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的1905

    我是因為先讀了以色列大作家阿摩司.奧茲的同名暢銷小說再慕名來看電影的,其中也帶著獵奇成分——好萊塢有名的才女,同時也是猶太人的娜塔莉.波特曼的執導處女作會是什麼樣?看完電影,按照五顆星的打分機制,我打了三星半,及格線偏上。

    從故事情節講起,電影尊重了原著事實,原著作為作者阿摩司的童年生活回憶錄,時間線索並不明顯,穿插,倒敘很多,情節碎片化,很多沉痛的激烈的故事,用的都是經過歲月的老人剋制且慈悲的口吻,電影延續了這種風格,沒有重新編劇,情節和原作一樣碎片化,戲劇矛盾也點到即止。所以,如果沒有看過原作,對猶太曆史也不太瞭解,看這部電影或許很難進入情緒,甚至一臉茫然。電影算是對原作的重現,但也同時過濾了一些情節

    ,我按照自己對書的記憶列一下那些在電影裡沒有提到的情節

    1.阿摩司爺爺奶奶的羅曼史

    2.阿摩司父親的叔叔,希伯來文學大家,作為家族榮耀對阿摩司這個小家庭的影響

    3.小阿摩司在進入正式小學之前,在“兒童之家“(類似於我們的託兒所)的生活,重要的是作為兒童的阿摩司第一次有了愛的人(愛寫詩的加爾達老師)

    4.小阿摩司被鄰居阿姨帶到服裝店,玩耍時被困在了一個角落,後來被阿拉伯男子抱出來,這是阿摩司第一與阿拉伯人近距離接觸,並感受到了異族人的溫暖

    5.阿摩司外公一家的生活變遷和母親的性格養成

    暫時摘取了我印象比較深的幾點,就不一一列舉了。此外,原作敘事口吻雖然很淡,但對阿以衝突,猶太人在歐洲的尷尬及所遭受的苦難描述細節飽滿,情感深沉,我讀書的時候心情非常沉重,每讀一段就要停下來呼一下新空氣,有不忍猝讀之感。看電影的時候不太有這種感受,電影對這些矛盾的弱化很明顯(幾乎有迴避的感覺,或許這有悖政治正確的大原則),電影重現了原作的大多數情節,但是除了母親的孤獨和最後抑鬱選擇自殺以外,沒有對任何情節進行展開敘事,所以在缺了對母親所經歷的孤獨痛苦,寂寞隱忍,成長環境這些背景的支撐後,觀眾或許對母親抑鬱離有點不理解

    原著作者阿摩司在耶路撒冷出生,文學世家,作為猶太家庭,經歷過東歐反猶浪潮,二戰期間種族滅絕的迫害,在阿摩司出生時家人已遷回“應許之地”聖成耶路撒冷,在他的成長中,又經歷了阿以關係緊張,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前後的第一次中東大戰的血腥洗禮,阿摩司的鄰居阿姨去晾床單,被“流彈射進耳朵又從左眼鑽出”,伯伯家那個兩歲大的孩子在世界大戰中被殺死,他很小就知道“不是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像我一樣平安長大”。可以說,阿摩司的家族和猶太民族是一體的,戰爭,殺戮,隔離,與及因此引起的敏感,孤獨,壓抑,也都是一體的。這部書是對母親的追憶,也是一部猶太民族受難史,相融在一起,成為作者阿摩的回憶河流,“河裡的石頭陰冷而閃閃發光”

    而電影,更像是對在特殊時代背景下早逝母親的追憶,核心只有一個——母親,我們在電影裡看到了一個美麗而哀愁的母親,而且高知美女娜塔莉也很符合這個形象設定,但是像上文提到的——避免了戲劇衝突,過濾情節,令觀眾很難理解到母親的痛苦,並且,整個故事也少了歷史的深沉與厚重感,顯得溫吞,零散。零碎的片段在書裡是回憶河流裡一個個陰冷卻善良的石頭,在電影裡,卻成了浮光掠影,觀眾不知所以,陰冷的石頭,是歷史的深沉和厚重,電影裡缺少這一點。

    這種厚重感電影用了音樂和拍攝手法來彌補,外行人看熱鬧,我覺得配樂做得挺好,沉鬱,恢弘,讓人有宏大敘事的感受。畫面上,整體偏灰色,又帶點60年代復古氣息,陰沉基調,偶爾清新,與壓抑的大環境下兒童視角里的溫情片段十分契合,所以,我覺得音樂,角色,畫面,雖然並沒有很出彩,但都挺不錯的,即使劇情稍薄弱,也能令人有舒適的觀影體驗

    順便推薦一下原著《愛與黑暗的故事》,閱讀體驗不好,不是因為寫作糟糕,相反作者用詞非常優美,即使是碎片式回憶錄讀起來也很有畫面感。體驗糟糕是這回憶太沉重,令人不忍卒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普通人可能對猶太曆史和宗教衝突瞭解的不多,還有一些知識盲點,想要理解,需要做查閱工作,而且,這書還蠻厚的,讀起來不太輕鬆。但是大作家的修辭真的很棒,用詞生動幽默,比如形容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個上了年紀的慕男狂,她把情人一個接一個榨乾至死,而後打著哈欠把情人一個接一個從身上抖掉” 閃亮發光的句子俯拾即是,翻譯也很優美自然。另外,這本書也算一個好的啟點,補充猶太曆史和宗教衝突這一塊的知識,順便做相關的閱讀延伸,比如我,接下來準備看《耶路撒冷三千年》和《羅馬消亡後的地中海世界》

  • 2 # 使用者8852944140293

    這部電影是站在男孩的視角來講家庭的故事。一方面是男孩自己的經歷,另一方面是男孩母親所講述的故事。

    藉助故事來敘事的特點在於,解讀的開放性。會有感性的認知,而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時,卻存在多元乃至困難。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ha)姆(li)雷(bo)特(te)說的正是這樣一種張力。

    電影講的是愛?家庭生活的瑣事?理想的破滅?對自由的追求?

    似乎都可以從故事中找到基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基金定投要一直投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