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96806220335

    13.2 菲利普斯曲線

    ◆ 13.2.1 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 13.2.2 早期菲利普斯曲線的應用

    ◆ 13.2.3 菲利普斯曲線的移動

    ◆ 13.2.4 自然失業率

    總量供給和需求的框架對於分析通貨膨脹而言是一種很不方便的工具。

    但是,60 年代早期,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分析通貨膨脹的方法。已故的A·w·菲利普斯為通貨膨脹決定因素的定量化做了開拓性的工作。他提出了失業和貨幣工資增長之間的一種經驗關係。

    13.2.1 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描述失業和通貸膨脹之間的關係,由於假定平均勞動生產率有一個2%的增長率,右邊縱軸上的工資變動標度比左邊的通貨膨脹標度要高。這裡的關鍵假設是,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是反相關的關係。這就意味著,如果你要降低通貨膨脹,就必須有更多的失業。

    現代的通貨膨脹的基本觀點是計算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方式。為了簡化問題起見,讓我們假定,勞動生產率(單位工人的產量)每年穩定地以2%的速度增加。我們進一步假定,企業都以平均勞動成本為基礎來確定售價(或“標價”),使得價格總是平均勞動成本的120%或140%。

    價格通貨膨脹和工資之間關係的計算於是就變得簡單了:如果工資增加8%,生產率提高2%,那麼,平均勞動成本將會上升6%。結果,在我們的簡單例子中,價格也將上升6%。

    產量和收入決定的理論與這一簡單的“對換”觀點有什麼關係呢?這些理論好象是處於幕後一樣。貨幣和財政政策與其他決定總支出的因素一起,確定全部貨幣GNP 或名義GNP 的總量水平。但是,我們需要菲利普斯曲線提供資料,以便決定在名義GNP 的增長中有多少是實際GNP 的增長,又有多少是價格的上漲。

    13.2.2 早期菲利普斯曲線的應用

    許多經濟學者在對這些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線進行解釋時很不謹慎。有的時候,人們以為,透過接受一種穩定的高通貨膨脹率,經濟社會就會長期地得到較低的失業率。我們後面就會看到:簡單的菲利普斯曲線被證明有一個關鍵的缺陷——即它只適用於短期,而不適用於長期,但是,我們暫時記住菲利普斯曲線主要適用於短期,那麼,我們怎樣能夠理解這一經驗曲線呢?

    價格和工資並不是在競爭性的拍賣市場上確定的;相反,正如我們所著重指出的那樣,它們是由企業和工會這佯的經濟機構所決定的。在任何一個時點上,總有一些地區或部門經歷著蕭條,而另一些地區或部門卻處於高漲之中。在經歷蕭條的部門中,工資和價格比較穩定。在高漲的地區,價格會上升。結果,即使處在適度的蕭條中,平均起來的價格水平仍然會上升。

    注意:當總的失業水平下降時,經歷供不應求狀態的部門的比重會擴大——價格向上爬動的速度也加快。

    13.2.3 菲利普斯曲線的移動

    菲利普斯曲線有時被描述成為一種“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進行選擇的選單”。對歷史的仔細考察可以顯示出一段更加複雜而迷人的故事。在追溯歷史事件的過程中,關鍵是區別實際的通貨膨脹和有慣性的通貨膨脹。有慣性的通貨膨脹是內化於經濟中,或在一定的時點上預期到的那種通貨膨脹率。但是,總存在著意外事件(如一次石油價格的變化或弗羅裡達州的一場冰凍)。當發生意外事件時,實際的通貨膨脹率就可能偏離有慣性的,或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率。

    越南戰爭期間經濟的迅速增長和低失業使得價格和工資競相上升——發生了需求衝擊,這導致實際通貨膨脹超過有慣性的或預期到的通貨膨脹,但是在實際通貨膨脹上升以後,有慣性的通貨膨脹接踵而來。結果到70 年代初,有慣性的通貨膨脹為5%,而不是60 年代初的1%。

    1973 年以前一直平安無事,而1973 年的石油漲價把通貨膨脹推進到11%。有慣性的通貨膨脹再次隨之而來,上升到7%。1979 年又發生了第二次石油衝擊,使有慣性的通貨膨脹上升到8%或9%。可是在1979—1980 年,政策制定人已決心不借任何代價與通貨膨脹開戰,隨後的衰退確實抑制了經濟。在緊縮貨幣的樂力下,實際通貨膨脹從1980 年的13%下降到1984 年的4%,有慣性的通貨膨脹也跟在後面逐漸下降。

    以上的敘述指出了早期菲利普斯曲線的關鍵缺陷:

    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對換關係只是在有慣性的通貨膨脹維持不變的情況下才能保持穩定。但是,當有慣性的通貨膨脹率改變時,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將會移動。

    13.2.4 自然失業率

    我們能夠從移動的菲利普斯曲線的殘跡中拯救出什麼東西來嗎?現代主流宏觀經濟學的回答是,絕對能夠。在過去10 年中已經出現了一種把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和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區別開來的觀點。

    這一新的觀點可以表述如下:在任何時點上,存在著一種既定的有慣性的或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率的傾向。如果沒有成本或需求衝擊,實際通貨膨脹也將以慣性的速度繼續下去。沒有成本或需求衝擊是什麼意思?簡單他說就是,失業率為“自然失業率”,就是非勞動的生產成本(如石油、食品)相對於勞動成本沒有急劇的上升或下降。

    另一方面,如果發生需求或成本衝擊,那麼,通貨膨脹就可能偏離慣性的速度。

    如果失業被壓至大大低於自然率的水平,如在越南戰爭期間那樣,那麼,通貨膨脹就可能上升到慣性的速度以上。如果失業增至8%或10%的水平,如在1981—1983 年間那樣,那麼,通貨膨脹便會下降到它原有的慣性速度以下。

    但是,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

    一旦實際通貨膨脹升至慣性速度以上,人們就會適應新的情況。他們開始預期較高的通貨膨脹。有慣性的通貨膨脹。

    當有慣性的或預期到的通貨膨脹變動時,菲利普斯曲線可能變得不可靠。例如,越南戰爭,第一次石油衝擊和第二次石油衝擊都把有慣性的通貨膨脹率向上推動。接著,1979 年以後的貨幣緊縮時期導致了“通貨膨脹逆轉”,慣性的速度也隨之下降。問題:使有慣性的通貸膨脹率上升或下降,現在會發生什麼情況?(這裡表示的價格指數是消費者價格指教(CPI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拳艾斯出場是哪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