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見”那首詩的全詩是:
《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註釋
柬:給……信札。
“何事”句: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怨歌行》,以秋扇閒置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裡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相離相棄。
故人:指情人。卻道故人心易變(出自娛園本),一作“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二句:用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典故。《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裡盟誓,願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後安史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雲:“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後於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裡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詩中“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倖: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
譯文
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不生怨。
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
賞析:
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唐元稹《古決絕詞三首》等。納蘭性德的這首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
用“決絕”這個標題,很可能就是寫與初戀情人的絕交這樣一個場景的。這首詞確實也是模擬被拋棄的女性的口吻來寫的。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是整首詞裡最平淡又是感情最強烈的一句,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裡分量足夠重的話,那麼無論他以後經歷了哪些變故,初見的一剎那,永遠是清晰難以忘懷的。而這個初見,詞情一下子就拽回到初戀的美好記憶中去了。
“何事秋風悲畫扇”一句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來趨走炎熱,到了秋天就沒人理睬了,古典詩詞多用扇子的來比喻被冷落的女性。這裡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相離相棄。又將詞情從美好的回憶一下子拽到了殘酷的現實當中。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二句:因為此詞是模擬女性的口吻寫的,所以從這兩句寫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責與悔恨。納蘭不是一個負心漢,只是當時十多歲的少年還沒主宰自己的命運。其實像李隆基這樣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愛的戀人,更何況是納蘭。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二句用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典故。七夕的時候,唐楊二人在華清宮裡山盟海誓。山盟海誓言猶在,馬嵬坡事變一爆發,楊貴妃就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據說後來唐明皇從四川回長安的路上,在棧道上聽到雨中的鈴聲,又勾起了他對楊貴妃的思戀,就寫了著名的曲子《雨霖鈴》。這裡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詩句,承接前二句句意,從另一面說明主人公情感之堅貞。
全詞以一個女子的口吻,抒寫了被丈夫拋棄的幽怨之情。詞情哀怨悽婉,屈曲纏綿。“秋風悲畫扇”即是悲嘆自己遭棄的命運,“驪山”之語暗指原來濃情蜜意的時刻,“夜雨霖鈴”寫像唐玄宗和楊貴妃那樣的親密愛人也最終腸斷馬嵬坡,“比翼連枝”出自《長恨歌》詩句,寫曾經的愛情誓言已成為遙遠的過去。而這“閨怨”的背後,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閨怨”只是一種假託。故有人認為此篇別有隱情,詞人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與朋友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人生若只如初見”那首詩的全詩是:
《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註釋
柬:給……信札。
“何事”句: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怨歌行》,以秋扇閒置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裡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相離相棄。
故人:指情人。卻道故人心易變(出自娛園本),一作“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二句:用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典故。《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裡盟誓,願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後安史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雲:“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後於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裡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詩中“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倖: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
譯文
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不生怨。
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
賞析:
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唐元稹《古決絕詞三首》等。納蘭性德的這首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
用“決絕”這個標題,很可能就是寫與初戀情人的絕交這樣一個場景的。這首詞確實也是模擬被拋棄的女性的口吻來寫的。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是整首詞裡最平淡又是感情最強烈的一句,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裡分量足夠重的話,那麼無論他以後經歷了哪些變故,初見的一剎那,永遠是清晰難以忘懷的。而這個初見,詞情一下子就拽回到初戀的美好記憶中去了。
“何事秋風悲畫扇”一句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來趨走炎熱,到了秋天就沒人理睬了,古典詩詞多用扇子的來比喻被冷落的女性。這裡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相離相棄。又將詞情從美好的回憶一下子拽到了殘酷的現實當中。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二句:因為此詞是模擬女性的口吻寫的,所以從這兩句寫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責與悔恨。納蘭不是一個負心漢,只是當時十多歲的少年還沒主宰自己的命運。其實像李隆基這樣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愛的戀人,更何況是納蘭。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二句用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典故。七夕的時候,唐楊二人在華清宮裡山盟海誓。山盟海誓言猶在,馬嵬坡事變一爆發,楊貴妃就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據說後來唐明皇從四川回長安的路上,在棧道上聽到雨中的鈴聲,又勾起了他對楊貴妃的思戀,就寫了著名的曲子《雨霖鈴》。這裡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詩句,承接前二句句意,從另一面說明主人公情感之堅貞。
全詞以一個女子的口吻,抒寫了被丈夫拋棄的幽怨之情。詞情哀怨悽婉,屈曲纏綿。“秋風悲畫扇”即是悲嘆自己遭棄的命運,“驪山”之語暗指原來濃情蜜意的時刻,“夜雨霖鈴”寫像唐玄宗和楊貴妃那樣的親密愛人也最終腸斷馬嵬坡,“比翼連枝”出自《長恨歌》詩句,寫曾經的愛情誓言已成為遙遠的過去。而這“閨怨”的背後,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閨怨”只是一種假託。故有人認為此篇別有隱情,詞人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與朋友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