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63395657202

    哥特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是一種興盛於中世紀高峰至末期的建築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在當時,哥特式建築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建築,常見於歐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宮殿、會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

    哥特式建築的基本構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頂,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同時將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

    哥特式建築最明顯的特點是具有高聳的尖塔、尖形的拱門、飛扶壁、修長的束柱、肋架拱頂、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

    其中“哥特式”一詞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在當時通常帶有貶意色彩並被該時期的藝術家們所輕視和諷刺。這一點從它以中世紀初期入侵歐洲的遊牧民族“哥特族”作為該藝術風格的命名就足以看出。哥特式的藝術風格多包含恐怖、超自然、死亡、頹廢、巫術、古堡、深淵、荊棘、黑夜、詛咒、吸血鬼等標誌性元素。其風格多用於表現黑暗、恐懼、孤獨、絕望等藝術主題。

    但是哥特式建築的藝術風格與以上所說的“哥特式”有很大不同,二者雖然有一定聯絡但在實質上相去勝遠,所以不可將其混為一談。

    因為哥特式建築雖然在視覺造型上有著獨特的“哥特式”氣質。但其背後所承載的精神卻源於中世紀神學思想與宗教體系。它和中世紀時期其他藝術創造一樣都屈服於一個原則,那就是追求一種最高的神性,也就是要彰顯出上帝的“至美”。並且要讓這樣的“至美”引領世俗之人感受到上帝,從而放棄對於塵世之美的追求,之後轉而去追尋上帝的美。以此擺脫人的“原罪”,達到無限永恆的世界。這一點被完美的融入到了哥特式建築的設計思想當中。

    從結構上看,哥特式建築同古羅馬、羅曼式建築這一類透過拱、彎頂等塊面整體受力建築體系相比有很大不同。

    哥特式建築一方面依託尖肋拱頂的優勢在減輕拱整體重量的同時加大拱的跨度,這不僅使建築更加高大,同時還減小對束柱承載上的要求從而使束柱更加細長,相比之下圓拱則不能做到這一點。因此哥特式建築常給人以高聳削瘦,輕盈婉約之感。而另一方面,哥特式建築還大量採用飛扶壁這一支撐牆壁的結構,讓它環繞著建築的主體與建築的側壁並以飛跨連線,在支撐牆壁的同時抵消一部分側推力。依此將支撐整個上部荷載的結構由建築物內部轉移到建築物的外部形成框架體系。進一步減輕了束柱所要承載的荷載,使束柱更加的纖細。此外,飛扶壁的採用不僅讓建築變得更加高大,還留出了足夠空間來開設更大的窗子以增加建築內部採光(不用砌承重牆),這讓建築(教堂)在充滿“神聖而光明”的氣息同時還兼具空靈纖細之美。

    所以在這樣的設計下,哥特式教堂給予人們一種向上無限延伸的垂直感,這種感受在穹頂處達到統一。人們這種體驗下,其意識往往會連同教堂內特有的宗教裝飾一起(心理暗示),隨著向上的升騰感而產生出“穹窿不唯高於周圍的一切,也統御著周圍的一切的直感”。這種抹去了一切水平運動痕跡的上垂直感,讓一切的垂直都指向自己,從而造就出一種向上的騰躍的錯覺。教徒在這樣視覺誘導和心理作用下,彷彿已經失去了自我的質量,擺脫了重力的束縛,在一種無拘無束向上升騰的錯覺引導下,得到一種類似飛向“上帝之國”那種永恆的,美感上的,精神滿足。這與宗教橫行的中世紀所推崇的“至美”引領世俗之人感受到上帝這一宗教理念相輔相成。

    不僅如此,由於其結構本身對室內採光的極大貢獻,使得大體積的窗子代替了原有的牆壁。光線透過這些具有宗教圖案的花窗玻璃後,灑出五顏六色的光芒,這使得整個大廳都變得五彩繽紛,如同神在透過光線來觸控廣大教眾的心靈,這無疑給當時枯燥乏味的宗教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而這種斑斕的光芒配合上建築整體給人的升騰感,讓人們產生能夠近距離感受到上帝之美的錯覺,從而放棄對於塵世之美的追求,轉而去追尋上帝之美,以此擺脫人的“原罪”(可抽象為重力感),以達到無限永恆的世界。

    另外許多哥特式教堂擁有一個或者幾個高聳的尖塔,其高度甚至可以比下部建築的主體還要高。以德國科隆大教堂為例,其庭穹頂淨空為43米,而其雙塔高度竟然達到了161米。不難想象這種高大雄偉的建築會給當時的教徒帶來怎樣的心靈衝擊。

    當然現代人身居高樓慣了,可能體會不到這種升騰感給人在心理上的衝擊。但這對於處在愚昧而黑暗的中世紀時期的教徒而言,這種高度感與視覺誘導的組合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體驗。因此哥特式建築也多以宗教建築為主,如教堂、修道院等。

    作為宣揚宗教的工具,哥特式建築通常具有濃烈的宗教色彩。

    11世紀下半葉,哥特式建築首先在法國興起之後後傳入了英國,德國,義大利等地。其型別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建築元素的轉譯也不侷限於宗教形式建築了。後來隨著基督教和天主教等在中國的傳播,在中國也能看到許多哥特式建築。

    參考文獻:

    【1】李磊.淺析哥特式建築的結構與其輕盈向上的氣質[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9.

    【2】彭納.哥特式建築的美學意義[D]. 四川師範大學:, 2012.

    【3】姚灣灣.哥特式建築元素在現代建築中的轉譯研究[A].Opinion 觀 點,:,2018.

    【4】田怡.從古埃及建築到哥特式建築的發展及特點[J].山西建築,2013.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是土地,為什麼有肥沃和貧脊之分,和哪些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