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897944542892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既肯定了人民治黃70多年來的巨大成就,也指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面對習近平總書記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面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為繼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之後又一重大國家戰略的時代機遇,全國特別是沿黃九省(區)已積極行動起來,主動匹配有關政策、資金、制度、人才等資源要素,緊抓時代紅利,謀求跨越式發展。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是水利部在黃河流域和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內陸河區域內(以下簡稱流域內)的派出機構,代表水利部行使所在流域內的水行政主管職責。可以看出,作為黃河流域治理的專業機構,具體來說,必須認真領會踐行“四個確保”“一個傳承”內容要求,明晰二者之間相互依存、互為表裡的密切關係,在做好“四個確保”的同時,紮實推進“一個傳承”的吸收轉化工作。

    什麼是“黃河學”?

    對我們而言,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在做好“一個傳承”的基礎上,就要發揮比較性優勢,利用已有豐富資源,重點做好治黃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工作。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開展此項工作呢?我想,不妨從“黃河學”的角度來探尋。自1980年以來,先後有人提出專門研究黃河的“黃河學”。2009年11月21日,在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黃河學”高層論壇,標誌著“黃河學”跨入新的發展階段。學術界一般認為,“黃河學”是“以黃河及其流域為研究物件……是一門建立在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科學及技術科學之上的綜合學科”。

    很顯然,“黃河學”的研究範疇與黃委的主要職能是高度關聯的,涵蓋範圍涉及黃河流域治理歷史、地理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一部治黃史,半部黃河史。黃河文化構成的中華文化的核心,治黃文化塑造了黃河文化的形態,治黃精神凝聚成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開放包容、奮發向上的民族性格。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治黃文化建設,從專業學科的角度進行梳理、發展與保護性開發,把治黃文化建設上升為黃委的一項戰略性工程,並藉此讓社會乃至世界更加了解、支援、參與治黃事業,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需要從哪些方面著手?

    具體來說,筆者認為應該重點推進以下幾項工作:

    (一)強化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指出:“要把握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原則,編好規劃、加強落實;並強調,要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開展黃河文化宣傳,大力弘揚黃河文化。”

    當前,水利部已成立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研究解決有關重大問題,協調落實有關重點工作。黃河經濟協作區省區負責人第三十次聯席會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家解讀與研討會、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研討會已順利舉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利專項規劃》編制高起點高效能推進,治黃文化保護欣欣向榮。

    下一步,我們應積極推動黃河文化(包括治黃文化)建設的制度、機構頂層設計,一是將其納入有關國家、流域性法規當中,認真編制以治黃文化為核心的黃河文化發展規劃,明確各階段目標任務,從制度層面加以固定,防止“一陣熱”現象;二是建立統一性的黃委黃河文化建設管理機構(比如:黃河文化國際聯合研究院),整合系統內現有分散的有關研究機構,明確各自職責,同時,積極與黃河流域及以外的有關高校、機構、團體開展交流合作,以“開放包容、兼收幷蓄”的學術思想,構建學術性研究聯盟,組建專家庫與學術委員會,制訂“黃河學”人才培養計劃,營造“百家爭鳴、為我所用”的良好氛圍。

    (二)注重貫徹落實的科學性、可操作性。以治黃文化為核心的黃河文化建設,不僅僅“陽春白雪”,更應帶有“泥土的芬芳”。對此,我們應該針對治黃實際,突破現有體制機制,按照“產、學、研”分工合作的思路,完善配套政策細則,明確單位部門、具體職責績效考核,完善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獎勵激勵等內容,分階段開展實施,多種措施激發廣大治黃職工的參與積極性、實效性,真正讓黃河文化建設與治黃主業工作同步開展、相融互促。

    第一是明確“產、學、研”分工合作構架。比如,以治黃一線單位部門(河務局、水文局、資訊中心等)作為治黃文化保護、傳承、弘揚主體陣地;具有研究性功能的單位機構(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新聞宣傳出版中心、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黃河河務局幹部學校、黃河致遠文化公司等)負責治黃文化研究,將其提煉整合“深加工”;新聞宣傳出版中心(包括有關黃委媒體)整合宣傳資源,與社會主流媒體深度合作,河南黃河河務局幹部學校積極開發黃河特色課程,搭建黃河網路教育平臺,黃河致遠文化公司可與河務局、水文局、經管局、供水局等單位部門聯合,整合沿黃風景區、控導工程、水文站等治黃文化資源,探索黃河文旅專案發展模式,立足黃河,面向社會,發出“黃河”好聲音。

    第二是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黃河IP”。眾所周知,近年來,“故宮IP”浪潮席捲國內外,由其自主、聯合或者授權推出的文創產品(服飾、彩妝、文玩等)、新媒體平臺(微故宮)、影視劇(《我在故宮修文物》)、書籍(《點染紫禁城》)、活動(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擁有眾多粉絲。因此,我們也應以治黃文化底蘊為支撐,以黃河博物館、黃委國科局、黃委資訊中心等為基礎,聯合清華大學、河南大學等高校以及阿里巴巴、騰訊等有關公司,大膽嘗試打造別具特色的“黃河IP”,更好地向社會推介治黃文化及人民治黃成就。

    第三是注重人才資源支撐。一切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建議成立黃河文化國際聯合研究院,聯合國內外眾多高校機構,吸納專業人才。然而,其優點在於短時間內聚合大量高尖人才為我所用,缺點在於專業團隊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打鐵必須自身硬,因此,我們必須從系統內部、廣大治黃職工當中擇優選拔有關專業人才,給予適當職稱晉升、學歷深造、學術交流等方面的政策支援,讓廣大治黃職工的智慧競相迸發,打造具有競爭力的“黃河學”研究團隊,讓我們的黃河文化建設實現良性發展迴圈。

    臨黃河而知中國,鑑往事而知來者。新時代,新徵程,廣大治黃幹部職工要繼續發揚新時代水利精神與黃河精神,以“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偉大號召為指引,積極投身於治黃主業與治黃文化的建設當中去,讓黃河文化進一步激勵我們埋頭苦幹,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夏日絕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