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閒——浮生三記 唐人李涉詩云: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以此為題,頗有性本愛丘山之意,短短七日,來到一個幽雅脫俗之處,修身養性,不亦樂乎。又曾讀過幾段沈復先生的《浮生六記》,感覺優雅別緻,質樸清新。所以以浮生三記為副題分為三小節,寫下這七日感想,孩童心性,蜻蜓點水,才疏學淺,聊作閒言散語。——題記 七天短短,感受深深。與我而言,是改變了我這無聊而頹廢的漫長假期生活;是教導了我即將成人的行為舉止;是在告訴我、指明我在這生命長河中該如何堅定不移的走下去。更甚,這七天點燃了我對未來的希望。 一 夏令營,在我的腦海裡,有登山、健行、帆船、釣魚等戶外活動才可以稱作夏令營,更重要的是以娛樂著稱。於是,我收拾好行李,捯拾好自己,期待著夏令營的到來。 天氣涼爽,微風習習。我乘坐著計程車來到人民公園旁邊的慧海學校,估計這七天我們的玩耍基地就在人民公園吧,然而現實卻很殘酷。義工老師們在見到我後熱情的幫我提行李並送到寢室,當時的我只是些許有些感謝,但七天之後我才體會到義工老師們的艱辛。 首次來到教室,瞬間被《讓世界充滿愛》勵志演講的氣氛所帶動起來,“愛祖國、愛老師、愛父母、愛自己、愛他人”這五種大愛,假若人人都可落實於行動中,讓世界充滿愛亦為期不遠。老師將這種大愛放在這世間人與人的各種關係上。馬克思說過,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在老師繼續講解我們自己與世間眾人之間的關係時,我回憶起了我與父母、與老師、與他人的曾經種種:有過爭吵、有過質疑、有過嘲諷......我在筆記本上寫到:“與世間的爭吵、被質疑、被嘲諷等,這一切一切都需要經過時間的洗禮,時間如同沙漏,一分一秒,毫不停息。對我而言,它是否能讓我成長?它究竟使我成長了嗎?我不明白,也不清楚。回首往事,卻滿目荒唐。”現在的我應該能夠懂得,“苔米雖小,也會學牡丹開”,保持一顆淡然的心,不用再去追問是否成長、是否有意義,靜待花開,終會成長。人世間最為重要的應該就是“拿起與放下”,放下,不僅是對他人乃至萬事萬物的包容,更是對自己心靈的寬恕。心生怨恨,往往損人害己。昔日輝煌,虛無一場;今朝所學,方為心中方向。 第一天,糊塗過去,筆記草草,未能明白。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八字箴言,不過空想。寢室閒聊,嬉笑吵鬧,未幾鼾聲四起,不知東方之既白。 二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朗朗讀書聲響徹整個慧海學校,待在夏令營的每天清晨就這樣開始。一遍讀完,又是一遍,我早已心不在焉,等待著休息時間。而老師們像是知道我們這些偷懶人的心思,“不厭其煩”的一遍又一遍的誦讀著《弟子規》,知道我們用心去讀、去理解,才肯作罷。是啊,《弟子規》教會我們為人處世,做一個合格的人,我們又有什麼道理去偷懶呢?在朗讀聲中回憶過去,“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從未做到,更未有思考之意。猶記得,五年級時曾字字句句的背誦過《弟子規》,年少時死記硬背,未曾知其意。而今,又重讀《弟子規》,自省自責,感慨頗深。 第一次去食堂,驚奇、驚訝、驚歎。“飯食之德,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飯前,當這莊重嚴肅的聲音想起,不知不覺就被帶入到縹緲朦朧的仙境裡。在這裡吃飯的我們,奉行著“吃多少打多少”、“不剩一粒米”的規則。我想,當我們離開了這樣的外在約束,簡約與珍惜若能被當下的人們踐行那應是少之又少。在這七天裡,我們做到了,是因為規則入耳,而在七天後,我們能否做到,規則又能否入心呢? 課堂裡,嚴肅活潑,積極向上。以拯救中華傳統傳統文化為切口,教育便成為重中之重,假如時光重流,人生重來,教育從小開始,中國可能就不會像如今般問題重重。當今的人們,以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教育成果為糟粕,以西方兩百年的價值觀為珍寶,本末倒置。記得曾在高中課本里學到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激勵華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箇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傳統文化,真正的做一名弘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建設者和享用者呢? 我認為,只要我們齊心協力、牽手同行,將中華傳統美德落實到行動中,那麼中華文化走入人心,走向世界的日子就不會遙遠。 三 自始至終,唯一打動我的一個問題便是:你為了什麼而活著?有人說,我們都是為了別人而活;有人說,為了中華民族而活......在我無助和迷茫時,自殺、抑鬱、厭世、反社會變成了我青春叛逆意義上的代名詞。刪掉?歌詞裡這樣寫道:“我曾把完整的鏡子打碎,夜晚的枕頭都是眼淚,我多想讓過去重來,再給我一次機會...”而在那些過去漫長的時間裡,我究竟為了什麼,除了空談,一無是處。羅素說:”我的一生是為了這三件事: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我曾經把這三句話,作為我的座右銘。如今看來,與我而言不過是虛無。畢竟我不是功成名遂的偉人,也不是擁有悲天憫人之懷的神仙,從而庇佑一方水土一方百姓。這三句話對現在的我來說只是泛泛而談,而我卻是在為自己的苟且偷生找了一個完美的理由。兜兜轉轉,十七餘載,竟不知活著為了什麼,七天學習,其實也未曾解開我心中的謎團。我想,一切應從容不迫,“蓋凡昇天之時,先參貧道,授與仙訣,大徹大悟後,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觀元始”,韶華易逝,待我大徹大悟之時,人世間悲喜爛劇、情仇愛恨別離也就沒滋沒味了吧。 每個人都是人類生命長河中渺小的一部分,我們之於人類,如同滴水之於大海、白雲之於天空、微粒之於宇宙,渺小而又不可或缺。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歷朝歷代,興衰更替,才鑄就成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而其中的每一代人,每一個人,都是每個朝代的各個部分。離開了部分,朝代就不復存在。與此相同,沒有了朝代,部分就不能稱其為部分。於是,每個人不可得過且過、苟且偷生,需明白心中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學習《弟子規》,透過自我反省來自我管理,從而達到慎獨的境界,自覺的控制自己的慾望,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和修養,從而將傳統美德的種子撒向人間。 “黑色的不是夜晚,是漫長的孤單,看腳下一片黑暗,往頭頂星光璀璨,嘆世萬物皆可盼,唯真愛最短暫,失去的永不復返,世守恆而今倍還。”寥寥數語,對自己,也是對當下的迷茫青年們,加油吧!
偷得浮生半日閒——浮生三記 唐人李涉詩云: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以此為題,頗有性本愛丘山之意,短短七日,來到一個幽雅脫俗之處,修身養性,不亦樂乎。又曾讀過幾段沈復先生的《浮生六記》,感覺優雅別緻,質樸清新。所以以浮生三記為副題分為三小節,寫下這七日感想,孩童心性,蜻蜓點水,才疏學淺,聊作閒言散語。——題記 七天短短,感受深深。與我而言,是改變了我這無聊而頹廢的漫長假期生活;是教導了我即將成人的行為舉止;是在告訴我、指明我在這生命長河中該如何堅定不移的走下去。更甚,這七天點燃了我對未來的希望。 一 夏令營,在我的腦海裡,有登山、健行、帆船、釣魚等戶外活動才可以稱作夏令營,更重要的是以娛樂著稱。於是,我收拾好行李,捯拾好自己,期待著夏令營的到來。 天氣涼爽,微風習習。我乘坐著計程車來到人民公園旁邊的慧海學校,估計這七天我們的玩耍基地就在人民公園吧,然而現實卻很殘酷。義工老師們在見到我後熱情的幫我提行李並送到寢室,當時的我只是些許有些感謝,但七天之後我才體會到義工老師們的艱辛。 首次來到教室,瞬間被《讓世界充滿愛》勵志演講的氣氛所帶動起來,“愛祖國、愛老師、愛父母、愛自己、愛他人”這五種大愛,假若人人都可落實於行動中,讓世界充滿愛亦為期不遠。老師將這種大愛放在這世間人與人的各種關係上。馬克思說過,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在老師繼續講解我們自己與世間眾人之間的關係時,我回憶起了我與父母、與老師、與他人的曾經種種:有過爭吵、有過質疑、有過嘲諷......我在筆記本上寫到:“與世間的爭吵、被質疑、被嘲諷等,這一切一切都需要經過時間的洗禮,時間如同沙漏,一分一秒,毫不停息。對我而言,它是否能讓我成長?它究竟使我成長了嗎?我不明白,也不清楚。回首往事,卻滿目荒唐。”現在的我應該能夠懂得,“苔米雖小,也會學牡丹開”,保持一顆淡然的心,不用再去追問是否成長、是否有意義,靜待花開,終會成長。人世間最為重要的應該就是“拿起與放下”,放下,不僅是對他人乃至萬事萬物的包容,更是對自己心靈的寬恕。心生怨恨,往往損人害己。昔日輝煌,虛無一場;今朝所學,方為心中方向。 第一天,糊塗過去,筆記草草,未能明白。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八字箴言,不過空想。寢室閒聊,嬉笑吵鬧,未幾鼾聲四起,不知東方之既白。 二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朗朗讀書聲響徹整個慧海學校,待在夏令營的每天清晨就這樣開始。一遍讀完,又是一遍,我早已心不在焉,等待著休息時間。而老師們像是知道我們這些偷懶人的心思,“不厭其煩”的一遍又一遍的誦讀著《弟子規》,知道我們用心去讀、去理解,才肯作罷。是啊,《弟子規》教會我們為人處世,做一個合格的人,我們又有什麼道理去偷懶呢?在朗讀聲中回憶過去,“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從未做到,更未有思考之意。猶記得,五年級時曾字字句句的背誦過《弟子規》,年少時死記硬背,未曾知其意。而今,又重讀《弟子規》,自省自責,感慨頗深。 第一次去食堂,驚奇、驚訝、驚歎。“飯食之德,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飯前,當這莊重嚴肅的聲音想起,不知不覺就被帶入到縹緲朦朧的仙境裡。在這裡吃飯的我們,奉行著“吃多少打多少”、“不剩一粒米”的規則。我想,當我們離開了這樣的外在約束,簡約與珍惜若能被當下的人們踐行那應是少之又少。在這七天裡,我們做到了,是因為規則入耳,而在七天後,我們能否做到,規則又能否入心呢? 課堂裡,嚴肅活潑,積極向上。以拯救中華傳統傳統文化為切口,教育便成為重中之重,假如時光重流,人生重來,教育從小開始,中國可能就不會像如今般問題重重。當今的人們,以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教育成果為糟粕,以西方兩百年的價值觀為珍寶,本末倒置。記得曾在高中課本里學到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激勵華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箇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傳統文化,真正的做一名弘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建設者和享用者呢? 我認為,只要我們齊心協力、牽手同行,將中華傳統美德落實到行動中,那麼中華文化走入人心,走向世界的日子就不會遙遠。 三 自始至終,唯一打動我的一個問題便是:你為了什麼而活著?有人說,我們都是為了別人而活;有人說,為了中華民族而活......在我無助和迷茫時,自殺、抑鬱、厭世、反社會變成了我青春叛逆意義上的代名詞。刪掉?歌詞裡這樣寫道:“我曾把完整的鏡子打碎,夜晚的枕頭都是眼淚,我多想讓過去重來,再給我一次機會...”而在那些過去漫長的時間裡,我究竟為了什麼,除了空談,一無是處。羅素說:”我的一生是為了這三件事: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我曾經把這三句話,作為我的座右銘。如今看來,與我而言不過是虛無。畢竟我不是功成名遂的偉人,也不是擁有悲天憫人之懷的神仙,從而庇佑一方水土一方百姓。這三句話對現在的我來說只是泛泛而談,而我卻是在為自己的苟且偷生找了一個完美的理由。兜兜轉轉,十七餘載,竟不知活著為了什麼,七天學習,其實也未曾解開我心中的謎團。我想,一切應從容不迫,“蓋凡昇天之時,先參貧道,授與仙訣,大徹大悟後,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觀元始”,韶華易逝,待我大徹大悟之時,人世間悲喜爛劇、情仇愛恨別離也就沒滋沒味了吧。 每個人都是人類生命長河中渺小的一部分,我們之於人類,如同滴水之於大海、白雲之於天空、微粒之於宇宙,渺小而又不可或缺。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歷朝歷代,興衰更替,才鑄就成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而其中的每一代人,每一個人,都是每個朝代的各個部分。離開了部分,朝代就不復存在。與此相同,沒有了朝代,部分就不能稱其為部分。於是,每個人不可得過且過、苟且偷生,需明白心中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學習《弟子規》,透過自我反省來自我管理,從而達到慎獨的境界,自覺的控制自己的慾望,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和修養,從而將傳統美德的種子撒向人間。 “黑色的不是夜晚,是漫長的孤單,看腳下一片黑暗,往頭頂星光璀璨,嘆世萬物皆可盼,唯真愛最短暫,失去的永不復返,世守恆而今倍還。”寥寥數語,對自己,也是對當下的迷茫青年們,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