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雨高飛0817

    算。好就好在突厥不算一個標準國家,只是部落聯盟,所以可以洗一洗。突厥大汗之下還有很多小汗,李唐本來就是漢化後的草原民族,所以可以認為李唐是突厥下面的一個部落。而且草原民族的習慣是誰的部落最強大,部落聯盟就以誰的部落名命名。所以唐強大以後,西域漠北的部落只要承認李唐皇帝是天可汗,都被劃入大唐版圖內了。當然唐朝設立都護府,是中原王朝宣示主權的做法,和草原民族的習慣還要有區別。

    如果像契丹和後晉那樣,就是真的附屬國了。

  • 2 # 心去心來

    頭一次聽到如此混賬的問題,如果我沒說錯的話,你是自稱突厥後代的那一個吧,隋唐宋元明清,都是正統中原王朝,從未附屬任何國家,唐更是繼承隋朝的正統,談何附庸?

    如此問法,試問,你意圖何在?

  • 3 # 一北一公里

    ‍♂️不算,容我慢慢道來……

    提問者問的很巧妙,每個字都似反覆推敲過一樣。已知提出問題者心中既有定論,就看回答者如何作答。

    那麼在開卷明牌的情況下,如何將一副爛牌打好,又或如何將一副好牌打爛,就看各位回答者的本事了

    注意:這裡大家必須要先達成一個共識,才能繼續敘事。那就是如何看待歷史,大家不要輕易用我們現代人的後視點、現代人的道德評價觀點去輕率評判古人的成敗得失、道德聲譽,也不要輕易用歷史上的前視點,用當時人、當時道德評價觀點去輕率評判歷史上古人的成敗得失、道德聲譽,而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觀點一:唐高祖李淵起兵時向突厥稱臣。

    不要驚訝!不用懷疑!因為這是確定無疑的歷史史實。之所以你不知道,那是因為唐高祖稱臣突厥一事,按大部分史學家的觀念(尤其唐朝史官),實在有損臉面,固常有忌諱或語焉不詳,你沒看到的或者不讓你看到的,不等於沒有發生過。

    司馬光《資治通鑑·隋紀八》記載:(裴)寂等乃請尊天子(隋煬帝)為太上皇,立代王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縣;改易旗幟,雜用絳白,以示突厥。(李)淵曰:‘此可謂掩耳盜鐘,然逼於時事,不得不爾。’乃許之,遣使以此議告突厥。

    我們知道古代行軍打仗,旗幟非常重要,這裡的絳為隋軍旗幟顏色,白為突厥旗幟顏色,可見李淵父子起兵之時是兩旗混用。

    孤證不立,另據唐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記載:康鞘利(突厥重臣)將至,軍司以兵起甲子之日,又符讖尚白,請建武王所執白旗,以示突厥。帝曰:“誅紂之旗,牧野臨時所仗,永人西郊,無容預執,宜兼以絳,雜半續之。”

    這就是可見“”史書”中所謂的借兵於突厥,然改旗易幟,可見一斑,其為李淵稱臣一節隱諱不書,但儘管隱諱、篡改、曲筆,然百密終有一疏。

    《舊唐書·李靖傳》載:“太宗初聞靖破頡利(突厥可汗),大悅,謂侍臣曰: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高祖)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款塞,恥其雪乎。”

    此處稱臣二字確鑿無疑。

    《舊唐書·高祖本紀》載:“高祖起義太原,遣大將軍府司馬劉文靜聘於始畢,引以為援。……及高祖即位,前後賞賜(實則納貢),不可勝紀。始畢(突厥可汗)自恃其功,益驕踞;每遣使者至長安,頗多橫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優容之。”

    天朝上國納貢曲筆賞賜……

    《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了李淵寫給突厥可汗的書信中,說了這麼一句話:“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在李淵眼裡,突厥出兵的報酬,就是“征伐所得,子女玉帛”,這相當於是所有“敵軍”城市裡的人財物豬牛馬羊,突厥可以全部打包帶走。所謂不侵百姓,最多隻是說自己治下的百姓而已。

    由此可見,李淵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沒少藉助突厥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隋唐演義》小說裡李唐軍隊勢如破竹的原因之一吧。不過這話總覺得怪怪的,慈禧如是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北宋範祖禹的《唐鑑》卷一載:“太宗陷父於罪,而脅之以起兵。高祖暱裴寂之邪,受其宮女而不辭,又稱臣於突厥,倚以為助,何以示後世矣。”

    清代王鳴盛所著《十七史商榷》卷九十二《新唐書》二十四記載:“蓋高祖起事之時,依仗突厥,屈禮稱臣,乃其實也。”

    另外,《新唐書·突厥傳》、《資治通鑑·唐紀九》、王夫之《讀通鑑論》等等都有對於唐高祖李淵向突厥稱臣之事的記載。

    近代史學大家,如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呂思勉的《白話本國史》等均有記載。

    觀點二,唐立國不是突厥的附屬國也不是藩屬國。

    提問者說附屬國三字不是很準確,因為附屬國三個字是近代殖民史的產物,我們的老話叫藩屬國。

    那麼什麼是藩屬國?答:是指名義上保有一定主權,實際上在內政、外交和經濟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從屬並受制於他國的國家。

    很明顯,唐立國之後完全不從屬也不受制於突厥。

    借用陳寅恪先生的話:“隋末中國北部群雄並起,悉奉突厥為大君,李淵一人豈能例外?然則隋末唐初之際,亞洲大部民族之主人是突厥,而非華夏也。稱臣突厥,乃當日崛起群雄所為者,非獨唐也。”

    但是稱臣還有所不同,凡是稱臣於突厥者,突厥都會送給他狼頭纛,賜封號。(狼頭纛,是突厥爵位的標幟)

    北方群雄稱臣突厥的有薛舉、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等十數人,但史書載有封號的只有劉武周、梁師都、薛舉、李軌四人,受可汗封號的僅劉、梁二人,受狼頭纛的也僅此二人。

    所以,高祖李淵是稱臣但未授封號或者拒絕接受,因為618年李淵建立的唐帝國並不是突厥可汗的冊封。

    李淵認識到公然叛隋不利,師出有名方可取得政治輿論的主動,所以他打著“尊隋”的旗號而實際上在反隋,他既用突厥的白旗,又用隋朝的絳旗,用來表示自己的立場,這正是他稱臣於突厥卻不同於他人的特殊性所在。

    綜上所述,李唐王朝之所以能從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到一統天下,正是由於其開始時就採取了正確的、合乎實際的戰略措施。北和突厥,穩定後方,入住長安,問鼎天下,才開創了大唐盛世!

  • 4 # 鬼影問道化真身

    附屬國丶藩國有四個明顯的標誌:

    1,附屬國丶藩國的國主,在親政以前,必須獲得宗主國的認可,並且要獲得宗主國賜予的封號。

    2,附屬國丶藩國的重大政令,在頒佈以前,必須要告知宗主國,並且要獲得宗主國的批准。

    3,附屬國、藩國必須定期向宗主國納貢,以全臣道!宗主國也必須定期向附屬國丶藩國的國主,發放奉祿!

    4,附屬國丶藩國必須向宗主國獻上版圖,並且定期向宗主國奏報人口狀況丶經濟狀況等重大事項!

    唐朝初期,唐朝之所以要定期支付一定數量的財貨給突厥,只是為了讓突厥遵守承諾,不發兵侵犯邊境而已!至於說唐朝的內部事務,突厥是無權干涉的!因此,唐立國時,唐與突厥沒有宗藩關係,唐不是突厥的附屬國!

  • 5 # 秣陵校尉

    我的回答是: 算……算個錘子!

    不要給我列什麼《舊唐書》怎麼寫《新唐書》怎麼記,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說過什麼話,我們只看時間線, 一切就都明白了!

    唐朝建立:618年。這一年, 李淵在長安建元稱帝。

    629年秋, 李世民命李靖率兵十萬出擊突厥。在定襄大破突厥騎兵。

    630年3月, 李靖千里追擊, 活捉突厥頡利可汗,頡利可汗被鎖送長安獻俘。

    頡利可汗影視形象

    4月, 頡利押抵長安,獻俘於太廟,李世民在大明宮順天樓大陳兵甲,使力士執頡利至,歷數頡利罪狀,面責之。頡利唯痛哭流涕,羞愧不已。

    好, 我們就算李淵動作快, 一登基就稱臣, 從618年到629年開戰,也不過是短短的十一年時間。

    我看這倒更像是暫時的綏靖之策,權宜之計!

    怎麼著唐朝就變成突厥的附屬國了?

    什麼是附屬國?

    國際上流行的附屬國的概念, 是指失去獨立地位,而在政治、經濟、軍事上依附於他國並受他國控制的國家。

    請問,突厥從哪個方面能控制大唐?

    唐初, 中原分裂群雄蜂起,確實有過一些勢力曾經受到過突厥的控制,接受突厥的冊封,變成突厥的附屬國,但是都是一些地方小勢力,比如劉武周(受封定楊可汗),梁師都(受封大度毗伽可汗),郭子和(受封“屈利設”,突厥語酋長的意思)。

    這些小勢力, 估計大多數華人都沒聽說過。

    至於大的割據勢力, 比如王世充竇建德李密宇文化及,肯定都與突厥有過往來, 即使有過屈服, 但都羞於公開, 更不可能被突厥實際控制, 只不過是暫時的權宜之計罷了!

    給大家看一看, 日本人眼中的大唐全盛時期的疆域!

    你還真的別不服氣, 更不要說這是地圖開疆!

    去看看西方繪製的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只要路過的都算。

    如果按照同樣的繪製原則, 則西藏也應該納入大唐版圖:唐將蘇定方曾率兵八千直入邏些(拉薩),停留一個多月, 受不了高原氣候而撤軍。

    同樣, 印度也該算。大唐王玄策一人滅一國, 借兵滅了印度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戒日王朝,將其國王、王后押到長安獻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人與人間友情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