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
歷史上的劉備,其實是一個經常領兵衝鋒在第一線的軍事家,而絕非如《三國演義》所謂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最典型的是赤壁之戰,劉備親自領軍參戰,但當是擔任側翼掩護作用,因為主力是周瑜的三萬軍隊。即便是在三顧草廬之後,劉備亦經常把諸葛亮扔在家中而四出征伐,這一點後面還會論及。
但劉備的軍功委實說不上赫赫,他的最得意之作即是取蜀川、下漢中兩役。前者有法正為謀士,但損失了龐統;後者老將黃忠戰功卓著,劉備主要是指揮作戰。其餘戰役,他屢屢敗走、寄人籬下,這在《三國演義》中也有詳細介紹。
不過,劉備卻是從社會的最底層一級級白手起家的,三國君主中他身份最低微(曹氏家族勢力龐大,且有夏侯氏為親;孫氏家族在江東也可算是一霸的地頭蛇性質),能夠成三國霸主之一,殊為不易。從這一點看,儘管西蜀擁有的人才數量最少,但劉備招引人才、吸納人才的水準絕不在曹、孫之下。
個人以為,劉備的最大失誤處,在於傾全國之力以攻東吳。劉備攻東吳,正說明他放眼的是全國,看到曹操力不可敵,唯有取東南江山才足以北上和曹操一決。但一出兵後,就發現東吳的實力其實超出其想像,就此陷入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地步,最後被陸遜一舉擊潰,無奈。
諸葛亮
《三國演義》的主角實際是諸葛亮,而且把他畫成了“半人半妖”性質,實際並非如此。
諸葛一生,在劉備生前,除了領軍從荊州出發、支援劉備圍攻成都一役外,幾乎未執掌軍事。博望坡的小勝是劉備設的伏兵,但隨後曹操大部隊趕到,劉部當然不戰自退;赤壁之戰,諸葛的功勞其實是在零陵、長沙一帶為劉備搶佔實地,同時籌集軍糧,根本不在赤壁前線。至於遊說東吳之事,可參見下面的魯肅。
直到劉備去世後,才有了諸葛亮的用武之地。但他先做了兩件事,一是將競爭對手--同為輔命大臣的李嚴除去,二是平定南方的孟獲。完成這兩件事後,諸葛高才真正控制了西蜀,可以對後主劉禪說出“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的話來,(在強調皇權的時期,這是大不敬的)。此後,諸葛高開始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北伐之舉。與其說是北伐,不如說是騷擾更合適,除了第一次比較有威懾外,其餘都不對曹魏構成威脅。
諸葛亮的用人,個人認為,不如劉備相容幷包。蜀漢後期的真正能獨擋一面的戰將唯有劉備提拔起來的魏延,但此人屢受諸葛亮排擠,原因即在於他有自己的想法,而諸葛亮只喜歡絕對服從自己的人士。順便說一下,劉備和諸葛亮在人才觀上大相徑庭,幾乎可以說凡是劉備喜歡的人都為諸葛反感,諸葛喜歡的都為劉備反感。
由於歷來對諸葛亮太多美言,這裡對諸葛亮頗多實言,應該說本人對諸葛亮還是尊重的,諸葛亮是個審時度勢的傑出戰略家,隆中對堪稱針對劉備的精確預言,但諸葛亮絕非將材。
關羽
關羽的最大毛病就是傲,除了不服入川、取漢中皆有上佳表現的老將黃忠外,再舉一例:孫權請求迎娶他的女兒,不嫁也就算了,還以當時南方人最忌諱的北人罵語辱罵之。所以有學者說,關羽之死咎由自取,是劉備、諸葛亮假借曹、孫之手除去,很有見解。
關羽能鎮守荊州多年,要感謝一個人:魯肅。就是因為魯肅堅決主張聯好西蜀,才有關羽坐鎮荊州的局面,否則,不要說早逝的周瑜,呂蒙早就瞄準了荊州,只是在魯肅生前,孫權一直聽從了魯肅的主張罷了。所以,關羽只是逞匹夫之勇,身擔重任,而不知事事當以孫劉聯盟戰略為重,他的敗亡是早晚的事。
關羽攻擊襄陽曹仁,由於連降大雨,令既無防備、亦不擅水戰的曹魏援軍--于禁部隊措手不及,以致崩潰。但接下來,關羽就對堅守孤城的徐晃軍隊卻一籌莫展,可見他的能力止及此,直至被呂蒙端了老家。
關羽在民間的信仰極深,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統治者的刻意拔高,也就是為了宣揚所謂的忠義。在三國志中,他和張飛一樣,是“萬人敵”的猛將形象。
馬超
馬超可以說是一個悲劇性人物。
他和曹操的相爭以失敗告終,從此和曹操結下不共戴天之仇。其實以曹操的肚量,有殺子之仇(曹昂)、失將之痛(典韋)的張繡和賈逵都可以接納,何況威鎮西羌的馬超?
但馬超先投張魯,後在劉備圍攻堅城成都時投奔劉備。隨後成都不戰自降,原因是劉璋見大勢己去無心再戰外,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馬超的歸順劉備。要知道,馬超在當地有著無人能匹的威望和號召力。事實上,劉備先派人去勸降馬超,當時並無把握,後聽說馬超願意歸順,本來圍攻城堅糧足的成都劉備並無勝算,此時卻心中大喜,立馬說了句“我得益州(成都)矣!”此後,馬超投降劉備不到10天,成都不戰而降。
在劉備時期,馬超還是挺受重視的。劉備稱漢中王時,領銜上表、排在第1位的就是“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此時的諸葛亮排在第5位。但可能馬超一家老小都為曹操所殺,心中怒氣難平,年47歲就亡,一代猛將,在西蜀沒有能夠建立功業,只是臨終將其弟馬岱託付給了劉備。當然,馬超如果能夠活得長一點,劉備對他肯定亦多防範。
孫權
如前所說,孫氏家族在當地屬於地頭蛇性質。孫堅看上了當地的美女吳氏(即後來的吳夫人),但吳氏親戚認為孫堅名聲不好而反對,
劉備
歷史上的劉備,其實是一個經常領兵衝鋒在第一線的軍事家,而絕非如《三國演義》所謂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最典型的是赤壁之戰,劉備親自領軍參戰,但當是擔任側翼掩護作用,因為主力是周瑜的三萬軍隊。即便是在三顧草廬之後,劉備亦經常把諸葛亮扔在家中而四出征伐,這一點後面還會論及。
但劉備的軍功委實說不上赫赫,他的最得意之作即是取蜀川、下漢中兩役。前者有法正為謀士,但損失了龐統;後者老將黃忠戰功卓著,劉備主要是指揮作戰。其餘戰役,他屢屢敗走、寄人籬下,這在《三國演義》中也有詳細介紹。
不過,劉備卻是從社會的最底層一級級白手起家的,三國君主中他身份最低微(曹氏家族勢力龐大,且有夏侯氏為親;孫氏家族在江東也可算是一霸的地頭蛇性質),能夠成三國霸主之一,殊為不易。從這一點看,儘管西蜀擁有的人才數量最少,但劉備招引人才、吸納人才的水準絕不在曹、孫之下。
個人以為,劉備的最大失誤處,在於傾全國之力以攻東吳。劉備攻東吳,正說明他放眼的是全國,看到曹操力不可敵,唯有取東南江山才足以北上和曹操一決。但一出兵後,就發現東吳的實力其實超出其想像,就此陷入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地步,最後被陸遜一舉擊潰,無奈。
諸葛亮
《三國演義》的主角實際是諸葛亮,而且把他畫成了“半人半妖”性質,實際並非如此。
諸葛一生,在劉備生前,除了領軍從荊州出發、支援劉備圍攻成都一役外,幾乎未執掌軍事。博望坡的小勝是劉備設的伏兵,但隨後曹操大部隊趕到,劉部當然不戰自退;赤壁之戰,諸葛的功勞其實是在零陵、長沙一帶為劉備搶佔實地,同時籌集軍糧,根本不在赤壁前線。至於遊說東吳之事,可參見下面的魯肅。
直到劉備去世後,才有了諸葛亮的用武之地。但他先做了兩件事,一是將競爭對手--同為輔命大臣的李嚴除去,二是平定南方的孟獲。完成這兩件事後,諸葛高才真正控制了西蜀,可以對後主劉禪說出“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的話來,(在強調皇權的時期,這是大不敬的)。此後,諸葛高開始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北伐之舉。與其說是北伐,不如說是騷擾更合適,除了第一次比較有威懾外,其餘都不對曹魏構成威脅。
諸葛亮的用人,個人認為,不如劉備相容幷包。蜀漢後期的真正能獨擋一面的戰將唯有劉備提拔起來的魏延,但此人屢受諸葛亮排擠,原因即在於他有自己的想法,而諸葛亮只喜歡絕對服從自己的人士。順便說一下,劉備和諸葛亮在人才觀上大相徑庭,幾乎可以說凡是劉備喜歡的人都為諸葛反感,諸葛喜歡的都為劉備反感。
由於歷來對諸葛亮太多美言,這裡對諸葛亮頗多實言,應該說本人對諸葛亮還是尊重的,諸葛亮是個審時度勢的傑出戰略家,隆中對堪稱針對劉備的精確預言,但諸葛亮絕非將材。
關羽
關羽的最大毛病就是傲,除了不服入川、取漢中皆有上佳表現的老將黃忠外,再舉一例:孫權請求迎娶他的女兒,不嫁也就算了,還以當時南方人最忌諱的北人罵語辱罵之。所以有學者說,關羽之死咎由自取,是劉備、諸葛亮假借曹、孫之手除去,很有見解。
關羽能鎮守荊州多年,要感謝一個人:魯肅。就是因為魯肅堅決主張聯好西蜀,才有關羽坐鎮荊州的局面,否則,不要說早逝的周瑜,呂蒙早就瞄準了荊州,只是在魯肅生前,孫權一直聽從了魯肅的主張罷了。所以,關羽只是逞匹夫之勇,身擔重任,而不知事事當以孫劉聯盟戰略為重,他的敗亡是早晚的事。
關羽攻擊襄陽曹仁,由於連降大雨,令既無防備、亦不擅水戰的曹魏援軍--于禁部隊措手不及,以致崩潰。但接下來,關羽就對堅守孤城的徐晃軍隊卻一籌莫展,可見他的能力止及此,直至被呂蒙端了老家。
關羽在民間的信仰極深,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統治者的刻意拔高,也就是為了宣揚所謂的忠義。在三國志中,他和張飛一樣,是“萬人敵”的猛將形象。
馬超
馬超可以說是一個悲劇性人物。
他和曹操的相爭以失敗告終,從此和曹操結下不共戴天之仇。其實以曹操的肚量,有殺子之仇(曹昂)、失將之痛(典韋)的張繡和賈逵都可以接納,何況威鎮西羌的馬超?
但馬超先投張魯,後在劉備圍攻堅城成都時投奔劉備。隨後成都不戰自降,原因是劉璋見大勢己去無心再戰外,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馬超的歸順劉備。要知道,馬超在當地有著無人能匹的威望和號召力。事實上,劉備先派人去勸降馬超,當時並無把握,後聽說馬超願意歸順,本來圍攻城堅糧足的成都劉備並無勝算,此時卻心中大喜,立馬說了句“我得益州(成都)矣!”此後,馬超投降劉備不到10天,成都不戰而降。
在劉備時期,馬超還是挺受重視的。劉備稱漢中王時,領銜上表、排在第1位的就是“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此時的諸葛亮排在第5位。但可能馬超一家老小都為曹操所殺,心中怒氣難平,年47歲就亡,一代猛將,在西蜀沒有能夠建立功業,只是臨終將其弟馬岱託付給了劉備。當然,馬超如果能夠活得長一點,劉備對他肯定亦多防範。
孫權
如前所說,孫氏家族在當地屬於地頭蛇性質。孫堅看上了當地的美女吳氏(即後來的吳夫人),但吳氏親戚認為孫堅名聲不好而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