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酒天涯
-
2 # 鄭四爺明舟
中庸之道是孔夫子教育學子及人類先進思想,如果政府引導,老師相教,老人一輩輩的傳承下來的好家風等含中庸的思想,會慢慢為年青一代瞭解和體會到的。根據經驗傳承幾千年,好的東西永遠是丟不掉的。
-
3 # 睛晴倩靚青情
子路問強。
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中庸之道乃君子之道,絕對不是牆頭草兩邊倒。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求同存異,
中立不倚,不需要倚靠誰。朋友之間有矛盾,我就中立,誰也不幫,我只說一句話你跟他是我跟他是我跟他,你跟他不好不代表我跟他不好。能調和就調和,不能調和就任其自然。
中國就是不需要倚靠誰,哪怕全世界都封鎖中國中國也不會改變態度,為了迎合別人改變自己,中立不是牆頭草,你們打仗是你們的事,我們中國不管。
-
4 # 梁69853253
道是用來行的。行得通行不通是看自己,相信老人言,古人警句慎言不會騙人。自己真的按其原理原則行了,看到光明瞭,大道越來越寬了,就行得通。紙上談兵,依人讒言,沒有依理,正智正見,懷疑聖人言,縮頭縮腦,前怕狼後怕虎,是行不通的。
-
5 # 三山五嶽789
在國家治理方面,城市鄉村一體化不好嗎?山東省的相對均衡發展不好嗎?像廣東省一省兩州就好嗎?中庸之道乃治國之大道也。
-
6 # 上帝創造天地萬物
釋迦摩尼是印度人,伏羲、炎、黃、孔子、是華人,死了幾千年,靈魂被上帝降在陰間,出不來,自身難保。女娃是上半身女人,下半身蛇的妖精。來者是撒但魔鬼一夥邪靈誘惑人,去跟隨它們一起靈魂下地獄火湖裡得永刑。
生死禍福,上帝所定。上帝愛你!上帝是創造天地萬物唯一的 神。信上帝得永生靈魂上天堂享永福。
-
7 # 浪得虛名681
事情總有個輕重緩急的,但是自有其原則標準,這個很顯然不是中庸所長。
制度、法律設計是在充分的社會實踐以及民情道理上建設起來的,誰若說社會主義屬於中庸之道,那這人就真特色了。
制度的執行要講中庸嗎?政策的施行要講中庸還是法律的判決需要中庸?中庸的理念很大部分是為討價還價而生的吧,打個半折就叫不偏不倚,左手黑右手白就叫黑白通吃,政策設計一定要左右互搏才能提現中庸之高明,執行政策兩邊不得罪方顯修為之真意。
三個代表那個是中庸的表述呢?
-
8 # 擺渡天堂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何謂"中庸"?一般解釋為處事"中和"、"態度中立"、"和事佬",這是被孔子稱為"小人"的必然結論,孔子所說的"小人"並不是壞人,而是思想不能突破"得失"的人,思想突破"得失"的叫君子。《中庸》是"君子"之學,非"小人"之學,是立在曾參《大學》的基礎上的,所以以我們平常人的思想境界是夠不著、用不上的。
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我們平常人是反對中庸的,道理很簡單,在弱肉強食的環境中,中庸是柔弱的表現,是被強權掠奪、壓迫的物件。
那什麼是君子呢?為什麼要君子學習中庸呢?君古代譯為最高統治者,《儀禮·喪服》篇講:“君,至尊也。”《大學》裡講君子是"治國、平天下"的人,君子是怎麼產生的?我個人空間《內聖外王是怎樣煉成的》有相關論述,篇幅太大,這裡就不說了。簡單的說,君子就是思想行為突破"得失價值系統"的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
因為他透過修身可以看透人性,透過事物結果可以知道人的行為習慣,透過行為習慣可以知道人的選擇、喜好,透過選擇、喜好可以知道人的價值觀,透過價值觀可以反推人的思想行為,就是說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幹什麼,他可以推演出來。這是君子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這也是孔子為什麼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因,首先他得有能力看到別人的弱點、缺陷,才有教的可能。
當一個人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常常會引發災難。像霸王項羽,因他而死的人以百萬計,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這是個極大的數字。又如諸葛亮、司馬懿對壘,故事的背後是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多少家破人亡的人間慘劇。而我們呢,日夜研究他們的三十六計、七十二般變化,背後的人間慘劇被所謂的"成功代價"而一筆帶過。從人類的角度來說,這是靈魂缺失、喪失人性的行為。這是孔子反對戰爭的原因,他看到的不是一將功成的輝煌,而是萬骨枯的人間地獄。
而孔子呢?他透過人性看到別人的弱點、缺陷,想辦法幫別人在行為上彌補缺陷,而不是掠奪、奴役。這是儒家"德、仁"由來的原因,是曾參"止於至善"的原因,是王陽明"致良知"的原因。
當人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以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去愛人,就是治國平天下的君子。"中庸"是君子的行為守則、做人做事的方法論。他是以《易經》為基礎,在對待事物上多方位的察微,擇其善者而後從之,下面舉個例子。
《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弱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魯國頒佈了一道法令,魯華人在其它諸侯國淪為奴隸的,若有人幫奴隸贖了身,這個費用可以在魯國國庫報銷。子貢贖了人,不去國庫報銷。孔子批評子貢:子貢你這樣做不對啊,你贖了人不去報銷,以後就不會有人去贖人了。你領了贖金,天經地義,不領贖金會導致更多的魯華人得不到救贖。子路救了溺水者,別人牽了頭牛來感謝他,子路收下了,孔子誇子路:你做得好啊,這樣以後勇於救人的人就更多啦!
照我們普通人的眼光,子貢很高尚,子路很平庸。可結果孔子批評子貢、表揚子路。為什麼?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活在"得失價值系統"下,假如哪一天其他人在國外遇到了魯國的奴隸,他就會想:子貢贖了人沒有去報銷,假如我今天贖了人不去報銷,經濟上就會受損失。去報銷的話,和子貢就形成了對比,別人就會說子貢高尚,我跟子貢比就差遠了。贖了人不報銷經濟上受損失,報銷了名譽上受損失,因為"失"乾脆不做了,這就導致奴隸得不到救贖,所以孔子批評子貢。子路救了人,收了好處,以後其他人遇難,路過的人會因為"得"而勇於救人,所以孔子表揚子路。
在"得失系統"境界下,中庸是有害的,孔子是明確反對普通人學習、運用中庸的。當一個人突破"小人",成為治國平天下的君子之後學習、運用中庸,才是有益的,《中庸》是君子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橋樑,是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的理論基礎。
從人類的發展歷史及未來命運上看,"人類大同"是最終的歸宿,而《中庸》可以說是"人類大同"的理論基石,不可或缺。
回覆列表
中庸之道,看上去是個箇中性,甚至有很多批評的,但中庸之道實際是情商管理的最高境界,說起來簡單,能做到的卻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