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小佳的慧慧

    應該是和而不同晏子主要從國家政治的角度,論證了“和”與“同”的本職區別。君臣之間,應該允許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意見,在彼此充分發表各自意見的基礎上達成“和”,才是國家政治的應有的狀態和理想境界。而“同”則相反,“同”否定不同,迴避矛盾,不允許不同意見、不同認識的存在及發展。 晏嬰在這裡所發的議論,是抽象的哲理。晏嬰所討論的“和”與“同”,很典型地代表了咱們華人的思維特點和方式。 和與同,表面上看起來很相似,它們的表現有一致性,但在實質上,它們完全不同。同,是絕對的一致,沒有變動。沒有多樣性,因此,它代表了單調、沉悶、死寂,它也沒有內在對活力和動力,不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東西,也不符合宇宙萬事萬物。 起源、構成、發展的規律性。 和,卻是相對的一致性,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種相互不同、相互對立的因素透過相互調節而達到的一種統一態、平衡態。因此,它既不是相互抵消、溶解,也不是簡單地排列組合, 而是融合不同因素的積極方面結成和諧統一的新整體。它保留了各個因素的特點,又不讓它們彼此抵消,因而是一個具有內在活 力、生命力、再生力的整體。 和的觀念,既是宇宙萬物起源、構成、發展的規律之一。換句話說,和的內涵,既包括了自然規律,也包括了人的理智對秩序的追求,即人為的秩序。和的觀念被付諸實踐,就形成了華人獨特的行為方式。國家興盛的理想狀態是和諧:君臣之間、官民之間、國與國之間、朝野之間,相互理解、支援、協調,利益趨於一致;文學藝術的最 高境界也是和諧:有限和無限、虛與實、似與不似、剛與柔、抑與揚等等因素共存於一個統一體中,相互補充,相互調節;人們處理事務、人№關係也崇尚“和為貴”,用自我剋制來消除矛盾、分歧,用相互切磋來發揚各自所長,透過尋找利益的一致之處,把各方的不同之處加以協調。 我們還應注意到,“和”的最終旨歸,是人的內心的心性平和,也就是說,“它的最後落腳點,還是人自身的生存狀態。因此,它是內向的,而不是外向的;是人本的,而不是物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的思維有沒有邊界?邊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