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209154827005

    醫生診斷疾病,一般需依賴3方面的臨床資料,即病史、體格檢查以及輔助檢查。由於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輔助檢查在診斷疾病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少醫生對輔助檢查有很大的依賴性,病人也相信機器檢查的結果。然而,輔助檢查所以稱為“輔助”,是因為它不能取代病史與體檢的地位。

    輔助檢查包括除病史、體檢以外的一切客觀性檢查,實驗室如血、尿、糞便的化驗,儀器檢查如X線、超聲波、電生理等,以及病理活檢。

    根據輔助檢查結果的可靠性,可將其分成3大類:一類是確診性的,主要是指病理活檢,如慢性胃炎的型別,癌症的最後確診與分型等等;二類是提示診斷,包括CT檢查、部分化驗(如肝功能測定),為診斷疾病提供重要的依據;三類是提供參與依據,絕大部分的輔助檢查均屬於這一類。

    不少病人,甚至部分醫務人員對此認識不清,導致了一些誤解。

    一般認為,檢查結果必須同病史、體檢等結合,才有意義。該病人病史顯示感冒,因病毒感染而在血中發現個別未成熟的細胞是可能的。

    其次,許多的化驗、儀器檢查均會有差錯。實驗室與儀器檢查雖然較為客觀,但實際上機器還是人來操作,仍受人的主觀因素影響。

    該案例中的病人後來連續三次未發現異常,可以推論第一次也可能是人為的差錯。即使具有確診意義的病理檢查,也可能由於醫生個人水平與責任心的高低影響到其準確性,更何況一些特異性差,敏感性低的輔助檢查。

    綜上所述,對輔助檢查應根裾其型別來確定其診斷價俱。

    對檢查結果要全面分析,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煩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雞蛋皮泡的水屬於什麼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