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霸王項羽,名傳千古,王不過項,然後兵敗被圍,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後死於烏江,對於項羽的自刎,你怎麼看?
7
回覆列表
  • 1 # 成成說史

    主要有如下兩點:

    1.與項羽的性格有關係,項羽在自刎前,說過一句話:‘無臉見江東父老’,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在乎臉面的人,經不起一次的失敗打擊,不想被別人殺死,唯有自刎。

    2.項羽覺得大勢已去,認為劉邦已經佔據的大部分天下,即使回江東也不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他放棄了一線生機,只有自刎才是最好的選擇。

  • 2 # 蟬大俠

    大勢已去了,就算逃到江東,也只是苟延殘喘,這不是我項羽想要的。我曾英雄般地活著,現在,我也要英雄般地死去。只要一息尚存,我就是那個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

    戰鬥吧,繼續戰鬥,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項羽是一箇舊時代的終結者,卻不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創者。

    憑藉其不世出的軍事天才,項羽短短几年便推翻了強大的秦王朝,成為天下共主。他本有希望開創一個偉大的時代,可是,他卻要把天下拉回到秦朝之前,拉回到那個諸侯稱雄、紛爭不斷的時代。

    所以,他大搞分封,並自負地認為:只要有他西楚霸王在,那些諸侯王就能相安無事,天下就能和平昌盛,這當然是不切實際的。

    項羽輸在胸懷、輸在格局,他沒有意識到,大一統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秦始皇的手段是有錯,但是秦始皇的理想並沒有錯。

    分封必然導致分裂,而建立一個以郡縣制為基礎的統一的國家,才能維護天下長久穩定,這是深受亂世之苦的老百姓共同的心願。歷史,是不容許開倒車的!

    最終繼承秦始皇未競的事業的,不是英雄項羽,而是梟雄劉邦,因為劉邦和他的謀士張良正確地把握了時代的大方向。當項羽所封的諸侯王,被韓信一個個滅掉的時候,勝利的天平實際已經倒向了劉邦,項羽垓下之敗是歷史的必然。

    在歷史的舞臺上,項羽已經完成了他精彩絕倫的演出。烏江自刎,對他而言,不失為一個體面的謝幕方式。

  • 3 # 歷史吐槽

    如題主所說。項羽一代西楚霸王。戰鬥能力天下無人能敵,無人可擋,也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傳奇。作為反秦起義的領導者,誅滅暴秦,分封天下諸侯,自封西楚霸王,之後楚漢四年爭霸,最終兵敗烏江自刎。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一生。

    有些人覺得烏江自刎對項羽來說一種屈辱的死法,為項羽感到可惜。我反倒覺得烏江自刎,算是跟項羽留下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大家都知道項羽此人不能為君,只能為將。而作為自己的對手的劉邦,卻恰恰是一個君王之才,對這樣的對手,只能說:有一個存在,另一個必然滅亡。身為將軍之才,最好的一個歸宿就是馬革裹屍,戰死沙場。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許多比項羽更加惋惜的著名的將領,但是他們的司法,卻要比項羽更加悲慘。比如宋朝的岳飛。被秦檜這種奸臣誣告,之後被皇帝十二道金牌賜死,還有明朝末年的袁崇煥。也是崇禎皇帝中聽信讒言,將袁崇煥凌遲處死。死在自己人手裡是每一個將軍都不願意面對的一種死法。這些人雖然能力會跟項羽有得一拼。但是各自最終的結局都不是他們自己能來決定的。項羽最起碼選擇了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應該是一個將軍最光榮的死法----寧死不降。

    還有人覺得項羽渡過烏江,還有可能會東山再起。但我們都知道項羽其實失敗的原因並不在於兵將的問題,而在於自己的一個性格。論行軍打仗,作戰勇猛,當時的天下無人能超過項羽,可智謀詭計,項羽這面的能力為零。俗話說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即使項羽渡過烏江,恐怕再聚集數十萬數百萬的兵力和劉邦對抗起,可能還會是相同的結局,只是這個結局會遲到幾年而已。對項羽的評價,他是一個真正的漢子,這種死法也配得上他一生的一個光榮。

    試問,你覺得項羽還應該是有另外一種比這個更光榮的死法嗎?

    附上項羽的垓下歌,一同感受西楚霸王的心境吧

  • 4 # 歷史風暴

    垓下之戰的時候,劉邦、韓信等,集中漢朝幾乎所有軍力與項羽進行了決戰。結果項羽大敗,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連夜出逃,沒想到漢軍緊追不捨,最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漢軍乘勝追擊,將原來西楚的國土兼併,最終統一了天下!

    在我看來,項羽的烏江自刎做的很好。。不僅對於他自己來說很好,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說也很好。

    項羽避免了受辱

    在烏江邊,項羽所面對的敵人是劉邦派出的數千漢軍。雖然在多次戰鬥中,項羽殺掉了為數不少的漢軍士兵,有說法是多達上千人。可是,對於項羽來講,漢軍士兵仍然緊緊圍住不放,而項羽已經受傷十幾處,即便是漢軍不上前攻擊,項羽也會血流過多失去戰鬥力。

    劉邦這個人在楚漢之爭中面對項羽幾乎每戰必敗,那麼當項羽以俘虜的身份站在劉邦面前的時候,對項羽這樣一位自視甚高的人來講,無疑是生不如死的。所以,他以自殺避免了敵人對自己的侮辱。

    項羽讓中華民族提前結束了內戰,少損失了千百萬人!

    秦朝時期中國有兩三千萬人口,但是當漢朝建立的時候華人口已經減少了一半,整個國家也破敗不堪。如果項羽聽從烏江亭長的建議,逃往江東地區繼續抵抗,戰爭還會繼續。因為當時除了江東地區之外,還有大片土地比如說魯地,對項羽忠心耿耿。

    可是,和劉邦相比,項羽的實力不足以翻盤,也就是說項羽此後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苟延殘喘,消耗中華民族的元氣而已。所以,項羽在烏江邊自殺,結束了內戰,讓漢朝能夠提前幾年休養生息,對中華民族來講無疑是很好的!

    假如那時候有諾貝爾和平獎,僅憑烏江自刎這件事,他就有獲得提名的資格!

  • 5 # 窮奢極侈

    相信在很多人印象裡,項羽是頗有英雄氣概的君子形象。項羽的一生,幾乎沒有吃過敗仗,百戰百勝,最後一戰直接撲街。

    提起項羽就聯想到他才氣過人,力能扛鼎,破釜沉舟,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等美麗和浪漫的傳說。

    而劉邦則是個流氓混混式的小人形象,沒有項羽那般仁愛,無所不用其極。君子鬥不過小人,所以劉邦打敗項羽取得了天下。還有人說,“雖然劉邦成功了,但我就是看不起他,項羽才是真英雄。”更有甚者覺得搞政治就是比誰更會耍流氓。但項羽失敗的原因真的如此簡單嗎?項羽之所以失敗,其實和他自身的性格是脫不了關係的。

    1.自滿

    項羽小時候“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很生氣,項羽卻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讀到這裡,我們可能會驚訝於項羽小小年紀就有如此抱負。但當項梁教他兵法時,他也是淺嘗輒止。可以看出他自滿的缺點就暴露出來了。

    2.殘暴

    他坑殺已降秦卒二十餘萬,火燒宮室。有人觸怒他,他便“烹之”,卻從不思考別人的話是否有可取之處。劉邦滅楚後不誅殺項氏支屬,也於項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鮮明對比。

    3.優柔寡斷

    想必大家對鴻門宴有所瞭解,范增多次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但“項王默然不應”。劉邦逃脫後,范增只有嘆“豎子不足與謀”,並作出一個驚人判斷,“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項羽的當斷不斷,致使他最終山窮水盡,走投無路,自刎於烏江。

    4.猜忌,多疑

    范增本是項羽的得力助手,然而項羽卻因為一個小小的離間計生出疑心,疏遠范增。范增也離開了他。在《高祖本紀》中劉邦分析項羽得天下的原因時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多疑,使得項羽失去了身邊最後有力的支援。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最終自刎烏江,項羽自刎雖是一瞬之間,但決定他一生的命運的卻不是這個。他在戰爭是一個強者,但在政治,為人處事上卻是一個弱者,這才是他失敗的真正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鼓膜穿孔,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