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裡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磐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徹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句詩若分析的話,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還有,還加上一句,作別西天的雲彩,西天的彩霞給我們一個印象,就是為後面的描寫佈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這句話來概括,為這個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這句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裡“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盪漾”,把牽掛表現的非常形象.當然他的手法是比擬的手法(擬人、擬物),與第三句話合在一起講,“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這一句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再次,我覺得它不是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為主,第三句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係.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三個方面: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透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我們欣賞詩也是從形象入手,來逐漸接受詩人的心靈的.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這句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那麼這個夢引起我們什麼感覺呢?這使我想起了聞一多先生紀念它的長女夭折時寫的一首詩.他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裡的一個夢,像夢裡的一聲鍾”,大家知道夢境是美好的,鐘聲是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他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既然談到夢,那麼這次再來康橋,再回母校,是不是來尋夢的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這句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的兩年,悠哉悠哉.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徵的意味. 最好的詩是第三句詩.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句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句詩就需要聯絡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蕭”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蕭”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著"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為什麼一再重複“沉默”“悄悄”“輕輕”?這不是浪費語言,而恰恰是他的重點.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後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為恰當,看著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著,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能引起我們很多的遐想,又如利於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要能讓我們產生聯想的詩就是好詩,這些都告訴我們欣賞詩要調動我們知識的積累,像形、相似的詩能在頭腦中產生,用此來理解新詩.寫得好都是詩人生活經歷的提煉和昇華,換句話,我們透過生活的橋樑可以達到詩人的心靈.例如,剛離開父母的學子讀《再別康橋》是不是更有感覺?為什麼"沉默時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著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我認為“雲彩”有象徵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以上才是深入理解了這首詩.
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裡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磐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徹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句詩若分析的話,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還有,還加上一句,作別西天的雲彩,西天的彩霞給我們一個印象,就是為後面的描寫佈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這句話來概括,為這個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這句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裡“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盪漾”,把牽掛表現的非常形象.當然他的手法是比擬的手法(擬人、擬物),與第三句話合在一起講,“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這一句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再次,我覺得它不是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為主,第三句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係.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三個方面: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透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我們欣賞詩也是從形象入手,來逐漸接受詩人的心靈的.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這句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那麼這個夢引起我們什麼感覺呢?這使我想起了聞一多先生紀念它的長女夭折時寫的一首詩.他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裡的一個夢,像夢裡的一聲鍾”,大家知道夢境是美好的,鐘聲是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他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既然談到夢,那麼這次再來康橋,再回母校,是不是來尋夢的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這句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的兩年,悠哉悠哉.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徵的意味. 最好的詩是第三句詩.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句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句詩就需要聯絡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蕭”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蕭”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著"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為什麼一再重複“沉默”“悄悄”“輕輕”?這不是浪費語言,而恰恰是他的重點.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後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為恰當,看著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著,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能引起我們很多的遐想,又如利於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要能讓我們產生聯想的詩就是好詩,這些都告訴我們欣賞詩要調動我們知識的積累,像形、相似的詩能在頭腦中產生,用此來理解新詩.寫得好都是詩人生活經歷的提煉和昇華,換句話,我們透過生活的橋樑可以達到詩人的心靈.例如,剛離開父母的學子讀《再別康橋》是不是更有感覺?為什麼"沉默時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著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我認為“雲彩”有象徵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以上才是深入理解了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