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愛碧梅
-
2 # 嚴維權
無論怎麼說,都無法算數!因為發言權在古人!區別當然有,但如今天一樣,區別不會大,不會像少數民族那樣有自已的語言文字!從出土的文物上可以看出吳越文字與中原無多大區別!畢競是同一個中華民族。楚國原本是顓頊後裔!
-
3 # 使用者98678684403
秦始皇令尉屠睢發卒50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古城龍川南越一軍,陀城縣府趙佗上書秦始皇,趙佗龍川縣府駐守的這邊道路險峻,古代屬蠻荒之地,只有潮汕平原潮州周圍分佈只有一個畲族。龍川陀城縣府趙佗上書秦始皇,請求派遣沒有丈夫的女子到龍川,“以為士卒衣補”。秦始皇便徵召了15000女子前往南越龍川,繁殖打造了古代龍川陀城客家話古都。後來中原漢人皇朝倒下,中原也常有戰爭,為了躲避戰亂。中原移民分批分次南遷,南越蠻荒之地陸續都給中原移民開發成大客都,純客都,自己人跟自己人通婚傳承著母語客家話不混語。一直傳承著中原古語和文化到現代。
-
4 # 南柯
要說秦朝以前的語言,一定離不開一本書,這就是《爾雅》。
《爾雅》是中國最古的詞書,也是儒家的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詞典,號稱辭書之祖,大約成書在戰國時期。在《辭海·雅言》中:"雅言,古時指"共同語",同"方言"對稱。"阮元《與郝懿行論〈爾雅〉書》中解釋:"正者,虞夏商周都之地之正言……正言者,猶今官話也。"所以說雅言就是古代的普通話。
最早的雅言來自於夏言。"雅"和"夏"兩個字在古代互通。《左傳》"公子雅",《韓非子》作"公子夏";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簡《孔子詩論》"大雅""小雅"作"大夏""小夏";《墨子》引"大雅"也作"大夏"。《荀子·榮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這個與楚越相對的"雅"或"夏"明顯指中原。
以上說明,從夏朝開始,中央就有統一的語言要求,這種要求就是“雅言”,後來叫“官話”,再後來就叫“普通話”。雅言就是官方承認的統一交流語言,這種語言基本上就是當時的黃河中下游的通用語言,當然和現在的黃河中下游的方言也不一樣。
官方承認的語言只是對士大夫有約束力,實際上對普通的老百姓沒有太大的約束力。只要你不當官,你愛說啥方言官府也管不了。這就如同咱們的普通話推廣這麼多年了,各地的方言還不是一樣的多種多樣。但是現在你要是不會說普通話,或者你說的方言別人根本理解不了的話,你想當官,基本上進步的空間會受到一定的侷限性。
先秦時期,整個吳越地區說的都是吳語,當然這個吳語和我們現在聽到的吳語也是不一樣的。由於先秦時期沒有錄音裝置,當時的吳語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現在確實已經無法推測了。諸侯王和士大夫在與中原的天子朝廷以及各諸侯國之間交流的時候用的是雅言。
另外,還有一種職業是比較古老的,那就是翻譯官。關於翻譯官最早的記述出現在周朝。《禮記·王制》如是記載:“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譯。”這裡所說的寄、象、狄、譯,其實都是翻譯工作。透過翻譯官翻譯,也是古代諸侯國或者附屬國和天子交流的一種方式。《尚書》大傳則記載:“周成王時,越裳氏重九譯而貢白雉。”大約就是要先派一個翻譯官將越裳國語言翻譯成其他的語言,再反反覆覆輾轉,才能譯成漢語。差不多是這樣的一種操作:“越裳語→廣東話→湖南話→湖北話→河南話……雅言”,這才翻譯成功。
語言和文字不通,確實造成了很多的不方便,所以後來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
5 # 只愛潘多拉
春秋時代,吳國和越國雖然是兩國,但所屬人民的民族成分是相同的,統稱“百越”。《越絕書》說“吳越為鄰,同俗並土”,從長相上看,吳越的共同性在於“文身斷髮”、“被髮文身”。當時中原華夏族強調“衣冠”,而百越民族在南方溼熱環境下,衣服簡單,更不會戴帽子,也沒有發展出一套“衣冠”上的等級制度,在華夏族看來,當然是沒有所謂衣冠的民族。
吳越的老百姓是屬於百越民族的人群,雙方之間是能通話的,但語言與華夏族不同,吳越和中原諸國是不通直接通話的,春秋後期著名的人物伍子胥在勸吳王不要攻打齊國,而要全力攻打越國時就說,吳國與齊國“習俗不同,言語不通”,就算佔了齊國的地盤,也沒有用,但吳與越,則“習俗同,言語通”,拿下越國,“得其地能處之,得其民能使之”。
吳越所屬的百越民族跟中原的華夏族之間不能直接通話,有一個故事很直觀的表明了,就是有名的《越人歌》,有一次楚國的封君鄂君聽到越人唱歌:
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這段話我們今天看已經完全不知所云了,當年已經華夏族化的楚國貴族也是聽不懂的,於是找來翻譯,上面這段歌辭翻譯過來是: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這是當時的翻譯,雖然是文言文的,但我們勉強還是知道在說什麼的。
從這裡我們可以體會一下,古代吳越人所說的語言,是和漢語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語言,跟現在的“吳語”不是一會事,吳語是漢語的一種方言,實際上還是漢語,只是和普通話的語音和詞彙上有點不同罷了。但春秋時代吳越的百越民族的語言,是屬於跟漢語不同的壯侗語族的另外一種語言。
不過,吳越兩國的上層貴族都崇拜中原華夏文化,而且兩國王室都有華夏族血統,兩國王族都認為自己是中原華夏英雄逃難到南方百越地區的後代,所以他們的貴族們大概都會漢語,在和中原諸國交往的時候是沒有語言障礙的。
回覆列表
吳越與中原貴族間的溝通交流用雅言,雅言是周王室京畿一帶使用的語言,各諸侯國宮室大夫武士多出於王室和近臣功勳,使用的語言自然是周王室通用的雅言。
就像現在我們與外地人溝通時說以北京音為主的普通話,自己家當地就會講各地的方言一樣。雅言語音以不可考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