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與生活交朋友
-
2 # 老龍故事會
魏武據中原,劉備割巴蜀,孫權盡有江東之地,三國鼎立。蜀國並且有臥龍鳳雛這兩位厲害人物,按道理不應該最先覆滅,但卻是第一個被滅國的,這到底是因為什麼?
也許有人會說蜀國覆滅是因為劉嬋的荒淫無道、軟弱無能,信任宦官黃皓。這也是一方面原因,但不得不說諸葛亮生前已經為蜀國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蜀國的覆滅與諸葛亮北伐有一定的關係,舉益州之力對抗強大的中原,難免要大大耗損蜀國的國力。雖然打亂了魏國的部署,但是國力衰弱,怎麼對付強大的敵國。
蜀國的覆滅還與諸葛亮做事風格有關。諸葛亮將軍政大事全數攔在自己肩膀上,不給手下人機會發展,這也促使自己積勞成疾,最終病逝五丈原。自己是病逝了,可還有誰來接諸葛亮的班,造成群龍無首的境界。
-
3 # 呱呱和胖胖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相信所有人都對蜀國的印象最為深刻,對其中的人物更是耳熟能詳!
張飛喝退百萬兵,關羽怒水淹七軍。
趙雲孤膽救少主,黃忠彎弓跨馬刀。
魏延坐陣守漢中,馬超捲土踏涼州。
劉封剛猛難制御,姜維志存復漢興。
就連“得一人者可得天下”的臥龍鳳雛,劉備也全都擁有!
這…這劉備分明就是抽卡全都是ssr的歐皇啊!!
而得到這麼多人才的蜀國,為何到最後被人打成了蔬果呢???撥開歷史的迷霧,不難發現,為何蜀國如此得到《三國演義》的青睞,那是因為他們代表的是漢室!
而《三國演義》的成書時間,是元末明初,羅貫中以蜀國作為書中主角的含義不言而喻!
但真正的三國呢?
首先來看看三國最重要的一點,武將方面:
蜀國有五虎上將,魏國則有五子良將!
張遼震江東,樂進戰先登。
張郃破公孫,徐晃敗韓猛。
于禁…領命,願為曹家世代赴湯蹈火!
除此之外還有夏侯惇、夏侯恩、典韋、李典、許褚等等一群猛人!
吳國則有十二虎臣!
程普衝陣救主,黃蓋蹈刃屠城。
韓當從討三郡,蔣欽平定五縣。
周泰謙虛忠勇,陳武所向無前。
董襲從策攻皖,甘寧百騎擊營。
淩統無雙國士,徐盛穩坐
-
4 # 悠悠閒談
臥龍鳳雛、五虎上將都是劉備初期創業時的重要夥伴,正因為有他們才能使得劉皇叔三分天下,劉禪時期他們的時代都已經過去了。從地理位置上說,魏國掌握著黃河流域,吳國掌握著長江中下游流域,蜀國只有天府之國的盆地適合發展。中國歷史幾千年,分分合合,大多都是自北向南統一天下的,從南到北統一的也就只有朱元璋了。高曉松提過地理決定論,這種學說當然不是什麼正統理論,但是確實也有一些依據,地理結合著歷史發展至少讀上去也很有意思。
-
5 # 流煙指
哈哈,你這是分不開歷史和小說。
歷史上臥龍鳳雛是個屁啊,沒那麼厲害。
那麼杜撰出來的小說,總體框架如果違反了歷史,會是什麼結果?
你說一個杜撰的東西為什麼和預期不一樣,那得看作者心情。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這本來就是小說的慣用手法。
總之,歷史小說不能違背歷史大體走向。
也就是結局註定後,他最好的創作辦法就是捧高了來個意料之外的結局。
只不過很多沒有寫出結果。
楊家將是不是很厲害,為啥宋朝還是隻能抵抗不能剿滅鄰邦?歷史不允許嘛。
情理之中的解釋,總得先除了心腹大患嘛。
戰略上來說,攘外必先安內。
曹操先搞掉的是政權周圍的威脅,馬超不就是代表嘛。
周邊安全了,才能和主要的敵人開戰,東吳地利,不好打,只好打西蜀了。
邏輯也沒啥錯誤。
小說中蜀國失敗的原因,和諸葛亮有關。
諸葛亮六出祁山,各種失敗,雖然維護著諸葛亮的人設,但已經在埋線他的失誤了。
不聽魏延之計,錯用馬謖……
這個靈魂人物失誤,就是全域性失敗的先兆。
-
6 # 沿海散貨運輸
這事要怪就怪老劉人事安排不夠妥當,一把好牌打得稀爛。
首先徵西蜀,鳳雛龐統的死是不可控的,以犧牲龐統的代價換取蜀地也是值得的。自老劉得了蜀地,穩固了後方之後,又從曹老闆手裡狼嘴掏肉,奪取了漢中,稱漢中王,自此,老劉坐擁兩川和荊州,就有點飄了。
關羽的性格諸葛亮和老劉不是不清楚,北拒曹老闆,二爺沒話說,讓他東聯孫權,這是政治任務,二爺性情豪爽,可以稱“關二俠”,怎奈不懂政治,交給一個不懂政治的人去完成一項艱鉅的政治任務,不知道老劉和諸葛孔明是怎麼想的?他二人不知道二爺的政治考試都是零分的嗎?在這種情況下,居然還下令讓二爺北伐襄樊,當時荊州的全部人馬也不足5萬,就算是抽調3萬參與北伐,留2萬人守荊州要地,有點捉襟見肘吧?更要命的老劉和諸葛亮他倆也不派個得力的副手幫忙防守荊州,當時漢中戰場早已平靜了,一大幫能征慣戰的將領都在家歇著,隨便派一兩個到荊州幫一下二爺駐防荊州,也不會有失荊州二爺殞命的事。
誠然此時的老劉沉浸在勝利的喜悅當中,就連諸葛亮也很享受這種感覺,緊接著二爺的捷報頻傳,圍襄陽,捉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老劉一點危機感都沒有,夢想著江山一統,中興漢室就在眼前了。老劉沒有危機感也就算了,因為他飄了,這個時候的諸葛亮不知道心裡在想什麼?按諸葛亮的智商,絕對不會想不到一場危機就在眼前,他是瞭解二爺的,他之所以沒有提醒老劉派兵援助二爺,無非是一些心理因素在作梗。諸葛亮在荊州和二爺做搭檔那麼久,二爺生來瞧不起酸儒,對孔明常有怠慢,誰讓二爺是劉老闆的把兄弟呢,老劉把他這人倆兄弟看得比自己還重,孔明心裡十分清楚,根本就得罪不起,既然得罪不起就得遷就,遷就心裡就很不爽了。現在的孔明心說關老二,你不是狂嗎?我就不提派兵援助的事,看你還能狂多久?孔明倒不是想讓二爺死,他只是想讓二爺吃些苦頭,長長記性。可事情突變,一夜之間,荊州被東吳反水偷襲,關羽敗亡,太突然了,諸葛亮也沒料到事情會來得那麼快,原來只是預料到敗,沒想到現在地沒了,人也沒了,這事鬧大了。諸葛亮此時的腸子都悔青了,悔不該因為對二爺的個人有怨而連累了整個大漢復興事業,這事也沒辦法和老劉明說啊,沒辦法,憋著吧!這步棋走砸了,整盤棋就是死局了。唉,我有什麼辦法呢?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能贖我的過錯吧,孔明想。之後的故事就是大家都清楚的夷陵復仇戰敗,六出祁山北伐無功,西蜀破滅。自關羽失荊州敗亡以後,神仙也救不活老劉了。
-
7 # 快樂自在星球
三國演義裡寫蜀國是正面的,魏國是反面的。吳國是中間派。就好象現在革命戰爭題材裡的我軍和敵軍。吳國就是友軍。
蜀國先滅亡,與劉備不聽諸葛亮的話,為關羽張飛報仇,動用主力,後來傷了元氣有關。
蜀國是正面演義。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後,劉備又得諸葛亮幫助,隆中對三分天下,運籌帷幄。此後所有的事情,劉備基本上聽孔明的。整個事業發展也都按隆中對的預測分析謀劃在進行。
但有一件事,劉備沒有聽孔明的。就是關羽張飛死後,劉備因為兄弟情深,集中全部力量攻打吳國,一意孤行,為兄弟報仇血恨。結局是慘敗。最後白帝城託孤。沒辦法呀,他不聽孔明的呀。如果他頭腦冷靜一點,繼續和吳國搞好關係,聯吳抗魏,也許魏國早滅了,光復漢室的大業夢早已實現。
白常城託孤後,蜀國元氣大傷,武力自然要好多年恢復,加上劉備生的個兒子又不上進,這時蜀國也缺乏五虎上將這樣的能人,什麼事都靠孔明哪成呢?與此同時,魏國也在迅速發展,能人狠人很多,敵我力量對比發生很大變化。蜀國豈有不先滅亡的道理?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名揚天下,成在一個義字。蜀國傷筋動骨,白帝託孤,失策也怪劉備講兄弟情義。不是說講義氣不對,而是要把握好大勢,分清輕重緩急,不能盲目。
-
8 # 熊貓飽飽
龐統過早去世,否則,劉備可能仍會成就一番事業。實際上,諸葛亮根本沒有那麼神奇。他經常在與東吳的幾次戰爭中被擊敗。六次前往岐山的旅行極大地消耗了蜀國的原始積累,這導致了饑荒的持續,人們感到不滿,所以內外都出現了問題。實際上,他也是蜀國失敗的主要原因。五虎:關羽:能力遠遠低於名望,尤其是軍事戰略和戰鬥情況。可以說,張飛在早期征戰中實際上發揮了非常強大的作用,但是他對自己的生活習慣和作風沒有很好的把握,與下屬的關係也不太好。基本上屬於才華橫溢的馬超:返回蜀國後,他並沒有被再利用,而且基本上處於蜀漢領導小組的邊緣。標準的政治拒絕物件使這個強大的人終於沮喪了。趙雲:戰鬥力非凡,但軍事天賦。基本上,他只能在正確的領導下做事。而且根據歷史記錄,他不是很擅長領導士兵。可以說他是一個普通人。黃忠:與公孫贊同齡的退伍軍人。如果在我的指揮下有這樣的人,他將不知道戰爭何時開始。如果他心臟病發作怎麼辦?
後期後繼無人,劉禪昏庸無能,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諸多的原因最終導致蜀國最先滅亡。
214年蜀國版圖,鼎盛時期。
臥龍 鳳雛
五虎上將
-
9 # 水淺不抗風
西蜀不得地利,人力財力不足與長期消耗戰,而首先滅亡,罪魁禍首就是關羽,既失荊州戰略要地,又兵敗身死,劉不聽謀士衷告,出兵伐吳,火燒連營,犯戰略戰術雙錯,先亡國是其必然
-
10 # 使用者靜土居士4342
這個問題已經問了好多遍,已經回答過了,該滅亡的時候,神仙也救不了他們,蜀國的氣數到了佞臣當道,劉禪孺弱,又加上連年的征戰,值百姓於水火,民補聊生。國家空虛只能滅亡
-
11 # 7號小仙女的書櫥
哇塞!這就搞笑了!臥龍鳳雛加五虎上將,一共才七個人。就這七個人才,怎麼了能和別人抗衡?人家曹魏和東吳,人才甩它n條街。
就算打三國殺,蜀國也多廢物
-
12 # 吉祥如意
民間傳說,蜀國的興衰與兩個人直接有關,這兩個人就是丞相諸葛亮和後主劉禪。
先說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聘請為軍師,慕其名也。諸葛亮沒有辜負劉備一片誠心,出山後小拭牛刀,巧施計謀就借得荊州,讓蜀漢政權也暫有一片立足之地。這軍師也算名副其實。
孔明的出山協助劉備南征北戰,經過幾十年的艱苦打拼浴血奮戰,使劉備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終於在地處西南的成都建立了蜀漢政權。應該說孔明先生功不可沒,可圈可點。
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開疆拓土還有鞏固和治理後方新生的蜀漢政權,把一個國家的命運全部寄希望於一個人身上,未免顯得勢單力薄,不夠全面,也不符合創大業的基本原則,勢必也會影響到其他人的積極性的發揮。
儘管諸葛亮智慧超群,能掐會算,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對劉備可謂忠心耿耿,鞠躬盡瘁。多年征戰的同時也為蜀國政權網路了不少英才,幫助劉備度過一次又一次難關。很可惜的是大將無能,累死三軍,身為蜀漢皇帝的劉備缺乏雄才大略,個人剛愎自用趁諸葛亮暫時脫離前方之時,帶著幾十萬人馬順江而下攻打東吳。夷陵之戰,大傷蜀國元氣,劉備羞愧難當病倒在白帝城。他貴為天子,身邊難道說一個可代替諸葛亮的人也沒有。將蜀漢江山的全部希望寄託在孔明先生一個身上,是諸葛亮聰明絕頂了,壓制住其他人難以嶄露頭角,還是蜀中卻是沒有可用之才?
普通人還知道,一個好漢三個幫,也就是說人們辦事情靠個人單打獨鬥終難成氣侯。必須要有一個合作的團隊,才能使事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反觀蜀漢政權,諸葛亮事畢親躬,街亭失守他不在場,夷陵之戰他坐鎮成都。而蜀漢政權所取得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勝仗無一不是他指揮得當,可謂是五丈原孔明逝世,也就開啟了蜀國滅亡的步伐。
劉禪這個官二代,治理江山乏善可陳,人才使用比他爹還差幾許,而疑神疑鬼的本事還是有的。雖然劉備為兒子鋪下了錦繡前程,只可惜紈絝子弟終難成大事。難怪民間百姓常說打江山相對容易,而守江山難上加難。蜀國滅亡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原創於:2021/06/02)
-
13 # 歷史的上下五千年
曹操大將張遼在影視劇中的形象
第一,臥龍鳳雛和五虎上將是歷史演義捧出來的,尤其是羅貫中“尊劉抑曹”,過度誇大的這幾位人物。而相比之下,曹魏和孫吳的文武臣將並不輸於蜀漢。尤其是曹魏陣營裡面,佔據北方江山,世家和寒門人才都被其所用。
成都平原地形圖
第二,從地理角度來看,蜀國據有益州漢中一帶,成都平原雖有“天府之國”之稱。但是憑藉其一地,還是難以供養全國的統一戰爭消耗。而且,無論是秦國憑藉四川之力橫掃六國,還是漢高祖出漢中而建立王朝,他們都有外出的通道。反觀蜀國,北面被魏國死死卡住,東面又失去荊州,連個出口都沒有,如何一統江山?總之,在地理上,益州和漢中屬於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想出去太難了。
三國時期局勢圖
第三、最為關鍵的是,國力不濟。魏國從曹操時代開始經營,佔據當時最富有的中原和關中地區,擁有最多的人口。所以魏國擁有絕對佔優的勢力。反觀蜀國,富饒地區僅成都平原一帶,人口也遠遠比不上魏國。甚至相比之下,連吳國都要比蜀國要強。孫權對江南的開發,以及向南擴充套件,為吳國爭取了大量生存空間。
影視劇中諸葛亮形象
第四,蜀華人心不齊。蜀國的創業者劉備起點太低,只是佔了一個“皇親”的名義,手下勢力中自己獨立招攬的又不多,反而接受的別人勢力佔據了創業集團的大部分。如荊州集團、益州集團。這些集團很難達成一致,畢竟各自利益不一致。對於劉備的原有班底來說,統一天下是目標;對於荊州集團,對於統一的渴求不大,更多的是謀求集團自身實力發展;而對於益州集團來說,北伐消耗的是益州的財力物力,他們根本就無所謂統一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姜維,都很難成功。
最後回答這個問題,還必須說魏國和吳國。魏國的滅亡,算是權力的內部交替,因為司馬氏篡朝後,對整個朝堂的佈局並沒有進行大的調整,基本上全面繼承了曹氏的政治遺產。而吳國則更多憑藉地利,事實上三國內部都很亂,孫權之後的君主也很折騰。但是因為有著長江天塹,加上蜀國一直在找魏國的麻煩,魏國內部還有權力鬥爭。所以對吳國來說,魏國沒工夫滅它,蜀國沒能力滅它。
-
14 # 夷山人
這是小說對蜀國的美化和誇大,抑曹揚劉貶孫是三國演義的作者觀點,臥龍鳳雛、五虎上將的歷史作用也是虛構神話和藝術加工的成份較多……。歷史事實是三國分漢,天下歸晉。至於蜀國為何先滅,與地理、人氣和機遇有關。
回覆列表
蜀漢的臥龍、鳳雛及五虎大將都是第一代創業者,蜀漢滅亡的時候,他們都已經死了幾十年了。蜀漢最先滅亡,無非兩個原因。
第一,第一代創業者沒有完成統一大業,沒有提前解決後代的危機。這並不是要將蜀漢滅亡的責任推給他們,只是說一個客觀條件。富二代肯定比窮二代的日子好過吧。
很多人都知道蜀漢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五虎上將,再多一點還有謀主法正,漢中太守魏延。
一方面是因為《三國演義》或者民間傳說對他們的宣揚,讓人記住了。
另一方面還是因為蜀漢除了這幾個人,也找不出幾個牛人了,反而更好記。
無論是曹魏還是東吳,很多名字記不住,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才能,而是因為人才太多了,只可能記住其中最厲害的幾個。
不考慮蜀漢的國力,在人才這方面,蜀漢跟曹魏、東吳完全沒得比。
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東吳有十二虎臣。
武將中蜀漢五虎上將除外,就剩下魏延了,曹魏除了五子良將,還有曹氏、夏侯氏子弟,許褚、典韋、龐德,文聘、李典、李通也不是吃乾飯的。東吳除了十二虎臣,還有太史慈、朱然、朱桓及孫家子弟。
文臣更是沒法比了,蜀漢上得了檯面的也就諸葛亮、龐統、法正,算上被吹捧起來的劉巴,也就四個。曹魏除了熟悉的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相信熟悉三國的都能吐出一串名字來,吐不出來也知道個司馬懿吧!
東吳有張昭、張紘、諸葛瑾、闞澤幾個熟悉的,還有一大堆如顧雍等文臣,即使不知道這些人的,東吳四大都督總知道吧。
蜀漢的第一代創業者與曹魏、東吳比都沒有任何優勢可言,除了人才數量上比不上,年齡上、壽命上更沒有任何優勢。
文臣裡龐統、法正、劉巴都早早地死了,剩下諸葛亮累得跟狗一樣,撐了十多年也累死了。
五虎將中,除了馬超年輕一點,黃忠、關羽、張飛、趙雲各個都是一把年紀了。關羽、張飛即使不出意外被殺,還能打幾年?
馬超,名望太盛,劉備給他名譽上的高官厚祿,也不敢重用。馬超自己心裡也明白,行事非常謹慎。馬超四十七歲就死了,不排除是抑鬱死的。
年輕也是非常大的本錢,蜀漢年輕的只有諸葛亮和魏延。其他人不是短命,就是太老。拿什麼去和曹魏、東吳去鬥?
蜀漢的臥龍、鳳雛,五虎上將,雖然名號叫得很響,但是相比曹魏、東吳的人才,實在是沒有什麼優勢,能建立蜀漢,已經不錯了。要留給子孫一個統一的江山,實在是沒什麼機會。
第二,蜀漢的接班人太平庸。
劉備的接班人劉禪,是諸葛亮培養的失敗品,劉禪就是個混日子的人,但亂世是容不下混日子的人的。諸葛亮的兒子出生得晚,還沒來得及培養,諸葛亮便死了。諸葛瞻繼承了父親的名聲,卻沒繼承父親的才能。
三國中接班最糟糕的其實不是蜀漢,而是曹魏。曹丕、曹叡雖然很優秀,成功接班,但都是短命鬼。曹叡之後,曹操這支曹家基本上就沒戲了,之後就由曹爽和司馬懿表演了,司馬懿取得最後的勝利。
司馬家雖然專權,但畢竟魏國根基深厚,不是說想取代就能取代的,軍功威望一定得有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殺了皇帝,但他也不敢承認殺皇帝,更不敢直接取代皇帝。司馬昭因為弒君,以前積累的功勳威望功虧一簣。司馬昭需要再搞點軍功,重新樹立威望。
曹魏的方針一向是先滅吳,但是打了那麼多年,也搞不定東吳。想滅蜀吧,但蜀國山高路遠,易守難攻,遠征不易。正常來講,司馬昭無論是要滅東吳,還是滅蜀,都是很為難的。
但是偏偏這時候,蜀國內部出了問題,讓司馬昭看到了機會。蜀漢劉禪昏庸無能,寵信黃皓,姜維躲在沓中屯田避禍。司馬昭果斷派出兵伐蜀。
蜀國姜維雖然遏制住了鍾會大軍的進攻,但無暇分身去守衛成都。諸葛瞻帶著一群官二代去抵抗鄧艾,雖然其中黃崇非常有想法,但沒有話語權,諸葛瞻聽不進他的話,結果全都戰死。剩下成都的一群人,大部分是投降派,劉禪也就投降了。
如果劉禪、諸葛瞻有父輩那樣的能力,蜀漢也不是說滅就能滅的,畢竟山高路遠的客觀條件擺在那,魏軍長時間滅不了蜀,就只能乖乖退兵。魏國這次出兵如果沒有滅掉蜀國,估計短期內都不敢再出兵伐蜀了。那最先滅亡的可能是魏國,然後晉滅吳,最後晉滅蜀。
但是蜀漢的接班人實在是太平庸,諸葛瞻自己能力不行,還聽不進意見。劉禪倒是善於聽取意見,不過他先是聽黃皓的,無視姜維的警醒,對魏軍來犯沒有準備,後來又聽從投降派的意見,主動獻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