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米哈關愛

    “君自故鄉來,魄力何雄,竟闢莽榛蕃族姓;山隨平野盡,海門不遠,會看風雨起蛟龍。”  艱難的拓荒  胡大新  早期出國謀生的永定鄉僑歷盡千辛萬苦,飄洋過海到達南洋落腳點後,展現在他們眼前的並非天堂,而是深山密林、墳崗毒嶂。在這種險惡的環境裡,他們憋足了勁,頂著熱帶酷熱的天氣,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與僑居華人民一道揮灑汗水,開始了艱難的拓荒。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永定鄉僑以自己不畏艱險、吃苦耐勞的精神,開墾了一片片耕地,播下了種子,並且住進了自己搭蓋的茅草屋,終於在異國他鄉站穩了腳跟。隨著歲月的推移,他們的後裔以及後來陸續到達的永定鄉僑,有的繼續拓展種植業,有的開礦,有的打鐵,有的經商,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永定鄉僑背井離鄉來到異國土地上時,面對的往往是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為了生存,墾植業便自然成為他們所從事的第一個行業。清光緒年間,清朝駐南洋檳城領事張煜南在檳榔嶼大伯公廟內題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君自故鄉來,魄力何雄,竟闢莽榛蕃族姓;山隨平野盡,海門不遠,會看風雨起蛟龍。”  這副對聯生動地反映了第一位登上檳榔嶼華僑、永定籍的馬福春登島初期的墾荒生涯。至今,前往大伯公廟憑弔、祭祀的華僑、華人每每讀罷這副對聯,莫不吁噓感嘆,乃至潸然淚下。  檳榔嶼開發初期的情景,英國曆史學家卜望克在其《檳榔嶼開闢史》一書中有詳細記載,其中講到:“一七八六年英人萊特上校商得吉打奠長同意初到檳榔嶼時,全島僅有中國及馬來漁人五十八名。”  “捕魚閒暇,黃石磯邊理桂棹;逐鹿歸來,桃源灣裡話桑麻”。這是清代旅居檳榔嶼的著名僑領張鴻南為大伯公廟石柱題寫的另一副對聯,被後人認為是反映當年華僑墾荒生涯的記實文字。我們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永定人馬福春以及他的夥伴們在“竟闢莽榛”、種植“桑麻”之餘還從事漁獵——過著中國距今4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相似的原始生活。  到了清代晚期,在南洋諸國的永定鄉僑的種植業已經相當發達,其中一些人以種植業為基礎,成了富商和著名僑領。正如中國古代Nautilus謝清高(梅縣金盤堡人)所著的《海錄》三卷中,對清乾隆末年檳榔嶼的自然環境及閩粵華僑從事種植業的記述:“一山獨,周圍約百餘里,土番甚稀,本無馬來由類,英吉利招集商賈,逐漸富庶。”“閩、粵人到此種胡椒者萬餘人。”永定縣下洋鎮思賢村人吳湘其早年南渡檳榔嶼,從事胡椒種植,成了殷實富戶。家業傳到其兒子吳德志手上時,更是突飛猛進,成了當地首屈一指的“百貨鉅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冷氣機風口漏水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