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全史羅銳

    明朝是按輩分取名,明朝皇帝第二個字是朱元璋取好的輩分不避諱,其他朝代基本都是避諱的李世民,就避諱 “世”“民”兩字趙匡胤,避諱“匡”,讓弟弟 趙匡義改名趙光義清朝皇太極是滿族名的漢譯,那時滿族沒有漢化,不講究避諱,如努爾哈赤的 2個弟弟分別叫 舒爾哈齊和雅爾哈齊順治入關後開始漢化,學漢族避諱,康百熙更是學漢族排輩分取名,所以雍正登基後兄弟中度的“胤”字全都改成“允”字但是乾隆登基後,怕改名麻煩,開始規定後代輩分用字不在避諱,乾隆的兄弟們 弘時 弘晝 都不曾改名以後的嘉慶、道光、咸豐幾朝都不在更改輩分用字

    避諱是一種反映封建禮法的忌諱。避諱大體可分三類:一是國諱,即國家強令臣民所作的避諱,如避本朝皇帝名,也叫“公諱”;二知是聖諱,即避聖賢之名,如孔孟之名;三是私諱,即避長輩之名。避諱制度起源於周代,秦代避諱的辦法初步確立。道直到辛亥革命後才徹底廢除。

    避諱有嚴格的規定,但在具體的情況下也有某些特殊的要求。如:皇帝已故五世的祖宗不諱,但也有照諱的。在唐代,人們一直避李世民的諱,五世以後出於保險、尊敬、習慣等人們還照諱不誤。

    避諱的方專法有四種:

    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同義字或同音字來代替。

    空字法:即將應避諱的字空而不書,或作“某”,或作“口”。

    缺筆法屬:即對所避之字少寫一筆。但少寫的一筆在什麼地方是有嚴格規定的。

    改音法:就是讀書時遇到諱字,應改變聲調或讀別的字音。

    從周代開始,中國近三千年處於封建社會。周公制禮,確立了統治國家的封建宗法制度,也規定了君臣上下的語言行為準則。它的特點是貴賤尊卑,等級森嚴。天子無疑是具有最高權力的統治者。臣下一切當聽命於君,無敢稍犯。與此同時,孝敬父母乃是做人的根本。自天子至於庶人,概莫能外。

    表現在語言上就是避諱,君王或父母祖先的名字不能直呼或者寫出,人為地造成某些人地姓名、地名、事物名以及其他詞語地改變。

    避諱改人名

    到了周代,隨著禮樂制度的完善,人的命名也就有了一定的原則和章程。春秋時候,人們已經知道,給孩子起名必須注意將來的避諱問題。

    魯國大夫申繻舉出取名六不許:

    “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幣。”

    為什麼要有“六不許”?因為對死者的名字要避諱。以本國國名命名,人死後就要改國名;以本國官名命名屆時就得改變官名;以本國山川名命名,屆時就得改變山川之名;以牲畜命名,屆時就得廢棄祭祀;用禮器命名就得廢除禮儀。

    而歷史上避諱改名,史書中數不勝數,往往造成一人數名,同人而數書異名,為閱讀古書帶來困難。

    1.恆(姮)娥——常(嫦)娥

    相傳為從人間飛到天上去的仙女,月神之名。漢避文帝諱,“恆”改為“常”。

    《淮南子.覽冥》:“弈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唐李商隱《常娥》:“常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2.鮑照——鮑昭

    避武則天諱,改“照”為“昭”。

    宋周密《齊東野語》卷4:“武后諱曌,以鮑照為鮑昭,劉思照改曰思昭。”

    避諱改地名

    地名是語言中一類特殊的詞。古今地名變化頻繁,原因非只一端。春秋以來因避諱而改變的地名不少,情況相當複雜。有的原地名和因避諱而改的新地名都已經消失。有的原地名消失,因避諱而改的新地名一度儲存下來,有的幾經變換,又恢復了原名。

    3.啟封——開封

    在河南,周武王封微子啟於此。漢避諱景帝劉啟諱,改名“開封”。

    清周廣業《經史避名匯考》卷7:“開封者,故宋微子啟所封地,因以為名。避漢諱,改開封。”

    4.平陶——平遙

    在山西中部門。本古帝堯封地。漢置平陶縣,北魏避武帝拓拔燾嫌諱,改為平遙。《舊唐書》卷39《地理志二》:“平遙,漢平陶縣,後魏廟諱,改陶為遙。”

    避諱改事物名

    避諱影響漢語事物名及其他詞語變化的情況,也多有發生。其中名詞包括動植物名、官名、書名、年號等,也有動詞和形容詞。

    5.啟蜇——開蜇——驚蟄

    漢避景地劉啟諱又改“啟”為“驚”,“啟蜇”為“開蜇”。“啟蜇”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動物冬日蟄伏,開春復出活懂,故名“啟蜇”。

    《孔子家語.弟子行》:“啟蜇不殺。”《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開蜇不殺,方長不折。”《左傳.桓公五年》:“凡祀,啟蜇而郊。”唐孔穎達《正義》:“太初以後,更改氣名,以雨水為正月中,驚蟄為二月節,以迄於今,踵而不改。”

    漢代“驚蟄”逐漸替代了“啟蜇”和“開蜇”。

    6.京師——京都

    晉避景帝司馬師諱,改京師為京都。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三國志一》:“黃初元年,京都有事於太廟,晉史臣避景帝(司馬師)諱,稱京師為京都。”

    7.民——百姓

    唐避太宗偏諱,又改“民”為“百姓”。

    《宋書》卷93《劉凝之傳》:“凝之答書,頓首稱僕,不修民禮。”

    《南史》卷75《劉凝之傳》作“頓首稱僕,不為百姓禮。”

    8.菘——蔓菁

    菘是白菜,蔓菁是大頭菜。曹操父名嵩,北方避諱改稱菘為蔓菁。

    五代丘光庭《兼明書》卷5:“北人呼菘為蔓菁,與南人不同者亦有由也。蓋鼎峙之世,文軌不同。魏武之父諱菘,故北人呼蔓菁,而江南不為之諱也。”

    9.魚——水花羊

    唐穆宗朝侍中楊虞卿避嫌偏諱“虞”,稱魚為“水花羊”。

    10.羅勒——蘭香、香菜

    蘭香是一種來自西域的香菜,本名羅勒,避十六國後趙高祖明帝石勒諱,改名“蘭香”或“香菜”。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3《種蘭香》:“蘭香者,羅勒也。中國為石勒諱,故改,今人因以名焉。且蘭香之目,美於羅勒之名,故即而用之。”

    以上內容選自《漢語避諱研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