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並非是信佛的青年,而是具備某一特質的青年的統稱。
道系青年同樣如此,未必信仰道教,未必知曉老子,乃是他的三觀,他的生活狀態與“道家”與“道教”所倡導的生活理念有共通之處,故而稱之為道系青年。
《道德經》講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無古今之分,然隨著時空的變換,有移風易俗之處。經者,徑也。下面我引用一些經典經典來闡釋我心目中的道系青年。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度人經》
縱觀各大宗教,生而有罪者有之,生而皆苦者有之,以生為幻者有之。唯有道教重生、貴生,以生為樂,追求長生久視。古人云:三分清氣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如果說“佛系青年”“喪文化”是消極的,悲觀的,負面的。那麼道系青年就應該積極的,樂觀的,正面的。既不以生為苦,也不以生為幻,不逃避,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這才是道系青年的本色。從宗教的角度講,佛教重來世,世事無常,看開放下,種下善因,希冀於來世求得善果。道教重今生,講究我命由我不屬天地。故而道系青年的落腳點在當下,在今生,活一天,就開心一天,在生死之間活出真我,活出自我,活出價值,這是貴生最直接的體現。何為無量度人?所謂的無量度人,不是信這個教,信那個教,整天說我要度你,我的宗教有多麼多麼好。經曰:道以無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是潤雨無聲,人的言談舉止就是“道化”最直接的體現,把自己這份樂觀,貴生的心態傳遞給他人,這就是在度人。
道系青年第一個特徵是樂觀,熱愛生活,並能用自己這份樂觀感染他人。
超然物外,得其寰中。--《莊子》
往往信教者有這樣一個毛病:講起信仰來天花亂墜,論起境界來比誰都高,辦起事來不著四六。我絲毫不懷疑一個人能夠達到超然物外的境界,如老僧入定,一閉眼,愛怎麼著怎麼著,任你山雨欲來,我自巍然不動。可能這也是一種修行,但我並不欣賞這樣的修行。經曰:今日守心何所證,不失凡身得道身。道身是建立在凡身的基礎上的,人秉天地之氣而生,法四時而成。出生之時,臍帶一剪,則先天落入後天。後天靠胃補給營養,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吃飯。固然精神能夠超然物外,神遊太虛,關鍵凡身是飛不起來的,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伴隨著凡身存在的是周邊要面臨的世俗關係。這都不是超然物外能夠解決的,故而有了後半句得其寰中,什麼意思呢?就是在物質社會找準自己的位置,謀取屬於自己的一片空間。而不是整日空中樓閣,整日空談超然。我在這八個字之外,又補充了四個字,叫做:於心超然物外,於事得其寰中。
道系青年的內心有著自己的一方淨土,處事圓融無礙。可能對物質世界並不很感興趣,但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在有形社會做到遊刃有餘,而不是空談超然,空談境界。可以有很高的精神追求,但做起事來又可以把自己放得很低。於心無事,於事無心。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
人生是漫漫旅程,它的開始並不取決於我們的眼睛看到哪裡,嘴說到哪裡,而在於我們的腳步落在哪裡。這就是道教的一大特點,重視實踐,重視驗證。比如說丹道,理論可以講的天花亂墜,不如親身去體驗,把身體作為體驗的第一場所,用自身的體驗和理論相互印證,則真偽自現。又譬如說太極拳,到底好不好,你說他不科學,說他騙人,仍有大把人在學,不妨踏下心來,去體驗一下,到底是什麼東西,身體受益了,可以繼續學下去,覺得是騙人的,便不再關注。這種非常簡單的問題,現在都搞得非常複雜了。站在圈外去看,和站在圈裡去體驗,完全是兩碼事。站在圈外可以高屋建瓴的去談,站在圈裡則要躬身去做。
道系青年不愛打嘴上官司,重視實踐,腳踏實地,默默的積累,默默的去做。
返璞歸真,披褐懷玉。--《道德經》
道教講返樸歸真,真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認識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適合做什麼樣的事,按照自己的本來面目去發展,不追隨任何人,不盲從任何人,惟我獨尊。唯有全其本真,方得其真性。為什麼還有披褐懷玉一句,返樸歸真是天道,是上天賦予我們的本真。而在人類社會,直接按照自己的本真去發展,不一定是適合的。那麼就要在保持自己本真地基礎上,不斷地調整,別人看起來你這個人不起眼,也沒人在意,就像一個人穿了一件破衣服,而在這個過程裡,你已經完成了自我的昇華,你仍然在按照自己的本真去發展,這就是先後天的結合,也就是天人合一。
道系青年具備著獨立的獨立的人格,擁有“自知者明”的智慧,同時又能在與社會對接時能把自己這份智慧隱藏起來,樸實無華,而不是處處彰顯自己的個性,老子並不崇尚張揚的率性瀟灑,真的瀟灑,是不用刻意表現出來的。用智慧把自己的本真率性潛移默化的融入整個社會,沒人關注我,我也自得其樂,謂之人在道中,如魚得水,是真逍遙,大自在。
一個人是可以面對整個世界的。道系文化是強勢文化,他的強勢體現在道系青年獨立而頑強的人格上,畢竟道系青年不是隱居山林的出家人,在物質世界需要做事,有自己的使命,空談境界,不如低調做事,不須用阿Q勝利法麻痺自己。道本無言可說,事當盡力而為。想做的事情,喜歡做的事情,有多大力,出多大力,成不成有其事物本身發展的自然規律,成敗由天,然而這個過程裡體現了我的個人價值,我做了自己願意去做的事情。這就是一份灑脫。
----獻給默默無聞,戰鬥在生活、修行第一線,百折不撓的廣大道系青年們
佛系青年並非是信佛的青年,而是具備某一特質的青年的統稱。
道系青年同樣如此,未必信仰道教,未必知曉老子,乃是他的三觀,他的生活狀態與“道家”與“道教”所倡導的生活理念有共通之處,故而稱之為道系青年。
《道德經》講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無古今之分,然隨著時空的變換,有移風易俗之處。經者,徑也。下面我引用一些經典經典來闡釋我心目中的道系青年。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度人經》
縱觀各大宗教,生而有罪者有之,生而皆苦者有之,以生為幻者有之。唯有道教重生、貴生,以生為樂,追求長生久視。古人云:三分清氣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如果說“佛系青年”“喪文化”是消極的,悲觀的,負面的。那麼道系青年就應該積極的,樂觀的,正面的。既不以生為苦,也不以生為幻,不逃避,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這才是道系青年的本色。從宗教的角度講,佛教重來世,世事無常,看開放下,種下善因,希冀於來世求得善果。道教重今生,講究我命由我不屬天地。故而道系青年的落腳點在當下,在今生,活一天,就開心一天,在生死之間活出真我,活出自我,活出價值,這是貴生最直接的體現。何為無量度人?所謂的無量度人,不是信這個教,信那個教,整天說我要度你,我的宗教有多麼多麼好。經曰:道以無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是潤雨無聲,人的言談舉止就是“道化”最直接的體現,把自己這份樂觀,貴生的心態傳遞給他人,這就是在度人。
道系青年第一個特徵是樂觀,熱愛生活,並能用自己這份樂觀感染他人。
超然物外,得其寰中。--《莊子》
往往信教者有這樣一個毛病:講起信仰來天花亂墜,論起境界來比誰都高,辦起事來不著四六。我絲毫不懷疑一個人能夠達到超然物外的境界,如老僧入定,一閉眼,愛怎麼著怎麼著,任你山雨欲來,我自巍然不動。可能這也是一種修行,但我並不欣賞這樣的修行。經曰:今日守心何所證,不失凡身得道身。道身是建立在凡身的基礎上的,人秉天地之氣而生,法四時而成。出生之時,臍帶一剪,則先天落入後天。後天靠胃補給營養,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吃飯。固然精神能夠超然物外,神遊太虛,關鍵凡身是飛不起來的,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伴隨著凡身存在的是周邊要面臨的世俗關係。這都不是超然物外能夠解決的,故而有了後半句得其寰中,什麼意思呢?就是在物質社會找準自己的位置,謀取屬於自己的一片空間。而不是整日空中樓閣,整日空談超然。我在這八個字之外,又補充了四個字,叫做:於心超然物外,於事得其寰中。
道系青年的內心有著自己的一方淨土,處事圓融無礙。可能對物質世界並不很感興趣,但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在有形社會做到遊刃有餘,而不是空談超然,空談境界。可以有很高的精神追求,但做起事來又可以把自己放得很低。於心無事,於事無心。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
人生是漫漫旅程,它的開始並不取決於我們的眼睛看到哪裡,嘴說到哪裡,而在於我們的腳步落在哪裡。這就是道教的一大特點,重視實踐,重視驗證。比如說丹道,理論可以講的天花亂墜,不如親身去體驗,把身體作為體驗的第一場所,用自身的體驗和理論相互印證,則真偽自現。又譬如說太極拳,到底好不好,你說他不科學,說他騙人,仍有大把人在學,不妨踏下心來,去體驗一下,到底是什麼東西,身體受益了,可以繼續學下去,覺得是騙人的,便不再關注。這種非常簡單的問題,現在都搞得非常複雜了。站在圈外去看,和站在圈裡去體驗,完全是兩碼事。站在圈外可以高屋建瓴的去談,站在圈裡則要躬身去做。
道系青年不愛打嘴上官司,重視實踐,腳踏實地,默默的積累,默默的去做。
返璞歸真,披褐懷玉。--《道德經》
道教講返樸歸真,真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認識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適合做什麼樣的事,按照自己的本來面目去發展,不追隨任何人,不盲從任何人,惟我獨尊。唯有全其本真,方得其真性。為什麼還有披褐懷玉一句,返樸歸真是天道,是上天賦予我們的本真。而在人類社會,直接按照自己的本真去發展,不一定是適合的。那麼就要在保持自己本真地基礎上,不斷地調整,別人看起來你這個人不起眼,也沒人在意,就像一個人穿了一件破衣服,而在這個過程裡,你已經完成了自我的昇華,你仍然在按照自己的本真去發展,這就是先後天的結合,也就是天人合一。
道系青年具備著獨立的獨立的人格,擁有“自知者明”的智慧,同時又能在與社會對接時能把自己這份智慧隱藏起來,樸實無華,而不是處處彰顯自己的個性,老子並不崇尚張揚的率性瀟灑,真的瀟灑,是不用刻意表現出來的。用智慧把自己的本真率性潛移默化的融入整個社會,沒人關注我,我也自得其樂,謂之人在道中,如魚得水,是真逍遙,大自在。
一個人是可以面對整個世界的。道系文化是強勢文化,他的強勢體現在道系青年獨立而頑強的人格上,畢竟道系青年不是隱居山林的出家人,在物質世界需要做事,有自己的使命,空談境界,不如低調做事,不須用阿Q勝利法麻痺自己。道本無言可說,事當盡力而為。想做的事情,喜歡做的事情,有多大力,出多大力,成不成有其事物本身發展的自然規律,成敗由天,然而這個過程裡體現了我的個人價值,我做了自己願意去做的事情。這就是一份灑脫。
----獻給默默無聞,戰鬥在生活、修行第一線,百折不撓的廣大道系青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