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風浩蕩
-
2 # 吉月文
這實際上就是中國近代教育的變遷。在這個過程當中,傳統文化當然發揮了一定的影響,不過不是主要角色,西方近代教育體制,對中國影響很大。但是有一個更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日本在這個過程當中發揮了極為特殊的作用。
現在很多人對於傳統教育有偏見,認為傳統的私塾教育教學模式就是搖頭晃腦的背書,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有不少近代著名學者在回憶起私塾生涯的時候,都明確指出私塾先生的教學內容其實是很廣泛的,並不僅僅限於四書五經教學方法也不僅僅限於背誦。
私塾教育當中的德育教育和讀經教育本質上是一體的。除了學習儒家經典以外,私塾先生還會進行專業技能教育。這是很多人都不瞭解的。在私塾第3年左右的時候,私塾先生會向學生傳授記賬能力。具體的包括記賬的方式,算盤的使用等等。所以,接受過完整私塾教育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有成為賬房先生能力的。還有一些私塾先生,會向學生傳授醫學技能。古人有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說法,實際上也就是說明了,知識分子如果在仕途當中受挫,那麼轉行做醫生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出路。技能教育的目的其實也就在於此。書法藝術繪畫藝術,是私塾教學當中貫穿其中的。所以也可以理解成藝術教育。古人其實也很強調文武雙全,弱不禁風的窮酸秀才並不是一個普遍現象。很多私塾先生都有一定的武學根基,也會在教學當中進行傳授。
因此,所謂的綜合性多門類發展在中國傳統教育當中本來就是存在的,只是沒有像西方那樣進行分科化的培養教育。
西方的中小學教育進行普及,其實歷程也是比較晚的。一般也得追溯到19世紀末。在起步階段,對於中小學教育的質量追求是不高的,往往是先保證數量和覆蓋面。到了近代教育改革以後,才開始意識到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問題。
在19世紀末的時候,中國大部分地區依然採用傳統的私塾教育。新式小學教育僅在少部分地區,比如上海的租界範圍內有一定的發展。中國的新式中小學教育的起步要到20世紀。
這個時候,日本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國民小學義務教育的普及。積累了較為豐厚的經驗。再加上中日之間的特殊歷史淵源,有大量中國學生前往日本接受日本的教育,在回國之後也開始準備向中國推廣日本的教育經驗。
那麼日本是個什麼經驗呢?按照中國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的觀點,日本人推行的軍國民教育涵蓋了多個方面,大體上就類似於中國的德智體美勞。在民國初年一直到九一八事變以前,有大量的中國學者鼓吹日本的軍國民教育。軍國民教育的本質,實際上就是培養為日本帝國主義服務的全面性的可用之才。用華人更熟悉的話來講,就是軍國主義教育。
日本人的軍國民教育是在西方近代的中小學教育體制之上,進一步完善細化,加入了針對學生進行思想控制的軍國主義理論教程,同時為了對外侵略的要求,特別強調學生具有強健的身體。這套教育在短時間內確實對於日本近代的快速發展有了很重要的基礎作用。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相當一批中國學者乃至於政治家都認同並鼓吹這樣一套教育體系。
九一八事變以後,中日關係在表面上還維持著較為和氣的關係,但在事實上已經破裂。在面對軍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侵略之後,中國學者和政治家,大部分都不敢再鼓吹軍國民教育。但是在之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引入中國的這套教育體系,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教育發展。可以說中國現在的9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組織體系受日本的影響非常之大。
回覆列表
應該是從“西方”來的吧。如果是華夏,應該不會如此不知所謂。
教育的宗旨,需要強調的是具體過程或具體技藝,德美智體是什麼要求?還是具體的必然結果?什麼是德育/美育/體育/智育?你確定你教的就是德/美/體/智?再者,你教的這些德美體智,把這些名詞自由心證一番,然後就育了?怎麼檢驗這教育成果?更關鍵的是,這德美體智,是互相獨立的?是不相干的?美體智當中,沒有德?體當中,沒有美?德當中,沒有智?
華夏六藝教的是詩、書、禮、樂、射、御,都是具體的科目,有確定的考核驗證路徑。至於德美體智什麼的,老師可打不了包票。
在現代,其實教育科目可以分為:文史哲(哲與philosophy無關。是由對立驗證而得平衡之哲,與文史互相呼應之哲,是諸子百家)、數理化、天文地理生物、武術(器械,刀劍槍棍任選,要有弓箭)、工農實踐、琴(樂器任選,主要選彈、拉類樂器,吹樂傷口)棋(圍棋)書畫。不同教育階段各有側重。初級教育(青春期之前)重文史哲、數、武、琴棋書畫;中級教育(青春期)全面鋪開,文與琴棋書畫適當減輕,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充分運用他們的旺盛精力,省得把精神頭用到歪路上;高階教育(十八成人),重數理化與工農實踐;專精教育(二十一二歲,血氣已定),重中之重是數理化與工農實踐,深入精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