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猜猜馬迷
-
2 # 閱不盡人間春色
所謂年味,到底是什麼味?愚以為,大致應該包含以下幾種味:廚房飄來的肉味、空氣瀰漫的鞭炮味、三姑六婆左鄰右舍之間的人情味。換言之,年味應該包括飲食、民俗文化、節慶娛樂等幾個方面。
首先說飲食。很顯然,六七十年代以前大半個世紀的中國,怕也是沒有什麼值得回味的年味,更多的應該是貧苦人家的心酸味。真正令人回味的年味,也就是八九十年代,年夜飯上家家有酒有肉,小孩子滿大街和漫山遍野放鞭炮要壓歲錢,街坊鄰居村民三三兩兩拜年走動。時至今日,頓頓大魚大肉,甚至達官貴人夜夜笙歌,老百姓生活得到極大富足,過年於改善伙食而言,其意義已經不彰,人們因為一頓好酒好飯而祈盼、回味也變得淡漠。這是年味淡化的因素之一。
第二,民俗文化。雖然各地存在千差萬別,但放鞭炮、走親友、送灶神、迎財神、守歲、拜水神、祭奠先祖等等,這些民俗應該在大多數地方多少存在的。而這些民俗,無不是以鄉土中國為依託。隨著城市化程序推進,人們洗乾淨腳,爬上高樓大廈,家裡連個神龕都不好設定,送灶神連個香燭都沒地方插,祭奠祖宗連個祖宗牌位都沒地方擺,至於拜水神,連水神住在啥地方都不知道……更別說放鞭炮被各地如洪水猛獸般的一禁了之了!另外,現在的休假制度,也限制了很多民俗活動的開展。這些活動很大程度上寄託著人們對於年味的具象化記憶,隨著這些活動的消亡,年味給人的感覺自然淡化了。
第三,節慶娛樂。傳統上的過春節,那是一定要走親訪友拜新年的,現在呢,很多人離鄉背井,一年回一趟家,好不容易回去了,誰不想多在家裡陪陪妻兒老小,除了必須走動的諸如公家婆家小舅子小姑子家以外,其他略微疏遠一些的親戚也就一切從簡了!更別說很多人乾脆幾年不回一趟家,別人想要來走動走動也無法實現。至於鄰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更是早已形成社會共識。娛樂方面,以前是一大家子等著看春晚,除此之外守歲之時幾乎沒有其他事可以幹。現在春晚一年不如一年是一個方面,人們選擇面多了也是一個方面。
綜上,年味淡化,應該說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是歷史因素,價值多元、文化繁榮是文化因素,人們思想意識轉型是主觀因素,反傳統、假日製度等是社會因素,種種因素疊加之下,年味淡化也就成了一種歷史必然,所有人都在喟嘆,卻誰也無力改變,終究只能無可奈何花落去!
其實,我們親手送走一段歷史,又何嘗沒有迎來一段歷史?從人類歷史長河的角度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以往的年味自有風騷,今天的年味又何懼風流?我們在回味在追憶,同時卻也在開創在繪就;我們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著我們……今天的年味,若干年後興許又是人們懷念的另外一種味道呢?
-
3 # 髙師
你提問的這個問題,確實也是,具體怎說呢,唯有過來人深有體會,老夫已年過花甲,從小生長在大山深處農村,自從記憶以來,童年就是吃糠吃菜長大,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平時那能吃上一頓好飯,說句心裡,那時連現在豬狗吃的不如,老百姓普遍就是這樣,只有臨近過年,是每個人心中夢想和期盼,盼的就是過年能吃上好飯,娃娃們又盼的能換上新衣服,我記得每年過了臘月二十三,盼過年還有很長時間,屈指數度日只盼年三十這天能吃上好飯,所以,提前把家中院落打掃得乾乾淨淨,又買回年畫貼在家中牆上,窗戶湖了新紙,貼上紅對聯,裡裡外外換然一新,這時,小孩們成群結對串門,看看鄰里那家屋裡墻貼的畫好看,過了大年初二,人們帶上禮品就走親訪友,這是小孩們最髙興的事,去了親情家又能吃得好,拜年還能掙塊二八毛紅包錢,這就是以前過年的性趣,可如今呢,自從改革開放幾十年以來,老百姓翻天覆地變化,不但堅決溫飽問題,其本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人們平時想吃啥就啥,和過年水平也不什麼之分,但是,人都富了,親情就變淡了,人們互相走動也少了,拜年一個電話就完了,紅包微信發了,見面少了,過年的氣分變淡了。
-
4 # A99gjg
上世紀80年代前人們的生活條件普遍不好,我們現在每天生活吃的如;雞.鴨.魚,蛋,肉,米,面等生活必須品,都是憑票供應的,就是到飯店買烤餅不但要人民幣,還要糧票並且還要帶菜才買給你。糧食有《購糧證》,那時的豆油每人沒月0.5市斤,白麵沒人每月8市斤,大米2市斤。就是豆腐也是要票的。所以,我們那時平常根本吃不到今天我們家家都吃的食物。由於那時物資極度匱乏,孩子們普遍盼過年,而且過年還有新衣裳穿,還能放鞭炮,吃各種各樣的好吃的,那時孩子們過了元旦就盼過年,哎喲!怎麼還不過年呀是那時孩子們普遍心態,盼了一個月了,年30終於盼到了,那種歡樂喜慶的日子,兒時的我們能不懷念嗎?那種過年的氛圍今天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
-
5 # wSF22紅心蓮花
現在的人在福中不知福,打個比方,50年代的人不能和60年代的人比,70年代的人不能和80年代的人比,代代相傳一代比一代強,一代比一代富,生活好了。年味就沒有了。再過幾年,在外面打工的人們!都不願意回家過年,因為,過年回家不方便。車多路堵一堵就是幾個小時,早上聽回家過年的老鄉說,他差點沒有回到家,說,路上出車禍,他車前方三輛車相碰,他急打方向盤,後面的車連碰四輛車,司機受傷,痛的哭爹喊娘,車堵的。救護車沒法進去搶救,所以說,以後過年更沒有什麼年味了。
-
6 # 民農歌者
現在過年覺得少了味道了,那是大家生活提高了。平常和過年光景一樣,手中有了錢糊塗過一年。過年過的是什麼?過的親情,過的是大家團聚。孩子盼生日,老人盼壽日。無非是盼著到一起團圓,人說春節是全家的生日。華人的傳統節日,這也是凝聚力的體現,有錢無錢回家過年。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節日氣份!一年復始永珍更新!
回覆列表
的確,現在的條件越來越好,年味卻越來越淡。
我疑問一句:現代人在忙什麼呢?以前的過年時節舞獅舞龍的到哪裡去了?
八十年代的鄉下過年時節,獅子隊,舞龍隊粉墨登場,張牙舞爪,伴隨著鼓樂聲舞獅舞龍隊家家門口拜年,領頭的高聲大喊幾句吉利祝福話,獅子,龍狂歡跳起,哐哐哐,哐哐哐一陣結束,主人笑容滿面遞出兩條香菸,獅子隊,舞龍隊接著到第二家,一家一家跳完,熱鬧的一天過去了,那年味可不是一般的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