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七步詩》是什麼?
曹植的《七步詩》通行的有兩個版本。版本一長這樣: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當然,詩的第二句有的版本作“漉菽以為汁”。
版本二長這樣: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一更接近原作,版本二坊間流傳更廣,原因很簡單:它簡短易記,又不失其原意。
曹植在文學方面的名聲,因這首七步之內寫就的《七步詩》更加廣為人知。可以說,人們從《七步詩》中,看到了一個天才詩人的形象。
那麼,曹植為什麼非要在七步之內寫出一首詩呢?
原來,六十六歲的曹操病死於220年的正月,太子曹丕順理成章地成為魏王,十月,曾經的傀儡皇帝漢獻帝被迫禪讓帝位,曹丕稱帝,這就是歷史上的魏文帝。
要知道,曹操曾經幾次想立曹植為太子,因為這個兒子才氣最高,深得曹操喜愛,不僅如此,他還隨父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
可是,曹操一直沒有下定決心,因為他擔心曹植的文人氣、才子氣太濃。再加上曹植經常率性而為,尤其是飲酒無度,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這讓曹操對他更多了一層擔心。
有一件事徹底打消了曹操立曹植為太子的念頭。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間又一次醉酒,他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自開啟王宮大門司馬門,在禁道上縱情馳騁,要知道,這是隻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路,醉酒後的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看到自己鍾愛的兒子竟然做出如此不合禮數的事,曹操很是失望,他認為國家應該有一個更謹慎、懂禮法的人來治理,所以,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幾個兒子。他發現,曹丕更適合做國君,十月,曹操召令曹丕為太子。
從此,曹植的人生便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階段:之前是躊躇滿志的階段,之後是了苦悶和悲愁的階段。
你可能會問:說了這麼多,和《七步詩》有什麼關係?
這不曹丕稱帝了嗎?但他的心裡總不怎麼踏實,有這麼一個才高傲世的弟弟,對他而言,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潛在的威脅。不行,得想個辦法除掉他。
想什麼辦法呢?有了,七步之內寫一首詩,內容要和兄弟相關,詩中又不能出現兄弟之類的字眼。
這不是高考命題作文嗎?只不過,高考是為了選拔人才,這七步成詩,則是為了要弟弟的腦袋。
這不是我的臆測,是有文字備案的。《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當然,曹丕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曹植未能及時弔唁先父,這在過去是大不孝。
有了站得住腳的理由,接下來就開始實施吧。
你看那曹植接到任務後,不慌不忙,幾乎是不假思索就在七步之內脫口而出一首千古流芳的《七步詩》:
詩以豆和豆萁比喻同根而生的兄弟,既符合命題作文的要求,又說出了自己真實的處境,難怪曹丕聞聽此詩,深感慚愧。
曹植能在七步之內賦得此詩,決不是憑運氣,完全靠的是實力。
曹植自小便顯露出過人的文學天賦。很小的時候,他寫出來的文章被曹操看到了,曹操就跟他開玩笑道:你這是找人代寫的吧!曹植卻說:心裡怎麼想,說出來就是了,您要不信,當面考查一下不就知道了?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臺落成,他召集了一批文士登臺作賦,曹植也在其中。在這些人中,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便一揮而就,名篇《登臺賦》就此產生。他可是第一個交卷的人呢,那時的曹植才十八歲。
關於曹植的才華,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語:才高八斗。
這個成語出自謝靈運之口。謝靈運是南朝時著名的山水詩人,為人狂放,恃才傲物。就是這樣一個不大把天下文人放在眼裡的人,曾在一次飲酒時感嘆道:“天下才共一石(讀作dàn,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謝靈運的評價足以見出曹植文才之高,才高八斗的成語也就此產生。
《詩品》的作者鍾嶸也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王士禎曾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這些評價,足以見出曹植的蓋世才華。這樣說來,他七步成詩,當在情理之中。
今天,河南省開封市還有三個相鄰的村莊以七步命名,它們是:前七步、中七步、後七步。
曹丕的江山早已湮滅,曹植的七步,在中原一隅,倔強地生存著,似在向後人講述一個骨肉相殘的故事。
曹植的《七步詩》是什麼?
曹植的《七步詩》通行的有兩個版本。版本一長這樣: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當然,詩的第二句有的版本作“漉菽以為汁”。
版本二長這樣:
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一更接近原作,版本二坊間流傳更廣,原因很簡單:它簡短易記,又不失其原意。
曹植在文學方面的名聲,因這首七步之內寫就的《七步詩》更加廣為人知。可以說,人們從《七步詩》中,看到了一個天才詩人的形象。
那麼,曹植為什麼非要在七步之內寫出一首詩呢?
原來,六十六歲的曹操病死於220年的正月,太子曹丕順理成章地成為魏王,十月,曾經的傀儡皇帝漢獻帝被迫禪讓帝位,曹丕稱帝,這就是歷史上的魏文帝。
要知道,曹操曾經幾次想立曹植為太子,因為這個兒子才氣最高,深得曹操喜愛,不僅如此,他還隨父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
可是,曹操一直沒有下定決心,因為他擔心曹植的文人氣、才子氣太濃。再加上曹植經常率性而為,尤其是飲酒無度,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這讓曹操對他更多了一層擔心。
有一件事徹底打消了曹操立曹植為太子的念頭。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間又一次醉酒,他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自開啟王宮大門司馬門,在禁道上縱情馳騁,要知道,這是隻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路,醉酒後的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看到自己鍾愛的兒子竟然做出如此不合禮數的事,曹操很是失望,他認為國家應該有一個更謹慎、懂禮法的人來治理,所以,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幾個兒子。他發現,曹丕更適合做國君,十月,曹操召令曹丕為太子。
從此,曹植的人生便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階段:之前是躊躇滿志的階段,之後是了苦悶和悲愁的階段。
你可能會問:說了這麼多,和《七步詩》有什麼關係?
這不曹丕稱帝了嗎?但他的心裡總不怎麼踏實,有這麼一個才高傲世的弟弟,對他而言,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潛在的威脅。不行,得想個辦法除掉他。
想什麼辦法呢?有了,七步之內寫一首詩,內容要和兄弟相關,詩中又不能出現兄弟之類的字眼。
這不是高考命題作文嗎?只不過,高考是為了選拔人才,這七步成詩,則是為了要弟弟的腦袋。
這不是我的臆測,是有文字備案的。《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當然,曹丕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曹植未能及時弔唁先父,這在過去是大不孝。
有了站得住腳的理由,接下來就開始實施吧。
你看那曹植接到任務後,不慌不忙,幾乎是不假思索就在七步之內脫口而出一首千古流芳的《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詩以豆和豆萁比喻同根而生的兄弟,既符合命題作文的要求,又說出了自己真實的處境,難怪曹丕聞聽此詩,深感慚愧。
曹植能在七步之內賦得此詩,決不是憑運氣,完全靠的是實力。
曹植自小便顯露出過人的文學天賦。很小的時候,他寫出來的文章被曹操看到了,曹操就跟他開玩笑道:你這是找人代寫的吧!曹植卻說:心裡怎麼想,說出來就是了,您要不信,當面考查一下不就知道了?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臺落成,他召集了一批文士登臺作賦,曹植也在其中。在這些人中,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便一揮而就,名篇《登臺賦》就此產生。他可是第一個交卷的人呢,那時的曹植才十八歲。
關於曹植的才華,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語:才高八斗。
這個成語出自謝靈運之口。謝靈運是南朝時著名的山水詩人,為人狂放,恃才傲物。就是這樣一個不大把天下文人放在眼裡的人,曾在一次飲酒時感嘆道:“天下才共一石(讀作dàn,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謝靈運的評價足以見出曹植文才之高,才高八斗的成語也就此產生。
《詩品》的作者鍾嶸也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王士禎曾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這些評價,足以見出曹植的蓋世才華。這樣說來,他七步成詩,當在情理之中。
今天,河南省開封市還有三個相鄰的村莊以七步命名,它們是:前七步、中七步、後七步。
曹丕的江山早已湮滅,曹植的七步,在中原一隅,倔強地生存著,似在向後人講述一個骨肉相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