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起源較筆為早。有多種說法:一說田真造墨;一說周宣王時的邢夷造墨。客觀上,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上有多種顏色的圖畫;古人灼龜,先用墨畫龜;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朱書、墨書的;長沙出土的戰國竹簡上的文字墨色至今漆黑。可見,秦以前有墨是可以肯定的。最早關於“墨”的文獻記載是戰國時期的著作《莊子》。《莊子》上說:“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輯而立,舐筆和墨。”
史載,中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墨,有石墨、油煙墨、松煙墨之分。其中,石墨即石油燃燒所制之墨;油煙墨系燃油所獲煙炱所制之墨;松煙墨則是燃燒松木所制之墨。鄭眾曾說“丸子之墨出於松煙”;曹子建詩“墨出青松煙,筆出狡兔翰”,都說墨是松煙製作的。可見松煙墨應用之廣。
早在商周以前華人已經開始使用墨於書寫。1975年湖北雲夢秦墓出土的墨塊,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墨。到了漢代,制墨已成一定的規模,東漢發明了墨模,墨的形式才趨於規整。三國時西安人韋誕(字仲將),工書法,善制墨,所制“仲將墨”、或“韋誕墨”已被史書記載。
唐代制墨業空前興盛,製作益精,名匠輩出。唐後期,易水制墨高手奚超等人因避戰亂遷居歙州,與其子奚廷圭以黃山松煙為原料,改進調膠、搗松等工藝,所制之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聲名大作,因此得到南唐李後主賞識,賜姓李,並封李廷圭為墨務官,李廷圭墨由此揚名天下,時有“天下第一品”、“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美談。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轄歙、休、夥、祁門、績溪、婺源六縣,制墨業形成了“家傳戶習”的盛況,自此,墨便統稱“徽墨”。張遇、潘谷、戴彥衡等都是當時的制墨大家。
明清兩代迄今,全國制墨中心也一直在徽州。明代歙縣羅小華、程君房、方於魯研製徽墨,雋雅大方,香料考究,多出貢墨與名流託造之墨。程、方不僅所制之墨被譽為“前無古人之佳作”,還分別著有《墨苑》、《墨譜》傳世。清代徽州制墨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被稱作“四大墨王。
清 胡氏制“輕膠萬搗元霜”墨 說明:現藏濟南市博物館。 長7.75釐米,寬1.9釐米,厚0.7釐米。 這方墨為長方形,長7.75釐米,寬1.9釐米,厚0.7釐米。正背墨色花邊框。正面花邊框內六字陰識填金“輕膠萬搗元霜”,背面墨色花邊框內,楷書陰識填石綠“同治丁卯孟春陰餘書屋主人海南氏制”,下一方印填金“仲甫”,邊款“徽州休城胡開文造”,頂書“選煙”。大畫家倪瓚對元順帝時陶得和的制墨大為推崇,有“麋角萬杵搗玄霜。螺制初成龍井藏……”的贊句。玄改為元,是為避康熙(玄燁)諱。現藏濟南市博物館。
清 胡氏制“惜如金”墨 說明:現藏濟南市博物館。 長7.85釐米,寬1.95釐米,厚0.75釐米。 這方由清代制墨名家胡開文所制的方惜如金墨,長7.85釐米,寬1.95釐米,厚0.75釐米。上下兩端呈微弧狀,飾墨色花紋。正面楷書陰識填金“惜如金”,上嵌白色小珍珠,背面楷書陰識填金“闕里玉森珍藏”,頂書“頂煙”。胡開文名品繁多,“惜如金”應是其中之一。此墨雖無款識,但做工精細,色澤黑潤,仍不失為好墨。現藏濟南市博物館。
清乾隆 硃砂御製墨 說明:翰海2001年春季拍賣會。 長13.7cm
清 雲蝠硃砂墨 說明: 高8cm
清乾隆 御製蘭亭修禊墨 說明:翰海2001年秋季拍賣會。 長15.5cm
清乾隆 御製歸昌葉瑞墨 說明:翰海2001年秋季拍賣會。 長11cm
清同治 青琅玕彩墨 (3件) 說明:"青琅玕","五清"款.
清乾隆 畢之宿六方墨 說明:乾隆三十年汪節奄珍藏 高9.3cm
清 青琅玕金蘭玉冊墨 (2錠) 說明: 重46克
明潘嘉客 “大國香麒麟”墨 說明: 此“大國香麒麟”墨為明代潘嘉客制。潘嘉客名一駒,號蝶庵,一號客道人,別署慧業齋,一署餐秀亭。安徽歙縣人,官廣州通判。 潘嘉客對墨精於鑑賞,小時就曾以碧玉指環和別人換家墨,表現了此方面的天才。歸田後潘以詩文自娛,自制佳墨以供己用或送友人,故精益求精,不求數量。 此墨有藏家以金書注重二兩九錢。墨呈六邊形,漆衣光亮可鑑。麒麟造型生動,神采奕奕,細部刻畫入微,堪稱精品。
清光緒 棉花圖集錦墨 說明:藏硯齋藏,一套8錠。 墨是實用品,也是觀賞物,尤其由數塊、十幾塊墨組合成一套完整的人物、名勝,故事的集錦墨更是讓人賞心悅目。一般認為集錦墨始於明汪中山,但高峰期是在清代,如曹素功的《青麟髓》、《千秋光》、汪近聖的《御製石鼓文》、胡開文的《御園圖》等。 反映男耕女織、農業技術的內容也被製做成套墨,如《耕織圖》、《棉花圖》。這裡介紹《棉花圖集錦墨》。乾隆時直隸總督方觀承主持繪製了“棉花圖”。進呈給高宗,高宗頗為讚賞,在每幅圖上各賦詩一首,還給了方觀承,方在後面作和詩,並摹刻成石藏在家中,原冊覆呈皇帝。《棉花圖集錦墨》即是根據此製做的。 《棉花圖集錦墨》幾乎將棉花生產過程全部記錄下來,從布種、灌溉、耘畦、摘尖、採棉、揀曬直至彈花、紡線、織布、練染。此套墨自乾隆後多有製做,雖略有不同處,水平也不整齊,但主題一致,形式相同。此圖為“藏硯齋”藏,為光緒十一年製作,一套8錠。墨均有雙龍描金漆盒,裝潢考究,氣派不凡。
墨的起源較筆為早。有多種說法:一說田真造墨;一說周宣王時的邢夷造墨。客觀上,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上有多種顏色的圖畫;古人灼龜,先用墨畫龜;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朱書、墨書的;長沙出土的戰國竹簡上的文字墨色至今漆黑。可見,秦以前有墨是可以肯定的。最早關於“墨”的文獻記載是戰國時期的著作《莊子》。《莊子》上說:“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輯而立,舐筆和墨。”
史載,中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墨,有石墨、油煙墨、松煙墨之分。其中,石墨即石油燃燒所制之墨;油煙墨系燃油所獲煙炱所制之墨;松煙墨則是燃燒松木所制之墨。鄭眾曾說“丸子之墨出於松煙”;曹子建詩“墨出青松煙,筆出狡兔翰”,都說墨是松煙製作的。可見松煙墨應用之廣。
早在商周以前華人已經開始使用墨於書寫。1975年湖北雲夢秦墓出土的墨塊,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墨。到了漢代,制墨已成一定的規模,東漢發明了墨模,墨的形式才趨於規整。三國時西安人韋誕(字仲將),工書法,善制墨,所制“仲將墨”、或“韋誕墨”已被史書記載。
唐代制墨業空前興盛,製作益精,名匠輩出。唐後期,易水制墨高手奚超等人因避戰亂遷居歙州,與其子奚廷圭以黃山松煙為原料,改進調膠、搗松等工藝,所制之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聲名大作,因此得到南唐李後主賞識,賜姓李,並封李廷圭為墨務官,李廷圭墨由此揚名天下,時有“天下第一品”、“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美談。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轄歙、休、夥、祁門、績溪、婺源六縣,制墨業形成了“家傳戶習”的盛況,自此,墨便統稱“徽墨”。張遇、潘谷、戴彥衡等都是當時的制墨大家。
明清兩代迄今,全國制墨中心也一直在徽州。明代歙縣羅小華、程君房、方於魯研製徽墨,雋雅大方,香料考究,多出貢墨與名流託造之墨。程、方不僅所制之墨被譽為“前無古人之佳作”,還分別著有《墨苑》、《墨譜》傳世。清代徽州制墨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被稱作“四大墨王。
清 胡氏制“輕膠萬搗元霜”墨 說明:現藏濟南市博物館。 長7.75釐米,寬1.9釐米,厚0.7釐米。 這方墨為長方形,長7.75釐米,寬1.9釐米,厚0.7釐米。正背墨色花邊框。正面花邊框內六字陰識填金“輕膠萬搗元霜”,背面墨色花邊框內,楷書陰識填石綠“同治丁卯孟春陰餘書屋主人海南氏制”,下一方印填金“仲甫”,邊款“徽州休城胡開文造”,頂書“選煙”。大畫家倪瓚對元順帝時陶得和的制墨大為推崇,有“麋角萬杵搗玄霜。螺制初成龍井藏……”的贊句。玄改為元,是為避康熙(玄燁)諱。現藏濟南市博物館。
清 胡氏制“惜如金”墨 說明:現藏濟南市博物館。 長7.85釐米,寬1.95釐米,厚0.75釐米。 這方由清代制墨名家胡開文所制的方惜如金墨,長7.85釐米,寬1.95釐米,厚0.75釐米。上下兩端呈微弧狀,飾墨色花紋。正面楷書陰識填金“惜如金”,上嵌白色小珍珠,背面楷書陰識填金“闕里玉森珍藏”,頂書“頂煙”。胡開文名品繁多,“惜如金”應是其中之一。此墨雖無款識,但做工精細,色澤黑潤,仍不失為好墨。現藏濟南市博物館。
清乾隆 硃砂御製墨 說明:翰海2001年春季拍賣會。 長13.7cm
清 雲蝠硃砂墨 說明: 高8cm
清乾隆 御製蘭亭修禊墨 說明:翰海2001年秋季拍賣會。 長15.5cm
清乾隆 御製歸昌葉瑞墨 說明:翰海2001年秋季拍賣會。 長11cm
清同治 青琅玕彩墨 (3件) 說明:"青琅玕","五清"款.
清乾隆 畢之宿六方墨 說明:乾隆三十年汪節奄珍藏 高9.3cm
清 青琅玕金蘭玉冊墨 (2錠) 說明: 重46克
明潘嘉客 “大國香麒麟”墨 說明: 此“大國香麒麟”墨為明代潘嘉客制。潘嘉客名一駒,號蝶庵,一號客道人,別署慧業齋,一署餐秀亭。安徽歙縣人,官廣州通判。 潘嘉客對墨精於鑑賞,小時就曾以碧玉指環和別人換家墨,表現了此方面的天才。歸田後潘以詩文自娛,自制佳墨以供己用或送友人,故精益求精,不求數量。 此墨有藏家以金書注重二兩九錢。墨呈六邊形,漆衣光亮可鑑。麒麟造型生動,神采奕奕,細部刻畫入微,堪稱精品。
清光緒 棉花圖集錦墨 說明:藏硯齋藏,一套8錠。 墨是實用品,也是觀賞物,尤其由數塊、十幾塊墨組合成一套完整的人物、名勝,故事的集錦墨更是讓人賞心悅目。一般認為集錦墨始於明汪中山,但高峰期是在清代,如曹素功的《青麟髓》、《千秋光》、汪近聖的《御製石鼓文》、胡開文的《御園圖》等。 反映男耕女織、農業技術的內容也被製做成套墨,如《耕織圖》、《棉花圖》。這裡介紹《棉花圖集錦墨》。乾隆時直隸總督方觀承主持繪製了“棉花圖”。進呈給高宗,高宗頗為讚賞,在每幅圖上各賦詩一首,還給了方觀承,方在後面作和詩,並摹刻成石藏在家中,原冊覆呈皇帝。《棉花圖集錦墨》即是根據此製做的。 《棉花圖集錦墨》幾乎將棉花生產過程全部記錄下來,從布種、灌溉、耘畦、摘尖、採棉、揀曬直至彈花、紡線、織布、練染。此套墨自乾隆後多有製做,雖略有不同處,水平也不整齊,但主題一致,形式相同。此圖為“藏硯齋”藏,為光緒十一年製作,一套8錠。墨均有雙龍描金漆盒,裝潢考究,氣派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