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 ,人類生理情緒的表露,又是表達人類感情的一種方式。人從孃胎裡分娩出來,一見天日,首先是哭。絕沒有一見天日就放聲大笑的。哭先於笑,是人生的途徑,笑只不過是人生偶爾表現而已。常常有人受了某種委屈,表現為悲訴狀嗚咽;有人因恐懼而發出的低聲抽泣;也有遭受創傷而表現的疼痛之哭;還有失去親友的悲哀之哭。 哭,首先是不快情思的一種表現形式。咱們大概還記得小時候,有一點兒不舒服,不滿意,就以哭的形式告訴父母,或是餓了,或是渴了,或是過熱,或是過冷,或是尿床了……。一旦這種表示被父母覺察,便對其做出相應的處理。還有兒時患病時也是用哭聲傳遞給父母和醫生的。所以,哭常常是醫生髮現幼兒疾病的一個訊號。 哭從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則有正常和變態之分。有些人無論有無緣由,常常以淚洗面,哭嚎連天。這種無端的哭是一種心理病態。三國時期魏國的大思想家,文學家阮籍鬱悶出遊,每每遇到無路可走時,便慟哭而返。據說,唐代有個叫唐衢的人,每讀文章必哭,喝了酒也哭。這些都是先人不正常的病態之哭,又稱變態之哭。 哭對人的心理肌體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比如,哭使呼吸失去規律,呼吸變粗變淺;哭能使心律不規律。絕大多數人哭後食慾下降,失眠,做惡夢,很傷身體。 與此相反,哭對人的心理還有保護作用的一面。哭常常是人內心極度痛苦做出的外在流露。對其自身而言,哭是自我保護的“殺手鐧”,隨時可以表現出來,它完全是一種發洩。人哭後可能心情會暢快些。當人遇到嚴重精神創傷,陷入可怕的憂慮和絕望狀態時,既不思食,又不思睡。此時,如能設法使其大哭一場,就可能拯救他將要崩潰的精神。 早在1922年,科學家就發現,人的淚水中含有一種溶菌酶的化學物質,它具有殺滅病菌的功能。科學家認為,人們在極度痛苦或過於悲痛時,痛痛快快哭上一場,會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美國生物學家弗雷研究結果表明,人在悲痛時流的眼淚和傷風感冒及風沙入眼時流的眼淚,其化學成分是不同的。所以,流淚不僅對人體能起到保護作用,而且更有益身心健康。 因此來看哭的罪過遠遠小於哭的功勞,哭,能緩解人的情緒,減緩由於某種傷害給人帶來的皮肉之苦……總之,哭陪伴著人的一生,哭,比笑好 人類為什麼會哭泣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以300多名男性和女性為物件,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女性每月平均要哭5次,男性則每4周哭一次。嬰兒出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放聲大哭,向所有人宣告:“我來了!”我們的哭泣之所以特別,並不是因為哭喊聲,而是因為充滿感情的淚水。動物或許會嗚咽、呻吟和嚎叫,但絕不會動情落淚,即便是與我們親緣關係最近的靈長類動物亦是如此。猿類與其他動物一樣,也有淚管,但它的功能只是清潔眼部、浸潤和呵護眼球。 人的一生通常會流下3種眼淚,因感情而流下的淚水是其中之一。另外兩種眼淚具有相似的化學成分,但它們的功能卻各不相同。最基本的淚水會在每次眨眼睛時出現,它浸潤著我們的眼球。而反射性的淚水會在眼睛不小心被戳,或洋蔥的那股刺激性氣體衝向眼睛時湧出來。不過,情感性眼淚卻有獨特的化學成分,分析這些成分,我們就可以瞭解它的作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生物化學家威廉·H·弗雷Ⅱ世發現,在情感性眼淚中,蛋白質的種類比反射性眼淚多20%~25%,鉀含量更是後者的4倍,而且錳濃度要比血清中的高30倍。這種眼淚還富含激素,比如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n,人在承受壓力時釋放的一種激素)和催乳素(prolactin,作用是控制淚腺上的神經遞質受體)。 弗雷認為,眼淚中複雜的化學組成與哭泣時的情緒有關。例如,在慢性抑鬱症患者的大腦中,錳濃度偏高;焦慮不安、壓力過大就會產生過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而女性體內高濃度的催乳素則可以解釋她們為什麼比男人愛哭,特別是在青春期之後。 弗雷推測,由於有大量的激素存在,當我們經受強烈的感情衝擊時,人體就會用淚水將多餘的化學物質“沖走”。也許,這就是我們在勸慰別人時,會說“盡情哭吧”的原因。 上世紀60年代,研究人員提出,我們哭泣是因為苦惱而不是要尋找解脫,所以是交感神經系統控制著哭泣。但也有不少科學家的觀點卻與之相反,他們認為哭泣會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鎮靜下來。科學家做了很多研究,但始終無法得出結論,因為在實驗室裡,參與試驗的人很難產生真切的悲傷,讓他們哭泣更是難上加難,況且還要對他們的悲傷和哭泣進行測試。但是,一些科學家,比如斯坦福大學的詹姆斯·J·格羅斯,已經試著做過這樣的試驗,而且作出了推測:哭泣可能會讓我們以及周圍的人心煩意亂,最終它還是會有鎮靜的作用。還有一些研究表明,如果交感神經系統中央的神經癱瘓了,病人會更頻繁地哭泣;而具有重要功能的副交感神經被損壞了,病人的哭泣次數明顯減少。這個發現暗示,我們或許不是因為苦惱而哭,而是為了擺脫苦惱。換句話說,哭泣重啟了我們的情緒開關。
哭 ,人類生理情緒的表露,又是表達人類感情的一種方式。人從孃胎裡分娩出來,一見天日,首先是哭。絕沒有一見天日就放聲大笑的。哭先於笑,是人生的途徑,笑只不過是人生偶爾表現而已。常常有人受了某種委屈,表現為悲訴狀嗚咽;有人因恐懼而發出的低聲抽泣;也有遭受創傷而表現的疼痛之哭;還有失去親友的悲哀之哭。 哭,首先是不快情思的一種表現形式。咱們大概還記得小時候,有一點兒不舒服,不滿意,就以哭的形式告訴父母,或是餓了,或是渴了,或是過熱,或是過冷,或是尿床了……。一旦這種表示被父母覺察,便對其做出相應的處理。還有兒時患病時也是用哭聲傳遞給父母和醫生的。所以,哭常常是醫生髮現幼兒疾病的一個訊號。 哭從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則有正常和變態之分。有些人無論有無緣由,常常以淚洗面,哭嚎連天。這種無端的哭是一種心理病態。三國時期魏國的大思想家,文學家阮籍鬱悶出遊,每每遇到無路可走時,便慟哭而返。據說,唐代有個叫唐衢的人,每讀文章必哭,喝了酒也哭。這些都是先人不正常的病態之哭,又稱變態之哭。 哭對人的心理肌體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比如,哭使呼吸失去規律,呼吸變粗變淺;哭能使心律不規律。絕大多數人哭後食慾下降,失眠,做惡夢,很傷身體。 與此相反,哭對人的心理還有保護作用的一面。哭常常是人內心極度痛苦做出的外在流露。對其自身而言,哭是自我保護的“殺手鐧”,隨時可以表現出來,它完全是一種發洩。人哭後可能心情會暢快些。當人遇到嚴重精神創傷,陷入可怕的憂慮和絕望狀態時,既不思食,又不思睡。此時,如能設法使其大哭一場,就可能拯救他將要崩潰的精神。 早在1922年,科學家就發現,人的淚水中含有一種溶菌酶的化學物質,它具有殺滅病菌的功能。科學家認為,人們在極度痛苦或過於悲痛時,痛痛快快哭上一場,會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美國生物學家弗雷研究結果表明,人在悲痛時流的眼淚和傷風感冒及風沙入眼時流的眼淚,其化學成分是不同的。所以,流淚不僅對人體能起到保護作用,而且更有益身心健康。 因此來看哭的罪過遠遠小於哭的功勞,哭,能緩解人的情緒,減緩由於某種傷害給人帶來的皮肉之苦……總之,哭陪伴著人的一生,哭,比笑好 人類為什麼會哭泣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以300多名男性和女性為物件,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女性每月平均要哭5次,男性則每4周哭一次。嬰兒出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放聲大哭,向所有人宣告:“我來了!”我們的哭泣之所以特別,並不是因為哭喊聲,而是因為充滿感情的淚水。動物或許會嗚咽、呻吟和嚎叫,但絕不會動情落淚,即便是與我們親緣關係最近的靈長類動物亦是如此。猿類與其他動物一樣,也有淚管,但它的功能只是清潔眼部、浸潤和呵護眼球。 人的一生通常會流下3種眼淚,因感情而流下的淚水是其中之一。另外兩種眼淚具有相似的化學成分,但它們的功能卻各不相同。最基本的淚水會在每次眨眼睛時出現,它浸潤著我們的眼球。而反射性的淚水會在眼睛不小心被戳,或洋蔥的那股刺激性氣體衝向眼睛時湧出來。不過,情感性眼淚卻有獨特的化學成分,分析這些成分,我們就可以瞭解它的作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生物化學家威廉·H·弗雷Ⅱ世發現,在情感性眼淚中,蛋白質的種類比反射性眼淚多20%~25%,鉀含量更是後者的4倍,而且錳濃度要比血清中的高30倍。這種眼淚還富含激素,比如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n,人在承受壓力時釋放的一種激素)和催乳素(prolactin,作用是控制淚腺上的神經遞質受體)。 弗雷認為,眼淚中複雜的化學組成與哭泣時的情緒有關。例如,在慢性抑鬱症患者的大腦中,錳濃度偏高;焦慮不安、壓力過大就會產生過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而女性體內高濃度的催乳素則可以解釋她們為什麼比男人愛哭,特別是在青春期之後。 弗雷推測,由於有大量的激素存在,當我們經受強烈的感情衝擊時,人體就會用淚水將多餘的化學物質“沖走”。也許,這就是我們在勸慰別人時,會說“盡情哭吧”的原因。 上世紀60年代,研究人員提出,我們哭泣是因為苦惱而不是要尋找解脫,所以是交感神經系統控制著哭泣。但也有不少科學家的觀點卻與之相反,他們認為哭泣會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鎮靜下來。科學家做了很多研究,但始終無法得出結論,因為在實驗室裡,參與試驗的人很難產生真切的悲傷,讓他們哭泣更是難上加難,況且還要對他們的悲傷和哭泣進行測試。但是,一些科學家,比如斯坦福大學的詹姆斯·J·格羅斯,已經試著做過這樣的試驗,而且作出了推測:哭泣可能會讓我們以及周圍的人心煩意亂,最終它還是會有鎮靜的作用。還有一些研究表明,如果交感神經系統中央的神經癱瘓了,病人會更頻繁地哭泣;而具有重要功能的副交感神經被損壞了,病人的哭泣次數明顯減少。這個發現暗示,我們或許不是因為苦惱而哭,而是為了擺脫苦惱。換句話說,哭泣重啟了我們的情緒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