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花女半島梔子花的

    《浮士德》是德國偉大詩人歌德的一部詩體悲劇,也是歌德創作的頂峰。歌德生前曾把自己的全部生活與創作比喻為構成金字塔的事業,羅曼·羅蘭說“放在歌德的金字塔頂端的花束”便是這部《浮士德》。

    悲劇取材於十六世紀關於浮士德的傳說,描述浮士德一生的發展過程。他如何擺脫中古時期的矇昧狀況,探求新的道路,跟一切困難和障礙搏鬥,克服了內在的和外在的矛盾,最後得到了“智慧的最後斷案”。歌德描述浮士德經歷了五個階段的悲劇。在作品的第一部分主要描述的是知識悲劇和愛情悲劇,在第二部分中是政治悲劇、美的悲劇和事業悲劇。這篇長篇鉅著,歌德原作斷斷續續地經過了六十年光陰,而譯者郭沫若也斷斷續續的譯了二十年。郭沫若說:“相隔二十年,我竟然沒有死掉,這怕也是值得感謝的吧”。在這裡我們也感謝趙主任給我們推薦了這樣一部集歌德一生精華的作品,慶幸我們今天能讀到這部鉅著。

    浮士德是一個真實的人物,生於1480年,他充作學者、星相家、魔術家、算命者到處漫遊,被教會視作異端,晚年貧困潦倒病死。他死後在民間出了一本故事書,叫做《浮士德博士的生平》寫浮士德與魔鬼訂了25年契約,魔鬼答應浮士德一切條件,25年後到夜半12時他告別學生獨自在屋內,只聽屋內一陣喧吵。第二天學生們進屋,只見牆上全是血,屋內只有浮士德的眼睛和幾隻牙。歌德以他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分子不滿現實,以及以巨人式的努力從事反封建的鬥爭而在強大的封建殘餘勢力的重壓下,仍不容易撥雲見青天的那種悲劇情結。

    劇情的開端,天帝與魔鬼打賭,天帝認為人在前進道路上總不免會走些迷路,但最後總會意識到正道,而魔鬼靡非斯特自信能把浮士德引入歧途。他引導浮士德雲遊世界,喝魔湯返老還童,與平民姑娘瑪甘淚相愛釀成悲劇。浮士德並沒有因為私生活的挫折而失望,像歌德遷居魏瑪皇宮一樣,浮士德進入上層社會,投身於社會政治生活,拯救財政危機,滿足皇帝慾望。接著浮士德回到書齋,他的弟子瓦格納創造出“人造人”,幫助他和海倫結合,並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少年不久夭折,海倫在悲痛中消逝,宣告浮士德對“美”的追求失敗。浮士德從仙境回到人間,被魔女吹瞎眼睛,但他還要繼續奮鬥,他為人民造福,填海封田,在海邊創造理想王國。在喊出“你真美呀,請停留一下”的瞬間倒下死去。

    浮士德是一個典型人物,他的世界觀的核心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他畢生追求的是所謂“永恆的愛”和崇高的“美的境界”。所謂“為幾百萬人開拓出疆土”,“我願意看見這樣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著自由的國民”就是這種人道主義思想的概括。浮士德的性格是矛盾的,有時他有沉溺愛慾“執著塵世”的消極思想,但追求真理、事業,永遠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他性格的主流方面,最終魔鬼失敗,浮士德昇天與瑪甘淚相聚。

    歌德在《浮士德》中採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造成詩劇的壯闊背景,反映了複雜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問題的見解。鮮明對比是詩劇的一個重要藝術手法,魔鬼靡非斯特否定人生,蔑視理智,仇恨人類與熱愛生活、追求真理、永不滿足、自強不息的浮士德形成鮮明對比,使浮士德的形象更加豐滿,浮士德讓我們看到了一名戰士的形象。

    讀《浮士德》我們所感受到的生活哲理,是在人物對話和情節發展中領悟到的。首先,《浮士德》體現的是唯物辨證的精神。從天帝與魔鬼的對話看,天帝是代表善的本身,魔鬼是惡的象徵。他們在浮士德身上打賭,也看到“魔鬼來刺激和推動人努力向前”的一面。在作者的心目中人是一分為二的,人性和魔性合二為一。浮士德是人的積極肯定的一面,魔鬼是人消極否定的一面,這兩個方面相生相剋,相反相成。如詩中寫到“我是經常否定的精神,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就終歸有毀。”浮士德追求豐富的知識,但到極限卻失去了生存的信念;追求美好的愛情,卻使心愛的人受到心靈的創傷;追求政治社會清正賢明,卻成為統治階級的御用工具;追求美的化身海倫,卻因兒子的夭折而母子消逝……然而,正是在這追求探索中,他不斷進取,建立了自己的自由王國。第二,《浮士德》體現了創新精神。詩中寫到:“沒有獨創,就等於死亡”“生動的血液產生新鮮的力量,新生命是從現有生命創造滋長”,“這是青年人崇高的天職,世界在我創造以前還屬空虛”,“突飛猛進,精神抖擻,光明在前,黑暗在後。”整篇鉅著雖然是悲劇,但卻充滿一種催人奮發向上的勃勃生機,讓讀者對生命充滿熱愛,充滿期望。第三,《浮士德》中重墨描寫了人性之愛,人神之愛。浮士德與瑪甘淚的純潔的愛,付出生命在所不辭。“讓她的命運在我身上破產,我同她一起歸天”,浮士德與海倫則表現了一種完美的愛。“這時心靈不用前瞻後顧,只有現在——才是我們的幸福。”在作者筆下,愛的力量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有如萬有引力在宇宙中的作用,人離開親情、友情和愛情,就失去了生存的價值。

    《浮士德》基本思想和精神,是歌德的長期的經驗和體會,浮士德從“小世界”“小自我”跳出走向“大世界”,追求“事業的享受”,

    使整個悲劇貫穿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它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凡是自強不息者終能得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髮發黃,分叉多,用哪種洗髮精比較好,怎樣正確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