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灤陽誠毅
-
2 # 高廣銀
“關隴貴族”,就是居住在今天陝西關中到甘肅隴西一帶計程車族。關隴貴族源於關隴集團,關隴集團是陳寅恪先生提出的一個概念,主要是指西魏的宇文泰建立的一個軍事政治集團。隋唐皇室的祖上都是這個集團的成員,所以隋唐兩朝都和這個集團有很深的淵源。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山東士族是舊士族,關隴貴族就是新士族。唐朝皇室原本也屬於關隴貴族。唐太宗在位期間,既提高了關隴貴族的地位,也注意維持和山東士族之間的關係。但在唐太宗去世以後,長孫無忌當政,由於長孫無忌也是關隴貴族的成員,他做事比較極端,專門培養關隴貴族的親信,打擊山東士族出身的官員。至於那些庶族出身的官員,就更要統統靠邊站了。所以,唐高宗李治上臺以後,面臨的就是關隴貴族一手遮天的局面。雖然唐朝皇室自己也屬於關隴貴族,但朝堂上關隴貴族一家獨大,缺乏制衡,對皇帝終究是不利的。
李治去世以後,武則天獨攬大權,並開始削弱唐朝皇室的力量,清除朝中的異己勢力,為後來稱帝做準備。這時,武則天使用了一種非常手段,也就是“酷吏政治”。她起用了周興、來俊臣等一大批酷吏,專門羅織罪名、陷害大臣,以達到清除異己的目的。這時,朝中已經無人敢反對武則天的統治,唐朝皇室也對武則天表示臣服。武則天最後稱帝也就水到渠成了。 酷吏政治固然是一種恐怖手段,但它同時也是庶族崛起的一種極端形式。周興、來俊臣這些人,都是庶族官員出身,也只有庶族才願意去擔任酷吏,因為士族顧忌到自己家族的名望,是不會去做這些事的。可以說,是庶族官員們將武則天捧上了女皇的寶座。
大家好,我是麻雀誠毅。
關隴集團是已故國學大師陳寅恪提出來的一個概念,關隴貴族通常說的是關隴集團中產生的貴族。他們出將入相,建立北周、隋、唐三個朝代,榮耀無比。但是為什麼衰落了呢?問題當中的被打垮了實際上並不切合實際,從理論上講,一件事物或者一個集團一般都是從內部打破的。尤其是關隴貴族這樣強大的力量,更是因為內部力量調整導致了衰落,再加上他們存在的基礎府兵制、租庸調製等制度的瓦解,貴族存在無根基,自然而然就會逐漸衰落、消失。
首先關隴貴族是怎麼形成的呢?關隴集團,就是出身於關中和隴右的一個政治集團。這個集團中的宇文泰締造了北周帝國,之後其核心成員隋文帝楊堅又在北周的基礎上建立了隋朝,大唐皇族的先祖李虎也是關隴集團中的成員。
而關隴集團中又有一個類似董事會式的核心,就是北周宇文泰建立的八大柱國,即西魏時任命的八位柱國大將軍,他們掌握著國家最核心的政治權力和軍隊。這八個人分別是:
1、柱國大將軍兼丞相、北周太祖宇文泰
2、柱國大將軍元欣
3、柱國大將軍趙貴
4、柱國大將軍獨孤信
5、柱國大將軍李弼
6、柱國大將軍李虎
7、柱國大將軍於謹
8、柱國大將軍侯莫陳
由於宇文泰處於最高領導,而元欣又是皇族,所以掌握軍權主要是其他六大柱國,而每個柱國大將軍下屬兩個大將軍,共計十二位大將軍,由他們組成的統治集團成為西魏、北周的主要統治力量。隨著時間的發展,關隴貴族不僅是軍事上的貴族,也在相當程度上充當了國家的人才庫,大多數的治華人才都是從這些貴族中產生的。他們產生的基礎就是北周、隋、唐三代立國之本,包括府兵制、租庸調製等。
衰落之源頭:科舉制的發展關隴貴族出將入相,其實有一個外部原因。那就是高歡和宇文泰分裂成東西魏的時候,東魏實力強大,西魏僅佔據關中地區一隅之地。所以不得不發掘內部最大效能,所以關隴集團可以利用自身的權力和資源,發展文武全才。而隨著國家的日益強大,朝代也由西魏改成北周,北周禪位於隋朝。國力日盛給了統治者在人才選拔上面更多的選擇餘地,於是科舉制應運而生,科舉制的初衷就是選拔更多的人才,貴族與庶族在數量的對比上不佔優勢,於是大量的庶族地主階級就透過這個上升通道佔據了政府的大量職位。
科舉制的初期,雖然庶族人才數量龐大,但是還未佔據帝國的核心領導層。直到武則天成為皇帝,她為了擺脫貴族們的束縛,將科舉錄取數量大大提高,並任用大量的庶族人才佔據重要職位,目的在於大力打壓貴族們的權力和地位。這樣就能保證皇位的穩固。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並不能夠完全打擊貴族們,貴族衰落還得益於帝國根本制度的破壞。
府兵制和租庸調製的破壞導致貴族失去了根本。府兵制是實際上是兵農合一的體制,府兵戰時征戰、閒時務農,不用上繳租稅,家庭當中有充足的財力物力保障。當初設立這樣一項制度的初衷就是充分發揮國家內部的資源,西魏和北周時期,府兵制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戰爭時間短、距離近,所以他們在征戰的同時沒有耽誤農業生產,於是府兵們均有餘力,打仗有戰功,務農有產出,府兵在當時是相當好的職業。但是隨著戰爭的擴大,府兵們原先的受益變成了承擔的負擔。帝國版圖太大,原先所支援的小範圍戰爭的府兵制也無力承擔龐大的國防開支。於是在唐朝的北部邊疆逐漸採用募兵制,唐朝開始設定藩鎮用於控制非核心地帶,於是府兵制開始瓦解。杜甫的《兵車行》就是這一段歷史的最好註解。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租庸調製是怎樣的制度呢?租庸調分別對應的是種田交租稅、人口稅和負擔的徭役,這是古代中的分稅制,租庸調製和府兵制是相互對應的,那就是隨著人口的變化,政府需要隔一段時間就清查一遍人口和田畝,國家弱小的時候,這些都不是大問題,因為小,所以工作量不大,一旦成為統一的大政權,這個問題就發育成了大問題,工作量急劇提升,所以清查的頻率就會下降,可是政府要求的稅收以及徭役是根據上一次清查的資料來處理的。於是就是出現上面的指令與底層的實際情況不符,可是政府只能按照自己的指令執行。因此就會出現災荒的地區人口不斷減少,但是賦稅不斷加重;而富庶的地區人口不斷增加,但是賦稅不斷減少的怪現象。實際上這都是政府清查頻率不足導致的,但也不能完全怪政府,因為人口的發展從時間上看十年、二十年就會增加一到兩代人,而制度卻沒有太大變化,政府部門也不會增加人手,於是龐大的工作量就會導致制度規定落後,拿當前中國的土地制度舉例子也是一樣的,有農業稅的時代,農村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新丈量土地重新分配,這個工作是相當耗時的,但是為了大家的生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清算。農業稅取消之後,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只靠土地生活的時代過去了,所以土地確權就出現了,我們不必再一遍遍的測量土地。唐朝時也是一樣的,租庸調製的破壞是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的。所以也不用再去懷念。代替租庸調的制度是兩稅法,就是在夏季和秋季統一徵收兩次田稅和戶稅,這農民就不用按照分稅制多次繳稅了,政府也不用一遍遍的清查土地和人口了。
府兵制和租庸調製破壞之後,關隴貴族存在的基礎就不存在了,大量的庶族人才充斥整個帝國政權,關隴貴族成為了僅僅食邑租稅的看客,權力和地位都被剝奪。那麼也就不能成為左右政府決策的核心力量了,退出歷史舞臺是遲早的事。代替他們執政的是透過科舉制選拔的庶族地主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