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吧,“老公”在某段時間內(確切來說,應該是明清兩代)確實是對太監的稱呼,但在一段(更早的)歷史時間內,“老公”確實是一個對丈夫的稱謂。
然而這個演變的歷程稍稍有點複雜,且容我一一道來。
從字面上的意思看,老就是長,公就是男性,那麼老公,字面上的意思當然就是年長的男性,也就是所謂的“長者”。三國志中有言:“艾功名以成, 當書之竹帛, 傳祚萬世, 七十老公, 反欲何求!”,顯然這裡指的是鄧艾伐蜀成功,七十歲的長者便要青史留名,百世流芳。由此也可以看出直到魏晉兩朝,老公還完全沒有跟宦官貼邊的意思,不然鄧大爺功成名就,忽然就要被割掉小JJ才能“書之竹帛”,豈不是扯淡麼?
然而到了南北朝,五胡當國,國將不國,斯文不再。老公這詞裡有老又有公——老的,公的,怎麼看就都不太像個尊稱了。於是等到著名軍體拳達人高澄(注1)之弟高洋篡位受阻時,他對自己的幹叔叔高隆之發出了靈魂拷問:“你這個徐家老公!”(注2),然後一通天馬流星拳。老公一詞,也在這一時期裡逐漸帶上了些許貶義。
既然帶上了貶義, 那麼咱們文化人自然就要少用這個詞。於是到了宋代,文化人之間互相尊稱多用“X丈”,而丈人、老丈的用法也慢慢變多,老公之說,則越來越少。《能改齋漫錄》載蘇軾門客稱其為“長公”,稱其弟蘇轍為“少公”,顯然是刻意避開過這個“老公”的。
“老公”沒落了,出現於唐代的“老婆”也沒好到哪裡去——這個原指老年女性的詞兒在宋代南遷過程中逐漸把老字給虛化掉了,慢慢變成了妻子的指代詞。而到了元明時期,“老婆”詞義基本被固定了下來——《金瓶梅詞話》中出現了257次“老婆”,其中245處指的都是配偶。可見此時雖然“老婆”兩字還可以指代年老女性,但詞義已經基本固定了。而與之相對的,則是老公這個詞也逐漸成為了對丈夫的指代詞。
直到此時,“老公”跟太監依然沒什麼瓜葛——不過你別擔心,馬上他倆就要發生關係了。明代北京人尊稱太監為公公,那麼年高位重的太監,顯然就是老公公了。這個詞跟老大人、老太爺一樣,原本是個敬稱,公公倆字是個疊音,讀來讀去,就變成了老公。
本來到這問題也不大,老公公並非一般人能用的,你起碼得混到相當高的一個級別——比如說,九千歲之類的——才能當得起一聲“老公公”
但是語言學裡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叫做詞義弱化。所謂詞義弱化,就是指形容詞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變弱——當然,現在看來,不止形容詞,任何被濫用的詞語都會有這個問題——比如女神,以前是實實在在的神仙,現在泛濫了之後是個長相6分的妹子都可以蹭個邊。那麼老公顯然也沒逃得過這個規律,就像太監一樣,原本是高階宦官才有的稱謂,最後硬是變成了一個統稱
到了這個時候,老公終於跟宦官劃上了等號。而明清時節,北京乃是天子腳下首善之地,擁有極強的文化自信跟理論自信。而“老公”指代丈夫的用法,則是在元明時期廣泛流行於吳語、粵語、湘語、贛語一帶,在北京爺們的大力推動下,老公即太監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而男人自然不願意自己被空口割了小JJ,於是一出語言學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就此上演。(注3)
民國之後太監沒了!“老公”這個詞兒忽然就失去了附著的實體,變成了無本之木,而原本被北風壓倒的南風,忽然又調頭壓倒了北風,重新佔領了詞義的高地。尤其是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港澳粵語區的老公老婆之稱呼借流行文化的東風捲土重來,再一次成為強勢文化的表象。如此說來,“老公”這個詞兩千年來從“長者”到“丈夫”再到“太監”,最終在20世紀末又回到了“丈夫”的釋義上,真可謂是一種詞彙的命運,雖然離不開大家的努力,但也要考慮歷史的程序……
注1:高澄,著名軍體拳愛好者,有名言:“陛下為何謀反”。關於其事蹟小摘一段如下:
帝嘗與獵於鄴東,馳逐如飛。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後呼帝曰:“天子莫走馬,大將軍怒!”澄嘗侍帝飲,大舉觴曰:“臣澄勸陛下。”帝不悅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活!”澄怒曰:“朕,朕,狗腳朕!”澄使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明日,澄,使季舒勞帝,帝亦謝焉。賜絹,季舒未敢受,以啟澄。澄使取一段。帝束百疋以與之,曰:“亦一段爾。”帝不堪憂辱,詠謝靈運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志義動君子。”常侍、侍講荀濟知帝意,乃與華山王大器、元瑾密謀於宮中。偽為山而作地道向北城。至千秋門,門者覺地下響動,以告澄。澄勒兵入營,曰:“陛下何意反耶?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負陛下耶?”及將殺諸妃嬪。帝正色曰:“王自欲反,何關於我?我尚不惜身,何況妃嬪!”——北史·卷五
注2:高隆之,字延興,洛陽人也。為閹人徐成養子。後有參定功,神武命為弟,仍雲渤海蓨人——也就是說,他是過繼之後改姓高的
注3:語言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當一個詞在歷史演變過程中, 同時存在好和不好的兩種意義的時候, 這個詞在以後的發展演 變中, 好的意義會因躲避該詞中同時具有的不良意義的影響, 而逐漸被迫退出該詞的領域。”,與“劣幣驅逐良幣”定義可謂殊途同歸了。
先說結論吧,“老公”在某段時間內(確切來說,應該是明清兩代)確實是對太監的稱呼,但在一段(更早的)歷史時間內,“老公”確實是一個對丈夫的稱謂。
然而這個演變的歷程稍稍有點複雜,且容我一一道來。
從字面上的意思看,老就是長,公就是男性,那麼老公,字面上的意思當然就是年長的男性,也就是所謂的“長者”。三國志中有言:“艾功名以成, 當書之竹帛, 傳祚萬世, 七十老公, 反欲何求!”,顯然這裡指的是鄧艾伐蜀成功,七十歲的長者便要青史留名,百世流芳。由此也可以看出直到魏晉兩朝,老公還完全沒有跟宦官貼邊的意思,不然鄧大爺功成名就,忽然就要被割掉小JJ才能“書之竹帛”,豈不是扯淡麼?
然而到了南北朝,五胡當國,國將不國,斯文不再。老公這詞裡有老又有公——老的,公的,怎麼看就都不太像個尊稱了。於是等到著名軍體拳達人高澄(注1)之弟高洋篡位受阻時,他對自己的幹叔叔高隆之發出了靈魂拷問:“你這個徐家老公!”(注2),然後一通天馬流星拳。老公一詞,也在這一時期裡逐漸帶上了些許貶義。
帝將受禪, 大臣鹹言未 可, 隆之又在其中, 帝深銜之, 因此大怒, 罵曰: `徐家老公" , 令壯士築百餘拳, 放出。 ——北齊史·高隆之傳既然帶上了貶義, 那麼咱們文化人自然就要少用這個詞。於是到了宋代,文化人之間互相尊稱多用“X丈”,而丈人、老丈的用法也慢慢變多,老公之說,則越來越少。《能改齋漫錄》載蘇軾門客稱其為“長公”,稱其弟蘇轍為“少公”,顯然是刻意避開過這個“老公”的。
今風俗日以偷薄,士大夫之猿浮者,於尺贖之間,益出新巧,習貫自然,雖有先達駕實之賢,亦不敢自拔以速嘲罵。每詒書多至十數紙,必系銜,相與之際,悉忘其真,言語不情,誠意掃地。相呼不以字,而云某丈,僧紊官稱,無復差等,觀此其少愧乎!——容齋隨筆·卷十五“老公”沒落了,出現於唐代的“老婆”也沒好到哪裡去——這個原指老年女性的詞兒在宋代南遷過程中逐漸把老字給虛化掉了,慢慢變成了妻子的指代詞。而到了元明時期,“老婆”詞義基本被固定了下來——《金瓶梅詞話》中出現了257次“老婆”,其中245處指的都是配偶。可見此時雖然“老婆”兩字還可以指代年老女性,但詞義已經基本固定了。而與之相對的,則是老公這個詞也逐漸成為了對丈夫的指代詞。
你在京中娶了一個小 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個小老公,早晚同赴京師也”——馮夢龍 ·錯斬崔寧直到此時,“老公”跟太監依然沒什麼瓜葛——不過你別擔心,馬上他倆就要發生關係了。明代北京人尊稱太監為公公,那麼年高位重的太監,顯然就是老公公了。這個詞跟老大人、老太爺一樣,原本是個敬稱,公公倆字是個疊音,讀來讀去,就變成了老公。
本來到這問題也不大,老公公並非一般人能用的,你起碼得混到相當高的一個級別——比如說,九千歲之類的——才能當得起一聲“老公公”
一大臣於正德中上書太監劉瑾雲: `門下小廝某上恩主老公公。 " 王世貞·觚不觚錄但是語言學裡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叫做詞義弱化。所謂詞義弱化,就是指形容詞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變弱——當然,現在看來,不止形容詞,任何被濫用的詞語都會有這個問題——比如女神,以前是實實在在的神仙,現在泛濫了之後是個長相6分的妹子都可以蹭個邊。那麼老公顯然也沒逃得過這個規律,就像太監一樣,原本是高階宦官才有的稱謂,最後硬是變成了一個統稱
梅問:“汝何由識路?”差言:“我薊州人,非有導者,安得入?”問:“導者誰?”曰:“大老公龐公,小老公劉公。”——明史·卷二百四十一小名張五兒。有馬三舅、李外父令隨不知姓名一老公,說事成與汝地幾畝。比至京,入不知街道大宅子。一老公飯我雲:‘汝先衝一遭,遇人輒打死,死了我們救汝。’畀我棗木棍,導我由後宰門直至宮門上,擊門者墮地。老公多,遂被執。——明史·卷二百四十四到了這個時候,老公終於跟宦官劃上了等號。而明清時節,北京乃是天子腳下首善之地,擁有極強的文化自信跟理論自信。而“老公”指代丈夫的用法,則是在元明時期廣泛流行於吳語、粵語、湘語、贛語一帶,在北京爺們的大力推動下,老公即太監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而男人自然不願意自己被空口割了小JJ,於是一出語言學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就此上演。(注3)
民國之後太監沒了!“老公”這個詞兒忽然就失去了附著的實體,變成了無本之木,而原本被北風壓倒的南風,忽然又調頭壓倒了北風,重新佔領了詞義的高地。尤其是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港澳粵語區的老公老婆之稱呼借流行文化的東風捲土重來,再一次成為強勢文化的表象。如此說來,“老公”這個詞兩千年來從“長者”到“丈夫”再到“太監”,最終在20世紀末又回到了“丈夫”的釋義上,真可謂是一種詞彙的命運,雖然離不開大家的努力,但也要考慮歷史的程序……
注1:高澄,著名軍體拳愛好者,有名言:“陛下為何謀反”。關於其事蹟小摘一段如下:
帝嘗與獵於鄴東,馳逐如飛。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後呼帝曰:“天子莫走馬,大將軍怒!”澄嘗侍帝飲,大舉觴曰:“臣澄勸陛下。”帝不悅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活!”澄怒曰:“朕,朕,狗腳朕!”澄使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明日,澄,使季舒勞帝,帝亦謝焉。賜絹,季舒未敢受,以啟澄。澄使取一段。帝束百疋以與之,曰:“亦一段爾。”帝不堪憂辱,詠謝靈運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志義動君子。”常侍、侍講荀濟知帝意,乃與華山王大器、元瑾密謀於宮中。偽為山而作地道向北城。至千秋門,門者覺地下響動,以告澄。澄勒兵入營,曰:“陛下何意反耶?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負陛下耶?”及將殺諸妃嬪。帝正色曰:“王自欲反,何關於我?我尚不惜身,何況妃嬪!”——北史·卷五
注2:高隆之,字延興,洛陽人也。為閹人徐成養子。後有參定功,神武命為弟,仍雲渤海蓨人——也就是說,他是過繼之後改姓高的
注3:語言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當一個詞在歷史演變過程中, 同時存在好和不好的兩種意義的時候, 這個詞在以後的發展演 變中, 好的意義會因躲避該詞中同時具有的不良意義的影響, 而逐漸被迫退出該詞的領域。”,與“劣幣驅逐良幣”定義可謂殊途同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