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小結: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2、一詞多義:
出:
(1)不復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尋:
(1)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2)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離開。
(2)屋舍(shè)儼然:名詞,房屋,客舍。
中:
(1)中無雜樹:“中間”。
(2)晉太元中:“年間”。
(3)其中往來種作:“裡面”。
志:
(1)處處志之:名詞活用為動詞,“做標誌”。
(2)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
(1)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2)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3)處處志之:語氣助詞,不譯。
(4)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
(6)具答之:代詞,代指桃花源人。
為:
(1)武陵人捕魚為(wéi)業:動詞,作為。
(2)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3)此人一一為(wéi)具言所聞:讀wéi,介詞,對、向。
遂:
(1)遂與外人間隔:“於是”。
(2)遂迷:“終於”。
(3)後遂無問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為看見。
(2)得其船:得到,引申為找到。
聞:
(1)雞犬相聞:聽見。
(2)聞有此人:聽說。
向:
(1)尋向所志:從前
3、多詞一義:
(1)緣溪行、便扶向路:沿著,順著
(3)悉如外人、鹹來問訊、皆嘆惋、並怡然自樂:都
(4)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5)便扶向路、遂與外人間隔:於是,就
4、古今異義:
窮(古義:窮盡;今義:貧窮)
從來(古義:從哪裡來;今義:向來)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不管)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成年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鮮美(古義:鮮豔美麗;今義:指食物新鮮美味)
芳(古義:花;今義:氣味芬芳)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今義:不夠)
間隔(古義:間離隔絕; 今義:空間或時間上的隔絕)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路,探訪。文中指訪求、探求的意思。今義:唾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指沒有血緣關係的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彷彿(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土地開闊;今義:樂觀,暢快多形容性格)
扶(古義:沿、順著;今義: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志向)
悉(古義:全,都;今義:熟悉)
鹹(古義:全,都;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已經;今義:關係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對…)
果(古義:實現;今義:果實,結果)
5、詞類活用:
盡(林盡水源):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異(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復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欲窮其林):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焉(不復出焉):兼詞,“於之”,即“從這裡”。
志(處處志之):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果(未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語(此中人語(yu第四聲)雲):名詞作動詞,告訴
黃髮(黃髮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黃髮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具:通“俱”,完全、詳盡
6、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是“(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於是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是“〈小口〉彷彿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裡面〉隱隱約約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丟下船,從洞口進去。)
本文省略主語有多處,如:“(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招待漁人)。”“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翻譯時一併補出。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哪裡來。)
省介詞:
3)出自本文的詞語:(今義)
世外桃源:指環境幽靜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開朗: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
與世隔絕:不與人來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1、文言小結: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2、一詞多義:
出:
(1)不復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尋:
(1)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2)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離開。
(2)屋舍(shè)儼然:名詞,房屋,客舍。
中:
(1)中無雜樹:“中間”。
(2)晉太元中:“年間”。
(3)其中往來種作:“裡面”。
志:
(1)處處志之:名詞活用為動詞,“做標誌”。
(2)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
(1)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2)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3)處處志之:語氣助詞,不譯。
(4)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
(6)具答之:代詞,代指桃花源人。
為:
(1)武陵人捕魚為(wéi)業:動詞,作為。
(2)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3)此人一一為(wéi)具言所聞:讀wéi,介詞,對、向。
遂:
(1)遂與外人間隔:“於是”。
(2)遂迷:“終於”。
(3)後遂無問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為看見。
(2)得其船:得到,引申為找到。
聞:
(1)雞犬相聞:聽見。
(2)聞有此人:聽說。
向:
(1)尋向所志:從前
3、多詞一義:
(1)緣溪行、便扶向路:沿著,順著
(3)悉如外人、鹹來問訊、皆嘆惋、並怡然自樂:都
(4)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5)便扶向路、遂與外人間隔:於是,就
4、古今異義:
窮(古義:窮盡;今義:貧窮)
從來(古義:從哪裡來;今義:向來)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不管)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成年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鮮美(古義:鮮豔美麗;今義:指食物新鮮美味)
芳(古義:花;今義:氣味芬芳)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今義:不夠)
間隔(古義:間離隔絕; 今義:空間或時間上的隔絕)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路,探訪。文中指訪求、探求的意思。今義:唾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指沒有血緣關係的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彷彿(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土地開闊;今義:樂觀,暢快多形容性格)
扶(古義:沿、順著;今義: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志向)
悉(古義:全,都;今義:熟悉)
鹹(古義:全,都;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已經;今義:關係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對…)
果(古義:實現;今義:果實,結果)
5、詞類活用:
盡(林盡水源):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異(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復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欲窮其林):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焉(不復出焉):兼詞,“於之”,即“從這裡”。
志(處處志之):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果(未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語(此中人語(yu第四聲)雲):名詞作動詞,告訴
黃髮(黃髮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黃髮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具:通“俱”,完全、詳盡
6、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是“(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於是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是“〈小口〉彷彿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裡面〉隱隱約約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丟下船,從洞口進去。)
本文省略主語有多處,如:“(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招待漁人)。”“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翻譯時一併補出。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哪裡來。)
省介詞:
3)出自本文的詞語:(今義)
世外桃源:指環境幽靜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開朗: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
與世隔絕:不與人來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