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整景的冬哥
-
2 # 時空過客光影定格
大多數攝影題材,用普通中端器材+器材後的腦袋,必要時再加電腦後期,確實能拍到相當不錯的圖片。但是唯獨在生態、尤其是飛版鳥類攝影題材上前說就不成立了。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哪種不分具體情況、片面盲目一味蔑視排斥‘’器材黨‘’的觀點,實在是固步自封、相當無知的偏見。
-
3 # 輝太郎攝影
我也不是器材黨,因為買不起。我們一談器材,就會說作品要有內涵,作品好不好靠得不是器材,而是相機後面的那顆人腦等等。我們先拋開不要談創作作品,就單純談器材。
器材好,肯定好。前幾年,我使用的是尼康D90/18-105套機,白天拍攝沒覺得什麼,也拍出一些自己滿意的照片;可是,在一些場景卻是無奈啊。一次影友帶我進本縣體育館拍籃球比賽,館內沒能達到夜如白晝的燈光,影友使用佳能單反配70-200鏡頭,快門咔咔不停,我卻不行。這個說明器材落伍,只得望景興嘆。
所以,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裝備好的器材。如果你要拍鳥,你沒有超長焦,也是願望實現會大打折扣;你手裡有了最新單反相機,配大光圈的鏡頭,你在夜晚創作,再不要擔心對焦不上了。
-
4 # 人像寫真手冊
器材黨,其實這是一個許多人都不願意承認的事實。就是自己也慢慢的迷失在器材中。
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現在的攝影圈人人都在談器材,前幾天在街上拍攝的時候一個初中生就過來和我交談,一開口就開始聊器材。我很詫異,同時又很震驚。為什麼現在人們對器材的關注度已經遠遠高於攝影本身了。
當某某相機公司釋出了一款新相機以後往往就能夠引起巨大的重視。相機引數成為了攝影師之間的談資。再每次見面時都是聊最近入了什麼器材,而不是最近拍了什麼作品。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值得令人思考的問題。攝影變得越來越簡單,而人們也越來越缺乏思考。在膠片時代攝影還是少數人能夠掌握的,那時候拍攝一張照片都會經過一定的思考才按下快門,畢竟一卷135的膠捲才36張。但是到了膠片時代不僅能隨拍隨看,有些人甚至養成了一種觀念,那就是我多拍幾張反正總能挑出幾張能看的。
器材雖然在一定的範圍內有這限制,但是我們過分的依靠器材最後會發現,我們拿起相機以後已經不會思考了,只會麻木的按下快門。
-
5 # 雲愛衣衫花想容
羨慕、嫉妒,但沒有恨;有的還非常值得尊敬。
所謂的器材黨不等於錢多人傻。但凡被稱之為器材黨的黨徒,基本都對攝影裝置具備較高的理論和鑑別能力,可以輕鬆的講解鏡頭曲線值和相關製造材質及工藝要求;如數家珍的講解感興趣的器材之優缺點。可能他不是個優秀的攝影師,但他也絕對不是個爛片製造者;只有感興趣才會去了解、去購買;且肯定購買的是當下相對頂級裝置,不然就不是器材黨而是器材收藏者了。
再有,能夠稱得上器材黨黨徒的肯定是有錢人,沒錢就只有欣賞了。
-
6 # 錢幣與攝影
器材黨好,我特別喜歡和器材黨聊天。其實我自己也曾經算小半個器材黨,不過我現在太窮了,買不起新器材,被器材黨除名了。
研究器材其實是攝影的樂趣之一。
在我眼中,器材黨是一群樂於奉獻的人。什麼新器材,他們都先去買了,然後會告訴大家,這玩意好不好用。為大家選擇新器材節約了大量時間。
在我眼中,器材黨是一群甘於寂寞的人。為了打臉dxo,為了證明他們的觀點正確,用各種光圈把報紙拍了十七八遍。
在我眼中,器材黨是一群沒有低階趣味的人。整天都在研究器材,錢全砸器材上去了,哪有時間,哪有錢去聲色犬馬。
不過,器材黨也有不足之處。過度關注器材本身,忽視了攝影的藝術性。攝影,還是要多出門去走走的。
-
7 # 光陰的故事69
現在都是數碼相機,各種攝影大神遍地開花,長槍短炮。雄赳赳氣昂昂,那叫一個威武!想當年膠片時代,買了一部尼康fm2,在買幾卷富士或者科達,說明書看了一遍又一遍,各種攝影雜誌不停的翻閱,手裡在準備個小筆記本,拍一張然後詳細的記錄下光圈,快門,側光,逆光,頂光,以及各種引數和環境因素,詳細到哪年哪月哪天幾時幾分。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膠捲太貴了,拍一張少一張啊!那都是錢啊。拍好一卷拿到沖洗店,焦急的等待著膠捲衝出來的那一天,接到沖洗店的電話就想接到高考通知書一樣,又高興又緊張。一開始一卷膠捲能拍出十幾張能成品就開心的不得了。後來透過不斷的積累,反覆的失敗,終於拍出了構圖,用光,快門都無可挑剔的照片!心裡那叫一個美。不停的翻著照片看。然後再把所記的拍攝筆記加以整理。這才發現有些東西和書本上有些攝影師所寫的東西有出入。實踐出真知,書上的東西也有錯誤的地方。喜悅的同時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每個月的工資基本上都花在攝影上了,現在想想也值了。如今一張卡解決了所有問題,各種後期處理把瑕疵全部掩蓋。每當看到有些人處理完自己拍的照片那時候的興奮勁,我就連拍照的願望都沒有了,我真的不知道現在大家是在拍照還是在P圖。不說了,說多了得罪人。
回覆列表
我不是器材黨,但是我還是喜歡高階機器,其實一點都不矛盾,沒有好機器出好片子就會多費很多功夫,好想法和技巧都是在裝置的能力範圍內實現的,不是鏡頭後面那個老頭一拍腦袋就能拍下來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