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片好笑

    暗物質的提出暗物質被認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質含量,而我們可以看到的物質不到宇宙質量的10%。1957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李政道更是認為其佔了宇宙質量的99%。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得到,但它卻能干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科學家曾對暗物質的特性提出了多種假設,但直至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證明。幾十年前,暗物質剛被提出來時僅僅是理論的產物,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暗物質已經成為了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暗物質的總質量是普通物質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佔了1/4,同時更重要的是暗物質主導了宇宙結構的形成。暗物質的本質現在還是個謎,但是如果假設它是一種相互作用亞原子粒子的話,那麼由此形成的宇宙大尺度結構與觀測相一致。不過,最近對星系以及亞星系結構的分析顯示,這一假設和觀測結果之間存在著差異,這同時為多種可能的暗物質理論提供了理論依據。透過對小尺度結構密度、分佈、演化,以及其環境的研究可以區分這些潛在的暗物質模型,為暗物質本性的研究帶來新的曙光。大約65年前,人類第一次發現了暗物質存在的證據。當時,弗里茲·扎維奇發現,大型星系團中的星系具有極高的運動速度,除非星系團的質量是根據其中恆星數量計算所得到的值的100倍以上,否則星系團根本無法束縛住這些星系。之後幾十年的觀測分析證實了這一點。儘管對暗物質的性質仍然一無所知,但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佔宇宙能量密度大約20%的暗物質已被廣為接受了。在引入宇宙膨脹理論之後,許多宇宙學家相信我們的宇宙是平直的,而且宇宙總能量密度必定是等於臨界值的。與此同時,宇宙學家們也傾向於一個簡單的宇宙,其中能量密度都以物質的形式出現,包括4%的普通物質和96%的暗物質。但事實上,觀測從來就沒有與此相符合過。雖然在總物質密度的估計上存在著比較大的誤差,但是這一誤差還沒有大到使物質的總量達到臨界值,而且這一觀測和理論模型之間的不一致也隨著時間的變化變得越來越尖銳。暗能量的作用當意識到沒有足夠的物質能來解釋宇宙的結構及其特性時,暗能量就出現了。暗能量和暗物質的唯一共同點是它們既不發光也不吸收光。從微觀上講,它們的組成是完全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像普通的物質一樣,暗物質是引力自吸引的,而且與普通物質成團並形成星系。而暗能量是引力自相斥的,並且在宇宙中幾乎均勻地分佈。所以,在統計星系的能量時會遺漏暗能量。因此,暗能量可以解釋觀測到的物質密度和由暴漲理論預言的臨界密度之間70%~80%的差異。之後,兩個獨立的天文學家小組透過對超新星的觀測發現,宇宙正在加速膨脹。由此,暗能量佔主導的宇宙模型成為了一個和諧的宇宙模型。最近,威爾金森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各向異性探測器的觀測也獨立地證實了暗能量的存在,並且使它成為了標準模型的一部分。暗能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對暗物質在宇宙中所起作用的認識。按照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一個僅含有物質的宇宙中,物質密度決定了宇宙的幾何特性,以及宇宙的過去和未來。加上暗能量的話,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首先,總能量密度決定著宇宙的幾何特性。其次,宇宙已經從物質佔主導的時期過渡到了暗能量佔主導的時期。大約在“大爆炸”之後的幾十億年中暗物質佔據了總能量密度的主導地位,但是這已成為了過去。現在我們宇宙的未來將由暗能量的特性所決定,它目前正使宇宙加速膨脹,而且除非暗能量會隨時間衰減或者改變狀態,否則這種加速膨脹態勢將持續下去。不過,我們忽略了極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正是暗物質促成了宇宙結構的形成,如果沒有暗物質就不會形成星系、恆星和行星,也就更談不上今天的人類了。宇宙儘管在極大的尺度上表現出均勻和各向同性,但是在小一些的尺度上則存在著恆星、星系、星系團、巨洞以及星系長城。而在大尺度上能夠促使物質運動的力就只有引力了。但是均勻分佈的物質不會產生引力,因此今天所有的宇宙結構必然源自於宇宙極早期物質分佈的微小漲落,而這些漲落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留下痕跡。然而普通物質不可能透過其自身的漲落形成實質上的結構而又不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痕跡,因為那時普通物質還沒有從輻射中脫耦出來。不與輻射耦合的暗物質,其微小的漲落在普通物質脫耦之前就放大了許多倍。在普通物質脫耦之後,已經成團的暗物質就開始吸引普通物質,進而形成了我們現在觀測到的結構。因此這需要一個初始的漲落,但是它的振幅非常非常的小。這裡需要的物質就是冷暗物質,由於它是無熱運動的非相對論性粒子而得名。在開始闡述這一模型的有效性之前,必須先交代一下其中最後一件重要的事情。對於先前提到的小擾動(漲落),為了預言其在不同波長上的引力效應,小擾動譜必須具有特殊的形態。為此,最初的密度漲落應該是標度無關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能量分佈分解成一系列不同波長的正弦波之和,那麼所有正弦波的振幅都應該是相同的。暴漲理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提供了很好的動力學出發機制來形成這樣一個標度無關的小擾動譜(其譜指數n=1)。WMAP的觀測結果證實了這一預言,其觀測到的結果為n=0.99±0.04。但是如果我們不瞭解暗物質的性質,就不能說我們已經瞭解了宇宙。現在已經知道了兩種暗物質——中微子和黑洞。但是它們對暗物質總量的貢獻是非常微小的,暗物質中的絕大部分現在還不清楚。這裡我們將討論暗物質可能的候選者,由其導致的結構形成,以及我們如何綜合粒子探測器和天文觀測來揭示暗物質的性質。最早提出證據並推斷暗物質存在的科學家是美國加州工學院的瑞士天文學家弗裡茨·茲威基。2006年,美國天文學家利用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對星系團1E0657-56進行觀測,無意間觀測到星系碰撞的過程,星系團碰撞威力之猛使得黑暗物質與正常物質分開,因此發現了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宇宙暗物質

  • 2 # 未來可期dian

    20世紀的科學家發現,其實,宇宙中99%以上的物質是我們看不到的暗物質,暗物質控制著這個世界.

    於是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暗物質".

    我個人認為,所謂的暗物質其實就是充斥著這個宇宙的空間,包括地球外的真空.

    真空,不是什麼都沒有,量子場遍佈其中,量子場是由一條條的波弦組成的,量子場就是這個宇宙的本質.(量子場的概念也是由本人提出),量子場的交點就是所謂的明物質的最小的微粒,而沒有相交的量子場沒有形成物質,就是空間.佔據宇宙99.99%以上的空間.

    量子場控制著這個世界,雖然沒有相交的量子場相對在力上要弱一些,但是它在宇宙中的百分比足以使它控制這個宇宙!

    而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的暗物質其實就是沒有相交的量子場,就是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去清朝從九品,有頂戴花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