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梓蕤
-
2 # 張若瑟
何老師最大唯一的缺憾就是西安事變時所主張的以武力營救委員長的方案!這暴露了他的不成熟和野心。除此之外是完美的軍人!
-
3 # 使用者866919526696
先是主和,認為國軍很難戰勝日軍,一旦戰爭開啟,並責無旁貸,全身心投入抗戰,作為國軍總長,國防部長,名義的最高指揮官,能親日嗎?
-
4 # 總裁299
何是民國一重臣,深得委員長的信任,為民國處理了很多重要事情,日本投降,蔣派他去授降,可見何不是一般的人,同時,他也是個忠臣!
-
5 # 正北偏西
我們來評價一個已走入歷史的人物?何應欽將軍沒有投降日本當漢奸!並積極投入抗戰……無愧於中華民族!無愧於中國軍人稱號!
-
6 # 暗梅幽聞花13
何應欽的性格其實就是我們身邊一些比較圓滑人的性格,他的親日是骨子裡就存在的,當年在湖南芷江日本軍隊大部隊被國軍包圍,正準備發起攻擊時就是何應欽叫停放跑的,不然又是一個抗日大捷。應該說何應欽這種人是最不值得交的一類,作為軍人沒有什麼戰績,老蔣對其恩深義重,尚且未得以德報恩,反而是以怨報德,他沒有跟汪投日算是祖上集德,不然又多一個大漢奸!他對老婆好,僅僅是家庭問題。
-
7 # 文史不假
何應欽(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國民政府的陸軍一級上將,字敬之,貴州省黔西人。
他早年間留學日本,在東京振武學校就讀。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依附孫中山參加革命。二次革命失敗後,到日本開始就讀陸軍士官學校,直到1916年才回國。
1924年,趕赴廣州,成為黃埔軍校的副總教官兼教導第一團團長,之後又擔任了旅長、師長、軍長等職。
1925年初,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時,何應欽親赴前線指揮作戰,擊敗了軍閥陳炯明的部隊,打出了學生軍的血性,自此便一戰成名。再加上之前與老蔣同在日本留學,兩人逐漸成為莫逆之交,老蔣對他日益提拔和重用。
但是,何應欽並沒有真正的臣服於老蔣,時不時得還要發出自己獨立的聲音,弄得老蔣極為不爽,甚至有幾次差點將老蔣挑落於馬上。
當時的國民政府中,雖然老蔣掌握了軍權,成為了事實上的老大。但他的資歷和威望,還不足以服眾,不斷有人跳出來挑戰他的權威,比如汪精衛。
孫中山去世後,按理說汪精衛才是孫所選定的接班人,汪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國民政府的主席。但他卻一直沒有真正掌握軍隊,政權在自己手裡的同時,軍權也越來越集中到了老蔣的手中。所以,汪、蔣二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而在這個過程中,何應欽始終徘徊在兩人之間,左右逢源。
1930年4月,桂系李、白,聯絡閻錫山和馮玉祥,在汪精衛的暗中支援下,突然對老蔣發難。本該站出來支援老蔣的何應欽,卻又一次站在了蔣的對立面。
眼見老蔣在七個月的中原大戰中,節節敗退,差點玩兒完,何應欽卻非常怡然自得,甚至還在竊喜。要不是張學良率東北軍入關併力挺老蔣的話,中國的歷史必然會被改寫。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逼迫老蔣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趁著他來西安督戰的機會,發動了“西安事變”。當時,在南京國民政府中分成了兩派。一派,以宋美齡為首,主張和平解決,以救蔣為目的;而另一派,則以何應欽為首,主張武力解決,藉此除掉老蔣。
其實,何應欽的目的很明確,作為軍中二把手,再也不願意當“千年老二”了,取蔣而代之的意圖非常明顯。可惜!最終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了,何應欽偷雞不成蝕把米。
經過這三件事,讓老蔣徹底認清了他的面目,再也不能對他予以信任了,開始處處提防。作為軍事將領的何應欽,雖然表面一直身居高位,但卻再沒有過獨立帶兵的機會。
1944年,老蔣為替換何應欽而一直積極培養的“接班人”陳誠,當時羽翼已豐,便毫不客氣地逼迫何應欽趕緊騰出位子,交給了真正的心腹陳誠。
為了籠絡和穩住何應欽,老蔣又給了他一個甜棗,同盟國中國戰區的中國陸軍總司令。聽起來好像很牛逼,其實就是一個虛職,根本不能發號施令。
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何應欽成了中國戰區受降的最高指揮官。儘管只是象徵意義,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但也算老蔣賞他的一個天大的恩典。當然,是最後的恩典,因為在1946年時,他就被老蔣解除了參謀總長及陸軍總司令的職務。
不僅老蔣不喜歡他,連毛主席都曾這樣說:“何應欽殺了我們太多人,絕不接受他的投降。”
敗退臺灣後的老蔣,再也沒有給過何應欽任何的機會,出來挑戰和威脅自己的機會,始終擔任一些閒職,越來越遠離權力中心。何應欽的主要工作就是開會簽到,坐而論道,參加剪綵和婚喪慶典。
1987年10月21日,何應欽在臺北病逝,享年97歲。
總體來說,何應欽就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矛盾結合體。說他親日,可他畢竟沒有像汪一樣投降,反而多次遭到日本特務的暗殺;說他反共,可他對於共的很多主張也都表示認同;說他擁蔣,可他三番五次對蔣下手,最終也被老蔣徹底拋棄。
回答完畢!
參考資料:
《何應欽全傳》
《貴州社會科學》 2008.04
《領導文萃》 2016.11
-
8 # 四川達州人
時也,命也。
常凱申說,離開了你,我還是我。若你離開了我,你就什麼都不是了。
何應欽是原貴州小軍閥,失敗後來到廣州。此時正好是黃埔開設前的時刻,何應欽得到推薦成為黃埔副總教官(代理總教官),從此與常凱申開啟51年的上下級經歷。
何應欽本人不嗜菸酒賭,對女色也無愛好,與人為善,甚至被學生們稱為何婆婆,很快得到常凱申認可與大多數教官認同,1924年擔任藍黨第一支武裝教導團的少將團長,旋即晉升黨軍第一旅旅長,第一師師長,再接替常凱申晉升第一軍軍長,後面更不得了,掌握國民政府軍政部多年。實是常凱申之下的第二人。
不過,何應欽中途出問題了。
權力鬥爭嘛。
南京國民政府是常凱申與桂系的聯盟,1927年徐州兵敗後李宗仁白崇禧公開發難,此時常凱申看向了自己提拔的老部下何應欽。按照常凱申後來的日記,只要此時的何應欽代表掌握的黃埔系軍隊支援,則常凱申根本不需辭職。
1928年1月,常凱申覆職總司令,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第一件事就是撤銷何應欽職務,轉任為空頭總部參謀長。何應欽憤怒辭職,跑到杭州莫干山隱居。這才有開篇的老常帶話。
一語成讖。
何應欽只能回去。此後雖擔任軍政部長但已經在小心應對,避免常凱申的猜忌。也因此,何應欽雖然能夠指揮陳誠之外所有黃埔教官與大多數學生,但核心人馬屈指可數。而常凱申也開始瘋狂提拔陳誠、胡宗南、湯恩伯這三個小同鄉,以抵消何應欽的影響力。
西安事變爆發後,何應欽第二次試圖挑戰常凱申,但因為各種原因,常凱申回來了,嚴厲處分跳得很高的鄧文儀賀衷寒,卻依舊無法處置何應欽,是因為軍隊主要還是黃埔教官們擔任主力,而晉升最快的胡宗南也不過一個空頭第一軍(只有第一師)軍長而已。
歷史無法假設,西安事變中,倘若常凱申死亡中國歷史乃至二戰該會是什麼結果。
抗戰爆發後何應欽勢力迅速萎縮,陳胡湯的軍事三巨頭地位無法撼動,集團軍司令軍長師長均是黃埔學生,何應欽淪落為技術官僚。甚至兩大核心成員,一期學生冷欣被常凱申永不錄用,兵役署長程澤潤中將則被藉故槍決。
何應欽已是落日餘暉。抗戰勝利得到接受倭軍投降的美名後,連續失去陸軍總司令與參謀總長的兩大重要職務,被打發到聯合國去擔任軍事參謀團中國團團長(老常這招也實在太狠了啊)。1948年回國擔任國防部長甚至還有行政院長,實際是老常弄來臨時補鍋的。
去臺後,何應欽任天下第一超級冷板凳的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而他的副手則是大名鼎鼎的白崇禧。這哥倆好啊,總算還有一個可以領薪水的地方,何應欽也就完全寄情於栽花種、剪綵致辭,橋牌打獵而已。好在黃埔資歷尚存,老常父子沒似對白崇禧那樣下手,1987年,98歲的何應欽去世。
-
9 # 蕭武
《特赦1959》裡,功德林的國軍高階將領們討論解放戰爭中國軍指揮得失的問題時,尤其是山東戰場的失敗,王耀武、李仙洲、葉立三等人都指責陳誠在山東的瞎指揮,導致山東戰場的國軍頻頻失敗,損兵折將,將國軍在山東的優勢轉變成了被動局面,導致萊蕪戰役大敗。就在大家都在指責陳誠瞎指揮的時候,黃維在旁邊冷冷的說了一句,難道何應欽就沒有責任嗎?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何應欽和陳誠在國軍中的地位。就是說,在國軍被俘高階將領心目中,他們這些人都不過是受人驅使的鷹犬而已,真正有資格對國軍在解放戰爭中的全面失敗負責任的,不是他們這些人,而是陳誠、何應欽這些大佬級別的人。功德林被俘的高階將領分不同的派系,每個派系都有人被解放軍俘虜,所以爭吵起來的時候,就會相互指責。比如杜聿明是何應欽派系,黃維、楊伯濤是陳誠一系。
用李宗仁的話說,何應欽和陳誠一樣,都是蔣先生的“夾袋中人”,能力平庸,但深受蔣的信任,屬於蔣用起來比較順手的那種人,聽話,好用,召之即來,來則能用。所以,蔣在軍事方面經常是陳誠和何應欽兩個人輪換著用,用一段陳誠,出了問題,就改用何應欽,何應欽出了問題,又改用陳誠。相比於何應欽,陳誠雖然能力有限,但是忠心無限,蔣更為信任。
不過,何應欽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雖然他的派系勢力遠不如陳誠的土木系那麼龐大,但是勢力也不小,很多人也是靠他在中樞照顧,才能為黨國奔走,效命疆場。比如杜聿明,就非常明確的說,他在中央的關係,全靠何應欽。陳誠上來了,他就靠邊站,陳誠下去了,何應欽上來了,他就又能出來指揮部隊了,受到重用。解放戰爭初期,杜聿明在東北連戰皆捷,後來受挫,國軍統帥部改用陳誠取代杜聿明,陳誠在東北連吃敗仗,連電請辭,何應欽就又出來了。
北伐和抗戰時期,何應欽都是中央軍當仁不讓的二把手,不過1930年以後,陳誠的地位就上升得很快,但這時候陳誠還沒有資格和何應欽相抗衡,資格和勢力都還小了些。到抗戰時期,陳誠的地位不斷提高,在一些重要的關鍵時刻,陳誠實際上都是蔣的化身和代表。比如1941年宜昌失守之後,西南大震,關鍵時刻,陳誠就被任命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從第五戰區中劃出了一部分,由陳誠負責保衛重慶外圍,這樣蔣才能放心一些。
何應欽在北伐時期是蔣最信任的高階將領,隨著陳誠的地位上升,蔣對他的信任開始有些減弱,但還不明顯。到西安事變的時候,國軍群龍無首的局面下,何應欽一度成為中央軍的中心,這時候他明知中央軍強攻可能導致張楊撕票,他卻還是下令空軍轟炸,並組織了討伐張楊的司令部,準備武力進攻,欲置蔣於死地。也是因此,西安事變過後,蔣對何應欽的態度大變,成了既用又防,既疑又用。但相比白崇禧等人,蔣當然還是更願意相信何應欽。
-
10 # 沁園春7034
發評論的人都給我好好學習下中國歷史和地理知識,何應欽應本是貴州省興義市(黔西南自治州州府)泥凼鎮人,現其故居系興義市著名旅遊景點,一些發表評論的人連這最起碼的常識都搞不清楚,一會貴州省安順人,一會貴州省黔西人,能嚴謹點嗎,不要貽笑大方,誤導讀書人!
回覆列表
親日派,野心家是何應欽一生揮之不去的標籤。然而他一切的舉動,都帶有常凱申的影子,他也只是個提線木偶。
何應欽與常凱申相識於早年,兩人同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然而常凱申的學歷一直備受世人質疑,而何應欽逢人必說常凱申是自己的校友,為他背書。其實常凱申只是日本士官學校的預備班,主要的工作就是照料馬匹,和弼馬溫乾的活是一樣的。從這也可以看出來,何應欽相當會溜鬚拍馬,察言觀色。
在黃浦軍校創辦的初期,擔任校長的常凱申,決定任用自己的小老弟何應欽擔當總教官。何應欽藉由這個職務,在黃浦系軍官中擁有很高的聲望,當時黃浦軍校甚至流傳著蔣何並重的說法,為自己日後的崛起積累了政治資本。
在東征的棉湖之戰,以學生兵為主的教導第一團只有1千人,而陳炯明的軍隊是1萬多人。何應欽和常凱申在兵力懸殊下,被敵軍包圍。何應欽親率他的警衛部隊,殺入敵陣,既救了常凱申,也打退了敵人。可見何應欽在行軍打仗還是有兩把刷子,不是等閒之輩。兩人也在戰爭的歲月裡成了生死之交,後來還結拜成異性兄弟。
然而常凱申這個小老弟,卻曾經讓他失望過。寧漢合流談判中,當時還在反蔣的汪精衛,提出只要他下野,就同意兩個國民政府合併。而當時的桂系軍閥也向常凱申施壓,讓其顧全大局。而作為常凱申的嫡系何應欽,此時卻一聲不吭,沒有選擇站出來支援他。為此常凱申曾經抱怨過,只要何應欽表態,他其實可以不走的。而常凱申重新復職後,何應欽卻遲遲不發擁電,這也讓常凱申大為惱火。何應欽聞訊後,才緊急補發擁電。從這也可以看出,何應欽顯示出了梟雄的本色,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在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不會輕易表態。大佬掐架,萬一盲目站隊,他會有淪為炮灰的風險。
而西安事變的處理方式,讓外界猜測,何應欽有取代常凱申地位的企圖。在常凱申被張楊兵諫扣留後,掌握兵權的何應欽封鎖了訊息,在黃浦系少壯派和一些元老級人物的支援下,不顧宋美齡的反對,主張以武力的方式營救常凱申。何應欽此舉很可能會刺激張楊的撕票,此時外界盛傳,作為親日派的何應欽,若是與主張抗日的人士妥協,他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戲中有戲的說法蔓延開來,何應欽想借此鞏固自己的地位,甚至有取而代之的心思。
然而這只是外界的看法,其實當時何應欽並沒有直接對西安進行轟炸,只是在其周邊的富平,三原和赤水車站轟炸,象徵性地表示了強硬的態度。這只是為了讓張楊屈服,爭取談判的籌碼。可以肯定的是,若是在談判中予取予求,只會喪失主動性。若何應欽命令強攻,被圍困的張楊雜牌軍,是頂擋不住嫡系部隊的進攻。
而常凱申的態度其實很矛盾,他既希望何應欽加兵西安,向張楊施壓,又擔心會因此玉石俱焚。最後常凱申告訴前來談判的宋子文,讓其命令何應欽停止轟炸,三天後觀察事態發展,再作下一步打算。而假如此時何應欽真的想將常凱申置之死地,是可以違抗其命令繼續進攻。但是他卻沒有這麼做,這可以表明他對常凱申沒有異心。
而在和平解決西安事件後,兩人也沒有出現明顯的間隙,而且常凱申也沒有追究何應欽擅自動武的罪責。在南京舉辦的20萬人歡迎常凱申歸來的活動中,由於常凱申舟車勞頓,讓何應欽去代替其發表講話。何應欽深刻意識到,其實他和常凱申是一條船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以他的資歷和實力,即使扳倒了常凱申,也輪不到他登上大位。搞不好這是何應欽在常凱申的授意下搞的大龍鳳,他唱的黑臉,而宋美齡唱的白臉。
在抗戰期間,何應欽達到了其人生的權力頂峰。但是他還是擺脫不了常凱申的影響,充其量也就只是大管家的角色,一切都得聽命於主人。在日軍的受降大典上,何應欽被任命受降主官。何應欽在受降儀式中一直被人詬病。在受降儀式上,原本會出現軍刀上繳,代表戰敗者繳械投降的具有意義的儀式。然而何應欽卻在受降儀式的前兩天,派他的親信王武秘密接觸岡村寧次,他告訴崗村可以帶指揮刀,但是帶了指揮刀,必須在入場前上繳。隨後,岡村寧次選擇在入場前將指揮刀上繳,也就少了這項流程,讓岡村寧次不致於顏面盡失。
然而,被世人謾罵的一幕是出現在受降儀式上。當日本的中國戰區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在呈遞投降書時,可能是何應欽手短的關係,他屈身接過投降書,這個舉動讓世人覺得其有辱國格,何應欽親日派的形象,就永遠被定格了。
(這張照片名為何將軍的腰)
何應欽處處照顧日軍的顏面,背後有深意。當時為了實現日軍壟斷受降的目的,而岡村寧次與何應欽在日本士官學校就是老相識,岡村寧次也願意配合其行動,因此常凱申授權何應欽負責日本戰俘和受降的事宜。而受降大典之後,何應欽採取寬大處理的政策,將當時船舶運力的80%,甚至增配火車,不惜停止國內運輸,在短短10個月之內,將侵華日軍和日本殘餘人員全部遣返回日本。
常凱申在確定戰犯範圍時,定了一個原則,就是以最小範圍為宜。沒有人比何應欽更懂得常凱申的心思,當時世界瀰漫著一種輿論,第三次世界大戰很快就會到來。很多人認為,由於意識形態的衝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勢必會有一戰,而常凱申也非常深信這一點。常凱申透過以德報怨,拉攏日本在將來站在自己的一邊。而何應欽只是他意志的執行者,卻承受著親日的罵名。客觀地說,這和漢奸其實有本質的區別,只是策略的不同而已,而何應欽則是執行這一策略的背鍋俠。
抗戰勝利後,何應欽被調往聯合國,擔任駐安理會軍事參謀團的團長。到了1949年之後,何應欽被常凱申充當在大陸失敗的替罪羊,藉此機會替換了一幫他以前的鐵桿部下。何應欽名義上是最高軍事戰略顧問,而其實就是一個賦閒的邊緣化角色,從此他就遠離權力的中心。此後,何應欽每天就種蘭花,打Golf球和橋牌,過著悠閒的生活。無官一身輕的何應欽非常長壽,享年97歲。
常凱申的用人的特點簡單概括為兩個,一個是要對他忠心耿耿,另外一個是他的同鄉。而即便是像何應欽這種四平八穩,不敢造次的人,常凱申也是疑心重重。玩權謀如果常凱申排第二,沒人敢排第一。這也就決定了何應欽一生,只能居於常凱申之下,充當他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