎重,因為它有毒。

  • 3 # 十三哥喂

    題主從來沒聽說過宰馬,只能說是題主在這方面沒什麼瞭解。不過這種事兒知道不知道都無所謂。

    宰馬在在中國確實不多,但不是沒有,在古典名著《水滸傳》中就提到過:殺牛錐馬,大排筵席。

    而在一部比較老的電影《雙旗鎮刀客》中,女主的父親得店裡就靠出售馬肉土酒為生。

    而現在某寶也能買到馬肉製品,大概前年吧,我還買了一份馬肉腸呢。

    所以馬肉肯定是能吃的,但是好不好吃,看各人口味,只不過因為馬肉不是日常常見的肉類之一,所以有些人可能會吃著不習慣。

    不過隨著牛、馬等蓄力被機械力替代,這些原本被用來役用的動物逐漸的喪失了原本的功能,而被培育出新品種,專做他用,比如牛,現在就主要是肉用和產奶用了。

    而馬呢,一來退出蓄力和軍用領域比較晚,所以轉型也比較晚,再加上現在各類提供肉食的動物很多,馬作為後來者,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特點,所以一直沒有被推廣開。

    不過我間接認識一個人,據說是得了什麼病,必須長期喝馬奶才能好,因為家裡有錢,所以乾脆在蒙古開了一家馬場,長期住在哪兒,也不知道現在咋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鐵路放票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