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句:爾曹身與名俱滅戲為六絕句(其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譯文: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四傑在當時的時代條件下,他們的作品已經達到最高的造詣。四傑的文章被認為是輕薄的,被守舊文人譏笑。你們這些守舊文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滅,而初唐四傑卻如江河不廢,萬古流芳。賞析:初唐詩文,尚未完全擺脫六朝時期崇尚辭藻浮華豔麗的餘習。“輕薄為文”,是當時的人譏笑“四傑”的話。史炳《杜詩瑣證》解釋此詩說:“言四子文體,自是當時風尚,乃嗤其輕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爾曹身名俱滅,而四子之文不廢,如江河萬古長流。” 自南朝齊梁以來,隨著南方經濟迅速發展,統治階級的綺麗之風漸行漸盛,與之相伴的則是文學領域上的迷失。 其實,平心而論,六朝以來,我們的文學依舊在發展,在進步。 魏晉時期,是人性開始覺醒的時代。這其中,陶淵明功不可沒,他一個人的昇華,一個人的醉心山水,讓後世千萬萬計程車子們有了精神的依託。 《世說新語》開創了筆記體小說的體例,是一部前古未有的曠世傑作。 《文心雕龍》總結了南齊之前中國曆代的文學寫作理論與文體,恢宏而樸素,可謂是集前人之大成,傳後世之傑作。 昭明太子,這個令人感到遺憾的早逝才子所帶領編纂的《昭明文選》,精選南梁之前所有文學大家之名作,流傳甚廣。 永明體,南齊年間興起的新詩體,開創了與古體詩不同的範例。其講究平仄、韻律、對偶的格式一掃晉宋以來的晦澀,詩文清麗可讀,併為日後的近體詩發展奠定了基礎。 還有四六體,也就是影響後世深遠的駢文,也興起於魏晉。其文由對句成行,修飾華麗,詞藻絢爛,讀來亦是文采飛揚,妙不可言。 有著這樣傑出的文學貢獻,魏晉南北朝文學出色地完成了它的時代使命。然而,頑疾也隨著文學新體裁的發展而顯現,這是做為新事物出現的駢文與永明體不可避免的問題。 至梁陳年間,永明體逐漸發展臻熟,發展成為更加綺麗的宮體詩;駢文日益興盛,其風頭遠勝古文。 然而,越是風頭正盛,其不足愈加明顯,但可悲的是竟無人察覺。 無數的文人墨客,都把畢生的精力才情糾結在了平仄韻律上,而全然不顧詩文字身的空洞無物,不知所謂。自詩經與楚辭開創詩歌的現實與浪漫主義流派以來,詩,即為詠物、詠情之託;文、賦,自先秦諸子與兩漢以來,它長於敘事,抒情述理。而宮體詩與駢文在發展中則遠離了這條正路。這就好比一棵大樹,人們精心地打扮樹枝末杈,讓它鬱鬱蔥蔥生機盎然卻對樹幹的蛀空置之不聞,長久以往,中華的詩歌,必將有那倒塌散架的一天。 扶正這棵大樹為它開始填補空心,是隋滅陳一統中國的幾十年後。 初唐,宮體詩依舊盛行,上官儀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將用詞、對句和平仄聲韻的技巧抬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史稱“上官體” ,為後世的律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不可不謂一份功勞。但是,過分的流於形式,苛求華美,陷於駢體之中不能自拔,被繁瑣的“六對” 、“八對” 綁縛,而疏忽內容意義使詩歌在上官儀等人的帶路下愈加華美至極,愈加講究至極,然其空洞無物,脫離實際流於輕浮的弊端也越撕越大。假若長久以往,詩歌文章被形式和詞藻所綁縛,穿上雖美觀於外但淺薄於裡的衣裳,而離生活越來越遠,逐漸變為少數人的玩物,其窮途末路、停滯不前之日也許不遠矣。 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位輕權微的初唐四傑站了出來,用實際行動來挽救中華文學的危廈。王勃率先明確反對“上官體” ,楊、盧、駱三人隨即投身其中,他們的詩文開始走向質樸,視野變得開闊,楊炯寫出了邊塞詩的雄健,王勃盧照鄰的辭賦鏗鏘有力,駱冰王寫下了當時罕見的長篇詩賦。四人的詞句雖然仍有齊梁之風殘存,但已確實獨樹一幟,開始擺脫那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輕浮文學,從題材,文風,感情,形式各方面上全面的衝擊初唐時期浮誇的文壇。 說實話,初唐四傑並沒有太多拿得出手來比肩後世名家們的作品。王勃雖才華橫溢,有滕王閣序、滕王閣詩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樣的千古佳作與名句流傳至今,熠熠生輝,但終究因為生命的短暫而匆匆逝去,其文學地位恐尚不及百年之後同樣才華橫溢卻英年早逝的李賀李長吉。駱賓王所著詩文為四人之中最多者,更是少有才名,但由於宗室戰爭中的失敗而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只徒留曾經的豪語“試看今日城中,竟是誰家天下” 。楊炯盧照鄰兩人更是默默無聞,除去初唐四傑一稱之外,在千年之後的唐代文學評論之中二人幾無一席之地可容! 然而,開創者終究是開創者,他們承上啟下,扭轉了初唐的文學風氣。我們有理由去寬恕他們詩文上或多或少的不成熟,畢竟是他們,引領了一個聲名赫赫,燦爛千古的時代。 就像杜甫滿懷敬意的尊崇四人,駁斥那些譏諷四人的文人,併為四人寫下“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的千古名句一般,初唐四傑為文學的進步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足以讓他們的名字在滔滔的歷史長河中不被流水般的時間捲走而銷聲匿跡。他們永遠地立在唐初的文壇上,作為一群正確道路上的探索者、先行者得到後人給他們應得的讚賞。
上一句:爾曹身與名俱滅戲為六絕句(其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譯文: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四傑在當時的時代條件下,他們的作品已經達到最高的造詣。四傑的文章被認為是輕薄的,被守舊文人譏笑。你們這些守舊文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滅,而初唐四傑卻如江河不廢,萬古流芳。賞析:初唐詩文,尚未完全擺脫六朝時期崇尚辭藻浮華豔麗的餘習。“輕薄為文”,是當時的人譏笑“四傑”的話。史炳《杜詩瑣證》解釋此詩說:“言四子文體,自是當時風尚,乃嗤其輕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爾曹身名俱滅,而四子之文不廢,如江河萬古長流。” 自南朝齊梁以來,隨著南方經濟迅速發展,統治階級的綺麗之風漸行漸盛,與之相伴的則是文學領域上的迷失。 其實,平心而論,六朝以來,我們的文學依舊在發展,在進步。 魏晉時期,是人性開始覺醒的時代。這其中,陶淵明功不可沒,他一個人的昇華,一個人的醉心山水,讓後世千萬萬計程車子們有了精神的依託。 《世說新語》開創了筆記體小說的體例,是一部前古未有的曠世傑作。 《文心雕龍》總結了南齊之前中國曆代的文學寫作理論與文體,恢宏而樸素,可謂是集前人之大成,傳後世之傑作。 昭明太子,這個令人感到遺憾的早逝才子所帶領編纂的《昭明文選》,精選南梁之前所有文學大家之名作,流傳甚廣。 永明體,南齊年間興起的新詩體,開創了與古體詩不同的範例。其講究平仄、韻律、對偶的格式一掃晉宋以來的晦澀,詩文清麗可讀,併為日後的近體詩發展奠定了基礎。 還有四六體,也就是影響後世深遠的駢文,也興起於魏晉。其文由對句成行,修飾華麗,詞藻絢爛,讀來亦是文采飛揚,妙不可言。 有著這樣傑出的文學貢獻,魏晉南北朝文學出色地完成了它的時代使命。然而,頑疾也隨著文學新體裁的發展而顯現,這是做為新事物出現的駢文與永明體不可避免的問題。 至梁陳年間,永明體逐漸發展臻熟,發展成為更加綺麗的宮體詩;駢文日益興盛,其風頭遠勝古文。 然而,越是風頭正盛,其不足愈加明顯,但可悲的是竟無人察覺。 無數的文人墨客,都把畢生的精力才情糾結在了平仄韻律上,而全然不顧詩文字身的空洞無物,不知所謂。自詩經與楚辭開創詩歌的現實與浪漫主義流派以來,詩,即為詠物、詠情之託;文、賦,自先秦諸子與兩漢以來,它長於敘事,抒情述理。而宮體詩與駢文在發展中則遠離了這條正路。這就好比一棵大樹,人們精心地打扮樹枝末杈,讓它鬱鬱蔥蔥生機盎然卻對樹幹的蛀空置之不聞,長久以往,中華的詩歌,必將有那倒塌散架的一天。 扶正這棵大樹為它開始填補空心,是隋滅陳一統中國的幾十年後。 初唐,宮體詩依舊盛行,上官儀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將用詞、對句和平仄聲韻的技巧抬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史稱“上官體” ,為後世的律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不可不謂一份功勞。但是,過分的流於形式,苛求華美,陷於駢體之中不能自拔,被繁瑣的“六對” 、“八對” 綁縛,而疏忽內容意義使詩歌在上官儀等人的帶路下愈加華美至極,愈加講究至極,然其空洞無物,脫離實際流於輕浮的弊端也越撕越大。假若長久以往,詩歌文章被形式和詞藻所綁縛,穿上雖美觀於外但淺薄於裡的衣裳,而離生活越來越遠,逐漸變為少數人的玩物,其窮途末路、停滯不前之日也許不遠矣。 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位輕權微的初唐四傑站了出來,用實際行動來挽救中華文學的危廈。王勃率先明確反對“上官體” ,楊、盧、駱三人隨即投身其中,他們的詩文開始走向質樸,視野變得開闊,楊炯寫出了邊塞詩的雄健,王勃盧照鄰的辭賦鏗鏘有力,駱冰王寫下了當時罕見的長篇詩賦。四人的詞句雖然仍有齊梁之風殘存,但已確實獨樹一幟,開始擺脫那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輕浮文學,從題材,文風,感情,形式各方面上全面的衝擊初唐時期浮誇的文壇。 說實話,初唐四傑並沒有太多拿得出手來比肩後世名家們的作品。王勃雖才華橫溢,有滕王閣序、滕王閣詩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樣的千古佳作與名句流傳至今,熠熠生輝,但終究因為生命的短暫而匆匆逝去,其文學地位恐尚不及百年之後同樣才華橫溢卻英年早逝的李賀李長吉。駱賓王所著詩文為四人之中最多者,更是少有才名,但由於宗室戰爭中的失敗而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只徒留曾經的豪語“試看今日城中,竟是誰家天下” 。楊炯盧照鄰兩人更是默默無聞,除去初唐四傑一稱之外,在千年之後的唐代文學評論之中二人幾無一席之地可容! 然而,開創者終究是開創者,他們承上啟下,扭轉了初唐的文學風氣。我們有理由去寬恕他們詩文上或多或少的不成熟,畢竟是他們,引領了一個聲名赫赫,燦爛千古的時代。 就像杜甫滿懷敬意的尊崇四人,駁斥那些譏諷四人的文人,併為四人寫下“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的千古名句一般,初唐四傑為文學的進步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足以讓他們的名字在滔滔的歷史長河中不被流水般的時間捲走而銷聲匿跡。他們永遠地立在唐初的文壇上,作為一群正確道路上的探索者、先行者得到後人給他們應得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