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531351619291

    陳普 字尚德,號懼齋,世稱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於寧德二十都石堂(今屬蕉城區虎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其鑄刻漏壺為世界最早鐘錶之雛形。

    陳普幼年勵志發奮苦讀,覽四書五經。長大後,陳普潛心探研朱熹理學。鹹淳初,投蘇州大儒韓翼甫在浙東崇德書院就學,韓翼甫並將愛女玉蟬許配他。

    鹹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陳普遂隱居於石堂山,終日以窮經著述自娛。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陳普以宋遺民自居,誓不仕元。元廷曾三次詔聘他為福建教授,均堅辭不就。他在石堂山仁豐寺裡設館倡學,招徒課藝。四方學子負笈從遊者歲數百。在教學上,陳普力倡理論聯絡實際,治經"不貴文詞,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實踐、求無愧於古聖賢"。在其教導影響下韓信同、黃裳、楊碗、餘載等人,皆為當時學以致用的理學名士。在精心教學,輔導學生成才的同時,陳普還精研數理。其間,他反覆鑽研聚銅鑄刻漏壺,經無數次反覆試驗,終於第三年制成。此壺"應時升降,纖毫無爽"。當時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鑄造,放在福建譙樓(即鼓樓)報時。

    陳普怕元廷加罪'遂隱遊古田、屏南、政和一帶山區十二年。嗣後,他在政和興辦德興初庵書院,又主講建陽雲莊書院、福州鰲峰書院、長樂鰲峰書院。所至之處,學者摳衣而來,不絕於途。其間,陳普應劉爍之請,為重修建陽考亭撰寫《修考亭記》,並編修黃榦、楊復二家《喪禮》及朱熹有關撰著,分十卷刊行於世。陳普博覽群書,精研諸子百家,博聞廣見,多才多藝。自六經外,他還熟諳律呂、天文、地理、歷數之學,精於陰陽璣衡之說。

    延祐二年(1315年),陳普病逝於莆中,由其親屬扶樞歸裡,葬於石堂山。邑人緬懷其興學育才之功績,祀之鄉賢祠。

    陳普一生撰著甚豐,著有《四書句解鈴鍵》、《學庸指要》、《孟子纂圖》、《周易解》、《尚書補微》、《四書五經講義》、《渾天儀論》、《詠史詩斷》、《字義》凡數百卷,大多散失。傳世之作今可查者有《石堂先生遺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遺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陳普注)。

    林聰 字季聰,號見庵,寧德七都浦源人。生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林聰幼承庭訓,智力過人,日記數千言,下筆立就"。曾官至刑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任上政績顯著,不畏權勢,彈劾群奸,史稱他"直聲聞天下",朝野"莫不望其風采"。

    正統五年(1440年),林聰中進士。正統八年(1443年),拜刑科給事中上任伊始,林聰針對明初六大官辦銀礦之一的寧德寶豐銀礦勞動條件惡劣、勞役艱難、課銀額重等情況,上《請免寧德縣除辦銀課外別項差辦狀》。他建議"無圖銀課之利",應"將坑冶封閉,銀課免辦,與民休息"。但未被英宗採納。次年,該礦改由浙江青田小業主葉宗留等人經營。福建參政宋彰以"礦盜日熾"為由,宣佈將礦收歸官辦,並定該礦歲課銀3090兩,比永樂元年(1403年)增加1000多兩。於是,葉宗留發動數千礦工投牒明廷,稱:"留寶豐場,聽我開採,不然殺人!"正統十二年(1447年),寶豐銀礦終於爆發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小業主領導的礦工起義。起義礦工與當時沙縣鄧茂七領導的起義軍彼此呼應,聲勢很大。林聰急忙再次上疏乞速減免課銀。疏中指出所謂"礦賊"實則為本縣民人,因生活所迫才聚而偷礦煎銀。後來礦工起義雖被鎮壓下去,明政府也終於接受林聰建議,罷寧德、建寧銀稅,民困始得少蘇。

    景泰三年(1452年)三月,林聰糾察刑獄。他剛正不阿,執義敢言,為其所劾者上至尚書下及主事,不少佞臣因之下獄、貶官或外調,以至"諸司憚聰風裁,聰所言,無敢不奉行者"。由此,林聰招致群佞圍攻而罹罪。是年冬,御史黃溥等劾林聰挾制吏部,徇私舉福建參政許仁達為巡撫,並誣林聰為洩私怨動輒劾兵部主事吳誠。林聰因此坐"專擅選法",廷議大辟,打入死牢。禮部尚書胡熒敬佩林聰的節直,案示禮部時他不肯署名而稱病不出。代宗遣太監興安問疾,胡熒說:"老臣本無疾,聞欲殺林聰,殊驚悸耳。"代宗知林聰為人,遂詔釋林聰,但將他貶為國子學正。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擢拜林聰為左僉都御史,命他前往山東賑饑。林聰不辭勞苦,馳赴飢情嚴重的郡縣,開豪富糧倉以濟饑民,全活145萬人。回朝覆命後,進右副都御史。天順二年(1458年),林聰看到在當時的苛刑峻法之下冤獄屢有發生,遂上《乞緩重獄疏》,專題提出"秋後決"的主張:實行春判冬決制度,以延緩死刑執行期來進行死刑複核,使案中屬以矜疑者得免死,以減少錯殺。英宗納其言,下詔曰:"每歲霜降後,三法司會同廷臣審錄重囚,謂之朝審,遂為永制。"林聰還極力反對株連,濫殺無辜。天順四年(1460年),曹欽謀反,朝廷鎮壓時一些冒幸祿者往往誣斬人,甚至割下乞丐首級報功,致使市人不敢出戶。進值林聰署院事,急令"必生擒訊鞫,不得妄殺",併為無辜者力辯,湔雪甚多,冤濫乃止,市人"相賀更生"。

    成化二年(1466年),江淮發生特大饑荒。朝廷覆命林聰往賑。陛辭時,他奏請"貸江南糧及支運糧數十萬給民,且與之種"被欽準,饑民沾其實惠。賑饑回京,擢升右都御史。成化十三年(1477年),升任刑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時林聰雖已年過六旬,但"夙夜靡懈",詳核案件,推情鞫問,任內為蒙冤死囚平反者不下六百人。林聰卒後,明廷誥授其榮祿大夫太子太保,溢"莊敏"。其靈柩歸鄉後葬於寧德八都銅鏡山。邑民推崇其高風亮節,祀之於鄉賢、莊敏祠。其生平事行載入《近代名臣錄》。

    林聰立朝四十餘年,奏撰頗豐,閒居又喜為詩文,曾著《奏議》八卷,《見庵文集》十四卷今民間仍流傳其手抄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釣鯽魚能用遠投滑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