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爺歷史觀
-
2 # 叨說歷史
說到司馬懿就會讓人想到“隱忍”兩字,經歷了曹家四代人 ,曹操、曹丕、曹叡、曹芳這四代人司馬懿的心理應該是發生了鉅變。 表現出來就是不願曲節曹氏到兢兢業業輔佐再到晚年篡權,下面就來說司馬懿變化歷程的原因分析:
起初不願效勞曹操,裝病七年,個人覺得原因在於第一:看不起曹操的階層出身,司馬氏家族是名門貴族,第二:當時曹操還沒有做大做強,看不出來跟曹操發展好不好。後面曹操發覺這是個花樣,就派手下人跟他說,出來幹就幹,不出來幹,就把他逮起來。人才要麼為我所用,不為我所用,除掉,沒有選擇。司馬懿只好來到曹操手下。像司馬懿這樣的人能成大器,難道曹操看不出來嗎?曹操其實對司馬懿一直是提防的。但另一方面他確實有才能,曹丕繼承曹操的位置後需要司馬懿這樣的人來輔佐。曹操只能提醒曹丕需要提防司馬懿這個人。
到了曹丕掌權的時候,司馬懿幫曹丕站穩了腳跟,曹丕才真正在名義上成為了天子。當其他兩個國家在打仗的時候,司馬懿力勸曹丕不能出戰,休養生息,讓魏國能夠實現兵力不斷地發展強壯,以後才能實現一統,志向要放在遠處。所以曹丕很欣賞司馬懿的謀略,希望他能夠幫助自己一統,但是曹丕的身體支撐不下去,於是他把帝王之位傳給了曹叡,並且指定司馬懿作為輔臣。
到了曹叡的這一代,司馬懿把諸葛亮打敗了,讓他們退兵了。司馬懿確實能夠把曹家所留下來的魏國發展壯大,並且還擊退了蜀國,讓他們無法進攻,並且諸葛亮在與司馬懿的對抗中,還死在了五丈原,這就是司馬懿用大軍堅守所得來的結果。所以司馬懿是大勝而歸,為魏國立下了顯赫的功勞。雖然司馬懿如此功勞顯著,司馬懿卻被曹叡視為了眼中釘。
曹叡因為曹丕對於他的母親甄宓的不待見,而且後面還賜死了甄宓,所以他對曹丕是又愛又恨的,這種複雜的情緒也讓他想要剷除他看不順眼的人,司馬懿就是其中的一個。他覺得是該時候去處理司馬懿了,但是礙於形勢發展讓司馬懿又留下了。曹叡而後就開始病倒了,最後沒有過多久就去世了。
當時曹休、曹真、陳群這些輔臣已經死去,也就是四個輔臣之中只剩下司馬懿這一個了,而當時曹叡能夠相信的也只有司馬懿了,所以他想要司馬懿幫自己的下一代的天子,也就是曹芳。司馬懿和曹爽成為了曹芳的輔佐大臣。
曹爽這個人心浮氣躁,任人唯親,看幼主年少,更是狂的不得了。出兵伐蜀慘敗而歸,還失去了祖中數萬百姓,造成了魏國國力虛耗,威望盡失。曹爽在朝中結黨營私,司馬懿避其鋒芒,又使用裝病的技能,暗地裡收攏賢臣良將,準備消滅曹爽的勢力。最終高平陵之變中,將曹爽及其黨羽一網打盡。
當時曹芳雖然已經18歲了,但自幼生活奢靡,貪戀女色,面對偌大的魏國,而蜀、吳兩國又頻頻來犯,他依靠司馬懿來管理這個國家。這時,71歲司馬懿實質上已經架空了曹氏家族,為後面司馬家族成就西晉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懿其實很多對應了老子哲學,最重要的就是“居善地,心善淵,動善時”。“居善地”就是善於選擇自己的地位,在什麼時候,什麼地位對你最合適。在曹操面前他是一個恭謹的、忠順的、有能力的僚屬。在曹丕面前他就是一個有智力的、能決斷的、能提供最大幫助的謀臣。曹叡時代,主持軍政大事就是司馬懿,已經成為國家重臣了。“心善淵”,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輕易給別人看出來。司馬懿其實在曹家前三代都沒有表露出篡權的任何心思。“動善時”說要善於把握行動時機。曹芳時代,就是隻有一個曹爽,司馬懿的機會來了,等到時機成熟,直接把曹爽弄下臺,自己實質性掌控整個曹魏政權。
回覆列表
作為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確實是個能人。他起初不願意效勞曹操,完全是為了自保。
第一,曹操時司馬懿還沒有那個能力,最重要的是,和曹操鬥智鬥勇,司馬懿覺得自己不如曹操,在曹操面前他沒有那個自信。
第二,天曹操這個人多疑,司馬懿生怕哪一步做不好,被曹操殺了。畢竟當時有很多前車之鑑,司馬懿是個聰明人,好死不如賴活,司馬懿留著自己的青山不怕沒柴燒。
但曹操死後,曹丕篡奪了漢室江山,這時蟄伏很久的司馬懿開始出山了。
司馬懿破土而出,此時以及後來曹魏的皇帝,在司馬懿面前都是後生。雖然後生可畏,但司馬懿有那個自信,能夠操控這些君主。所以,這時司馬懿便開始兢兢業業輔佐曹魏了。
這時的司馬懿雖然有了自信,但取代曹魏或者專權,他還是沒有那個能力。所以此時司馬懿只能兢兢業業做個能臣。
任何篡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等待了很久積累了很久。司馬懿也不例外,所以此時的司馬懿就是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曹魏先後經歷了曹丕,曹芳,曹睿後,曹家的力量已經越來越衰弱,所以慢慢的司馬懿也開始了篡權的行動。
但司馬懿終其一身也沒有取代曹魏,就像曹操一樣,直到他的孫子司馬炎才篡位建立了西晉。
司馬懿的變化是跟著時間跟著他本人的能力變化而變化的,就跟一個人一樣,從瘦到胖,是一天天積累的結果。先是量變的積累,量變到一定程度便是質變。司馬懿的變化大體就是這樣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