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天柱山》:天柱山背滿了歷史故事,印下了文人足跡,不管它曾經輝煌還是現在寂寞,它都在作者筆下成為了家,居然還讓它化做成家的一座山!雖風塵滿身,卻依然讓人時時體會“萬里歸來卜築居”的深味。何時,可親遊?
初讀散文,只是覺這作者有著好美的文筆,甚覺文筆美的都有些過於雍容與華貴了;在讀,才覺得,不管時風對作者有著任何的評價,我只堅守,我對秋雨寓歷史、人文、現實、希望等等於文字之中的深深尊敬!
會再讀《秋雨散文》,會去天柱山,會珍惜家的簡單幸福!
《風雨天一閣》: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進了天一閣,一個以藏書著稱於世的藏書樓。
那天,吃過午飯,短暫的休息之後,一位朋友說:“走,我帶你們去天一閣感受一下。”我們都響應,因為下午的時光不知道怎麼樣打發。去感悟一下藏書樓的書香與文化的歷史底蘊,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乘車去天一閣。朋友也並不熟悉天一閣的具體位置,只知道一個大概的方向。於是,我們跟著他走,反正都不熟悉,錯了,也不算什麼失誤,瀏覽寧波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也是一種收穫,有收穫總比無聊地打發時間要好過,心裡總會舒坦一點,不至於因為荒廢了美好的時光而懊惱。
那天,天氣也是陰沉沉的,Sunny不知道躲到哪裡去了。也許老天也讓我們體驗一下餘秋雨筆下的天一閣,風雨中的天一閣也許就另有一種味道。
古代的藏書樓最大隱患或者說藏書樓最大危險就是火災。木製的樓閣,再加上脆弱的紙頁,都是怕火的。一把火,就能把幾代人的心血、甚至幾代的歷史都付之一炬,在那殘餘的灰燼中,再也難尋歷史的蹤跡。只能是一生的嘆息與遺憾。而創始人之所以取名“天一閣”,是因為去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義,想借水防火,以免除歷來藏書者最大的憂患火災。而天一閣在歷史的洪流中就真的按照創造者的意圖,演繹得淋漓盡致,依舊保持著原來的風貌,只不過多了些歷史的滄桑與厚重。這不,今天又老天又飄起了雨絲!
面對選擇,我們很難立刻就能做出無悔的抉擇;而歷史中的抉擇就更是難了!歷史的抉擇如何,是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誰也不能站在歷史的洪流中去評說,只有後人才能做出公正的評判!
範欽,一個真正的文化智者!是他將我們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攢聚起來,為我們的建構了一個精神的家園,雖然,不是很大,但已經足夠了!如果說大,那麼,屈指算來,又有幾個呢?恐怕如果有,那麼也都被湮沒在歷史的海洋中。在歷史中他能輕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輕,在別人迷戀仕途之時,而他卻在那個年齡將蒐羅藏書融進了生命。
歷史中和他同時代的人中也不乏藏書者,而殘存下來的,流傳至今仍然為我們所景仰的、瞻仰的則只有範欽所建立的天一閣這所藏書樓,其他的都隨著歷史而退出了舞臺。為什麼惟獨範欽能永久地立在歷史的洪流中呢?這和範欽的為人、氣度是分不開的。也正因為範欽有一種超越意氣、超越嗜好、超越才情,才有了他藏書樓超越時間的意志力!
歷史就是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而範欽所創造的歷史該怎樣繼承呢?能不能將自己的一生的心血就在自己駕鶴西遊之後也灰飛煙滅呢?“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況且這也並不是什麼恩澤,他留下的是責任,沉重的歷史的責任!範欽的長子範大沖從父親的肩上接下了這個重擔。沒有信誓旦旦,但卻比信誓旦旦更能打動人心。責任就是接力棒,一代代傳下來。“子生孫,孫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就這樣,天一閣就在這個家族的繁衍生息的歷史中巋然不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真正地把藏書樓儲存下來,並且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沒有一定的規定是不行的。俗語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范家也不例外,也許他們的規矩比別家更苛刻,更嚴格。但是也正因為嚴格、苛刻,藏書樓在沒有在子孫後代的手中被葬送。雖然後來也有被偷,被盜,但是飽經風雨的天一閣依舊搖曳在風雨中,形成一道風雨中獨特的風景,閃耀著歷史文化的光輝,深邃而厚重!
走進淡褪了紅色的大門,就是一個小小的庭院,原子很小,四棵飽經滄桑的不知道什麼名字的樹被欄杆圍著,範欽的銅像就在樹的中間。陰沉沉的天氣就加重了歷史的濃重感,順著狹窄的小路,也就是走廊,走廊兩旁排列的是藏書房間,介紹為范家藏書做出貢獻的范家子孫。古色古香的簡裝或者精裝的書都擺在書櫥中,昏黃的燈光更讓人覺得走進了歷史的隧道,沐浴著歷史的文化光輝。
修長的竹林在風中沙沙地響著,走過竹林,跨過小橋,踏過鵝卵石鋪成的小徑,青苔見證著天一閣的滄桑。小雨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下起來了,淅淅瀝瀝的雨,在加上天一閣特有的文化底蘊,讓我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
鏤空的牆壁,雕刻著麒麟的影壁,還有那厚厚的牆壁,都沉澱著歷史的記憶!
《寂寞天柱山》:天柱山背滿了歷史故事,印下了文人足跡,不管它曾經輝煌還是現在寂寞,它都在作者筆下成為了家,居然還讓它化做成家的一座山!雖風塵滿身,卻依然讓人時時體會“萬里歸來卜築居”的深味。何時,可親遊?
初讀散文,只是覺這作者有著好美的文筆,甚覺文筆美的都有些過於雍容與華貴了;在讀,才覺得,不管時風對作者有著任何的評價,我只堅守,我對秋雨寓歷史、人文、現實、希望等等於文字之中的深深尊敬!
會再讀《秋雨散文》,會去天柱山,會珍惜家的簡單幸福!
《風雨天一閣》: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進了天一閣,一個以藏書著稱於世的藏書樓。
那天,吃過午飯,短暫的休息之後,一位朋友說:“走,我帶你們去天一閣感受一下。”我們都響應,因為下午的時光不知道怎麼樣打發。去感悟一下藏書樓的書香與文化的歷史底蘊,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乘車去天一閣。朋友也並不熟悉天一閣的具體位置,只知道一個大概的方向。於是,我們跟著他走,反正都不熟悉,錯了,也不算什麼失誤,瀏覽寧波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也是一種收穫,有收穫總比無聊地打發時間要好過,心裡總會舒坦一點,不至於因為荒廢了美好的時光而懊惱。
那天,天氣也是陰沉沉的,Sunny不知道躲到哪裡去了。也許老天也讓我們體驗一下餘秋雨筆下的天一閣,風雨中的天一閣也許就另有一種味道。
古代的藏書樓最大隱患或者說藏書樓最大危險就是火災。木製的樓閣,再加上脆弱的紙頁,都是怕火的。一把火,就能把幾代人的心血、甚至幾代的歷史都付之一炬,在那殘餘的灰燼中,再也難尋歷史的蹤跡。只能是一生的嘆息與遺憾。而創始人之所以取名“天一閣”,是因為去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義,想借水防火,以免除歷來藏書者最大的憂患火災。而天一閣在歷史的洪流中就真的按照創造者的意圖,演繹得淋漓盡致,依舊保持著原來的風貌,只不過多了些歷史的滄桑與厚重。這不,今天又老天又飄起了雨絲!
面對選擇,我們很難立刻就能做出無悔的抉擇;而歷史中的抉擇就更是難了!歷史的抉擇如何,是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誰也不能站在歷史的洪流中去評說,只有後人才能做出公正的評判!
範欽,一個真正的文化智者!是他將我們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攢聚起來,為我們的建構了一個精神的家園,雖然,不是很大,但已經足夠了!如果說大,那麼,屈指算來,又有幾個呢?恐怕如果有,那麼也都被湮沒在歷史的海洋中。在歷史中他能輕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輕,在別人迷戀仕途之時,而他卻在那個年齡將蒐羅藏書融進了生命。
歷史中和他同時代的人中也不乏藏書者,而殘存下來的,流傳至今仍然為我們所景仰的、瞻仰的則只有範欽所建立的天一閣這所藏書樓,其他的都隨著歷史而退出了舞臺。為什麼惟獨範欽能永久地立在歷史的洪流中呢?這和範欽的為人、氣度是分不開的。也正因為範欽有一種超越意氣、超越嗜好、超越才情,才有了他藏書樓超越時間的意志力!
歷史就是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而範欽所創造的歷史該怎樣繼承呢?能不能將自己的一生的心血就在自己駕鶴西遊之後也灰飛煙滅呢?“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況且這也並不是什麼恩澤,他留下的是責任,沉重的歷史的責任!範欽的長子範大沖從父親的肩上接下了這個重擔。沒有信誓旦旦,但卻比信誓旦旦更能打動人心。責任就是接力棒,一代代傳下來。“子生孫,孫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就這樣,天一閣就在這個家族的繁衍生息的歷史中巋然不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真正地把藏書樓儲存下來,並且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沒有一定的規定是不行的。俗語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范家也不例外,也許他們的規矩比別家更苛刻,更嚴格。但是也正因為嚴格、苛刻,藏書樓在沒有在子孫後代的手中被葬送。雖然後來也有被偷,被盜,但是飽經風雨的天一閣依舊搖曳在風雨中,形成一道風雨中獨特的風景,閃耀著歷史文化的光輝,深邃而厚重!
走進淡褪了紅色的大門,就是一個小小的庭院,原子很小,四棵飽經滄桑的不知道什麼名字的樹被欄杆圍著,範欽的銅像就在樹的中間。陰沉沉的天氣就加重了歷史的濃重感,順著狹窄的小路,也就是走廊,走廊兩旁排列的是藏書房間,介紹為范家藏書做出貢獻的范家子孫。古色古香的簡裝或者精裝的書都擺在書櫥中,昏黃的燈光更讓人覺得走進了歷史的隧道,沐浴著歷史的文化光輝。
修長的竹林在風中沙沙地響著,走過竹林,跨過小橋,踏過鵝卵石鋪成的小徑,青苔見證著天一閣的滄桑。小雨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下起來了,淅淅瀝瀝的雨,在加上天一閣特有的文化底蘊,讓我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
鏤空的牆壁,雕刻著麒麟的影壁,還有那厚厚的牆壁,都沉澱著歷史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