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好古

    這句的意思是:我沒有見過像喜好美色那樣喜好美德的人。也就是說,人們喜好美色的慾望是強烈的,但是喜好美德的慾望就沒有這麼強烈了。

    這個現象其實也很好理解,喜好美色是人類的本能,是天性,如果人不好色的話就沒有繁殖後代的強烈慾望,而一個族群后代不興旺的話就有可能在競爭中被自然界淘汰掉。所以,好色沒有錯,這也是合乎自然的。單單只是喜好美色並沒有太大的問題,關鍵是不能夠像漢成帝那樣沉湎於美色之中,這樣不僅壞事還傷身。

    而美德是一個社會性的,複雜的東西,我們都知道互利共惠是最好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要做到互利共惠是很難的,要麼你佔別人便宜,要麼你吃虧。而如果事事都遵從美德的話,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容易吃虧。

    所以,普通人如果水平修養不夠的話,肯定是傾向於保護自我的利益的,那好德肯定也就不如好色了。

    “好德不如好色”,這是一種客觀事實,也是人類的一種本性。所以,光是抱怨它,或者試圖強行改變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目前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用一套好一點的社會制度來約束人們的言行,保證人們的行為大體上遵從“德”。另外就是加強相關方面的教育以及輿論宣傳引導,讓人們知道德的重要性。

  • 2 # 遁世迷糊人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不說性善性惡,逐美索求之心不過意動,卻分了善惡。於行動和行動的反饋中人會知曉一個合適的度,逾越了就是惡,恪守了就是善。那麼做對的事,不去做惡的事,才能格除物慾對人心造成的不良影響,做到行事止於禮而不逾矩。這才是修身養德,人都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好色不過物慾影響下的意動,德行是要學習的、是要知禮的。約束之下才明德,無知無畏者好色未必好徳。自身力量可以無視約束者,不懼悖德而強制。只有需要依靠群心群力的人才需要接受這束縛以求更大的利益,致良知不過是成公德、格物慾不過是抑私心。

    做事一心才能成事,德性是需要培養的。

  • 3 # 益友748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意思是我還從來沒見過,堅守道德底線象好色那樣痴迷和難捨的人哩。這種現象是普遍現象,所以就有千百年來“美人計”常用常靈的真正原因。

  • 4 # 吳公子燎

    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看起來色情在道德面前還是佔了上風.

    道德是秩序,是約束.是自我剋制.而色情是勾引,是誘惑.接受誘惑當然比自我剋制要容易的多.

    什麼是德,符合道的規範,就是有德,不符合道的規範,那就是無德.事情就是這樣簡單.

    問題的關鍵還是道,道是皮,德是這個皮上的毛,所以道變了,德自然也跟著變.比如以前,夫為妻綱,女子反對男人是不道德的,至於離婚,那就更不見容於世.現在道變了,離婚沒有誰認為是不道德.相反是女性權利的一種,而且越來有成時尚之意.道再怎麼變,有個原則應該是肯定的,那就是有利於人,比如孔子說,食色,性也,如果哪個道要求人不吃飯,不做愛,不然就是不道德,這樣的道不光英雄要反,就是老百姓也不會答應.華人通常認為自己是最有道德的,而且以此為榮,不光為榮,而且很有寶玉獻諸世人之想,總想著去全世界推廣中國的道德.但是中國的道德,那點就比別人高了?現在的道德,更是糟之又糟,貪官巧取,奸商豪奪,狼狽為奸.老百姓也無心學好,誰學好誰吃虧,學好能發財嗎?以前良心還揣在褲襠裡,起碼對自己人還算好,現在,褲襠裡的良心也剩的不多,光剩下個鳥在那晃.社會風氣糟糕成如此,還想去世界去推廣道德,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哎,讓我說你什麼好.

    索性不說.

    色情是人的本性,而且為人所獨有,動物沒有色情,一個動物看到另外倆個動物在那"幹好事",理也不理,照吃照喝,而人不同,人看到另外倆個同類在那"行夫婦之事",會有反應.有很多詞形容這個事情,比如見色心喜,見色起意,見色心獵,例子就更多,比如有的賣淫團伙對付那些不願意賣淫的女孩子,有一個辦法就是給她看黃色錄象,簡單的說,就是利用人的本性.

    儒家講秩序,不講色情,最多講到色情的結果,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魚水的目的在於生崽兒,不在於歡.整部論語,該這樣該那樣,就是不講該怎樣作愛.

    講怎樣作愛的是道家,道家修煉長生之術,採陽補陰,採陰補陽,男女合修,"男女之事,不能不勤也".逐漸就發展成體系龐大的"房中術".出門儒家,關門道家,這個是大多數華人生活的準則,儒道互補,各管一攤,"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處理的好,"腦子和肚子"很和諧,日子滋潤的很,處理的不好,就是典型的人格分裂.

  • 5 # 歐比旺羅克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這句兩千多年前的觀測結果又被現代科學理論解釋了一通,這個理論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先複習一下人類需求金字塔結構,最底層是生理需求,往上依次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在這個需求層次中,每一層都是上一層的基礎,不能跳躍晉級。

    儒家的另一個定理是“食、色,性也“,吃飯和生殖是人的本性,這也符合現代基因學理論,包括人在內的任何生物最基本的行為模式是攝入食物保障生存,透過繁衍延續基因。

    那麼好色屬於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好德屬於第三級的社交需求和第四級的尊重需求。一個人首先是好美食、美色,然後透過努力晉升到第二級,滿足了安全需求。在此基礎上才可能追求社交需求,開始注重品德修養,所以好色者多於好德者。

    另外,即使一個人達到了第四級的尊重需求和第五級的自我實現需求,也肩負著生死繁衍的任務,仍需要色,何況現在有些國家還鼓勵精英階層多生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裡面做什麼專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