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安交大黎荔

    為什麼一定要以成敗論英雄?

    荊軻刺秦王雖未成功,但樊於期為國家甘願一死,至今仍為人們所敬仰。後人言"燕趙之地重節義之風,多慷慨悲歌之士",是對樊於期、荊軻不畏強暴、以身殉國壯舉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 2 # 江漢秋穎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這本來就是一首悲壯的詩歌,似乎從這一刻起就冥冥中註定刺殺難以成功,也決定了荊軻就是個悲劇英雄。

    據司馬光記載:“燕丹不勝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輕慮淺謀,挑怨速禍,使召公之廟不祀忽諸,罪孰大焉!"可見燕國太子丹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決策者,不光沒有虛懷若谷的胸懷,還出此刺殺的下策,其政治覺悟和智商是不合格的。戰國時期秦國的崛起是因為幾代秦王的勵精圖治,發憤圖強。其國力不是簡單地說殺了一個秦王嬴政就可以削弱,使秦國衰敗。當時秦國的統一已是大勢所趨,只是時間上的問題。所以這麼低階,幼稚的刺殺想法太過於兒戲。

    反觀樊於期為了報恩燕太子和自己的滅族之仇,殺身成仁,獻上自己的人頭,把身家性命交於荊軻,寄希望於他能刺殺成功,替自己報仇雪恨。也只能說是一介武夫的莽撞和無奈之舉,但我們不得不感嘆樊於期面對生死抉擇,大義凜然,從容赴死,其捨生取義是值得後人稱道的,也為荊軻刺秦這個歷史典故增添了不少悲壯的色彩。

  • 3 # 躁靜有徒

    在我看來樊於期之死是值得的,雖刺秦失敗也為他惋惜,但他自己問心無愧,肯定值得!就算能從來,他還是一樣的選擇。

    樊於期是在秦國被殺了全家,所以逃到了燕國,還被燕太子重要,這是知遇之恩。燕國本身就是一個小國,敢收留一個虎狼之國的通緝犯也需要一定的勇氣。當時的秦國劍指天下,看誰不爽就攻打誰,大多數國家都很怕秦國,敢怒不敢言。

    在自己走投無路時,有人坑收留你,這可以說的上是救命之恩。對樊於期而言,在自己的恩人有困難時,自己能幫,為什麼不幫呢?不管結果如何,都是值得!

    對後人來說這也是一個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典例了,樊於期也是我們學習的典範。這不正是印證“以史為鑑”嗎?不管別人怎麼想,只要自己問心無愧,自己覺得值!那一切都是值得的,哪怕是自己性命。

  • 4 # 貝貝127554956

    從現代人尊重生命的角度,覺得不值得;但那時法治不健全、攀於期被滅族了,留下一個人不為族人報仇,苟且偷安,會被人看不起。

  • 5 # 寒楓140186093

    這種事情應該涉及到一個死士文化吧,從一開始就是必死的事情,所有涉及的人都必須死。第一個是田光老兒,太子丹告知田光時起,老油條就知道自己必死無疑,老奸巨猾的田光沒有回去跟家裡告別,而是直接找到荊軻住處,因為他知道回去就是死全家。

    當他把推薦情況告知荊軻的時候,立刻自刎,從而將保密義務外包給了荊軻,保住了全家性命。

    荊軻從知道被推薦這一刻起,也就知道自己是在劫難逃,他在燕王府好吃好喝的,還提出砍掉美女雙手等變態請求,個人感覺就是對死亡的不甘和宣洩。

    所以,當荊軻找到樊無期並把刺秦行動計劃全盤告知時,聰明的樊無期啥都明白了,所以都沒跟家裡人告別就直接自刎,因為他明白告別的話除了多幾具屍體毫無用處。

    至於樊無期死前拜別荊軻,應該看作是請求其關照家人的一種託付吧。

    總之,先秦時期的文化特色鮮明,包括魚藏劍,聶政刺韓磊,要離刺慶忌,他們的價值觀如此鮮明,為建功立業甘願捨棄一切的豪情氣概,我只在毛主席的戰士身上見得到,今天讀起來都是蕩氣迴腸,但是早已離我們遠去,只能欣賞,無法模仿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手時最委婉客氣的話語有哪些?求助簡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