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厲害了科技新成果

    為了斬斷哀帝(傅瑤的孫子)與已來長安的傅太后及生母丁姬的親密關係,王政君只准許她們每十天與皇帝見一次面。不久,哀帝請求王政君准許追尊生父定陶恭王為恭皇,並加封祖母傅氏和生母丁氏為皇后。後來,他藉口“漢家之制,推親親以顯尊尊”,把傅氏由帝太太后改封為皇太太后,稱永信宮,丁氏為帝太后,稱中安宮,與太皇太后王政君稱長信宮(後居長樂宮)並駕齊驅。這樣,加上當時的中宮皇太后趙飛燕,哀帝時後宮共有四位皇太后。 傅、丁開始得勢後,王政君為了避免與其發生衝突,曾詔令以大司馬輔政的侄子王莽辭職。哀帝擔心剛剛即位,就失愛於王政君,未敢造次,對王莽表示挽留,並派人向王政君說:“皇上聽說太皇太后下詔,很是悲傷。皇上表示,您若不讓大司馬輔政,他就不敢聽政。”於是,王政君再一次下詔讓王莽輔政。但王氏外戚與傅、丁兩家顯然難免發生衝突。一些大臣出於各自的考慮,也紛紛就朝廷人事發表意見。不久,司隸校尉解光彈劾曲陽侯王根及其侄子成都侯王況,內懷奸邪,蔽上壅下,內塞王路,外交藩臣,驕奢僭上,壞亂制度,無人臣之禮。哀帝就藉機削去王況的封爵,貶為庶人;把王根撤職,逼令歸國。隨著傅、丁兩家的得勢,她們也日益驕倨。傅太后與王政君談話時,常常不禮貌地直接稱她“嫗”,即老太婆,王政君也不便當面發作。看來,作為實際掌權者的王政君因傅氏得勢也經歷了一段不甚愜意的生活。 王莽像傅、王兩家的明爭暗鬥,使西漢中樞政治更加腐敗黑暗。為了確保王政君絕對的國母地位,輔政的大司馬王莽等人對傅、丁的勢力設法加以限制,這種限制又導致雙方衝突的進一步升級。有一次,未央宮內大宴,有人給傅太后設帷座,與首座的王政君並列。王莽看到後,立即板起面孔說:“傅太后只是藩國的太后,怎可與至尊的太皇太后平起平坐?”言罷,令人立即撤掉了座位。王莽因此得罪了傅氏。事後,王莽不得不避其鋒芒,在王政君的授意下提出辭職。這一次,哀帝沒有挽留。王莽回到了自己的封國南陽(今屬河南)後,杜門謝客,靜觀時變。 此時,西漢政治危機日益加劇,土地兼併、人口流亡更為嚴重。哀帝本人,生活更加荒淫無度,他不僅廣選美女,充斥後宮,而且寵幸男色,與美男子董賢打得火熱,出則同車,入則同臥,賞賜無度,寵嬖無比。一天,他與董賢同臥,想要起床時,董賢正壓著他的衣袖,為了不驚動睡夢中的董賢,就用劍斬斷衣袖而起。從此,後世便留下了“斷袖”(喻同性戀)的典故。有一次宮中宴會,哀帝當著群臣之面說,要效法堯舜,將皇位禪讓給董賢。當時人稱天下百姓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農民起義不斷爆發。昏庸的哀帝為了扭轉漢歷中衰的局面,竟荒唐地用改易年號等辦法來自欺欺人。建平四年(前3年)春,天下大旱,饑民紛紛擁向關中就食,“或夜持火上屋,擊鼓號呼相驚恐”,西漢王朝已是江河日下。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王政君建議哀帝頒佈法令,限制佔田與廣蓄奴婢。但哀帝自己帶頭破壞規定,一次就賜給董賢良田二千頃,法令實際上是一紙空文。王政君詔令王氏孃家人:家中田地,除了祖上墳塋地外,其餘都要分給貧民。雖然這只是一種姿態,卻使王政君獲得了慈善國母的美譽。不久,哀帝迫於朝野上下的壓力,以奉侍王政君為名,將王莽重新召回。 元壽二年,哀帝死於未央宮。哀帝沒有兒子承繼國統,王政君立即入宮,掌握了象徵最高權力的傳國玉璽。她啟用王莽,委以軍政大權,逼死董賢,立中山孝王的兒子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平帝年僅9歲,體弱多病,王政君雖然高高在上,東山再起的王莽卻逐漸地將她架空,掌握了實際權力。 很快,王莽對自己的“假皇帝”名分不滿足了,他撕下謙恭的面具,直截了當地向王政君提出:在號令天下和天下奏事時,將“攝皇帝”的“攝”字去掉,僅在王政君和孝平皇后面前稱假皇帝。王政君不得不答應下來。 幾天以後,王莽索性頭戴CROWN,拜過王政君後,便在未央宮前殿即真皇帝位,定國號“新”,紀元稱“始建國”。這一事件在歷史上被稱為新莽代漢。王政君悔恨不已,她後悔自己輕信王莽,養虎貽患,更恨王莽有負漢室。 新莽代漢,制度尚古,對漢朝制度全部改弦更張。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政君,依然居住在昔日宮中,仍念念不忘自己是漢朝的太后。她命令自己宮中所有的人都穿著漢朝舊服色,依然按漢家的規矩來安排生活,此時,她依舊沉浸在對往日歲月的追憶中。 王莽難以容忍王政君漢朝太皇太后的身份,於是親率諸侯群臣,給王政君改上尊號,稱“新室文母太皇太后”,意在斷絕她與漢家的舊緣。王政君沒有表示推脫,默默地答應了。但是,她內心卻愈來愈難以承受那無法言喻的傷痛。王莽深知王政君心懷怨恨,為求媚於她,可謂“無不為”,但是,他的努力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王政君“愈不悅”。 始建國五年二月,王政君帶著無盡的哀怨與悔恨離開了人世,終年84歲。新朝皇帝王莽宣佈為她服喪三年,並將她葬於元帝渭陵(位於今陝西西安北)陵城的司馬門內。王莽在這兩座相距一百一十四丈的陵冢之間,又挖掘了一條溝壑,以示新室文母與漢家元帝的絕緣。也許,這種若即若離、藕斷絲連的安葬方式,正是在西漢和新莽兩個朝代為皇太后的王政君不得不接受的最終結局。 劉秀,即漢光武帝,後漢開國皇帝,史上著名的中興之主,王夫之說他“允冠百王”。新莽末年,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更始三年(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登基稱帝,國號“漢”,史稱“後漢”或“東漢”。經過十餘年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消滅了更始、赤眉和關東、隴、蜀等諸多割據勢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分崩戰亂的中國大地再次歸於一統。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使後漢成為“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毛主席評價劉秀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是三國殺裡誰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