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西弗電影
-
2 # 南波宛
1980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江河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朦朧詩派”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共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一個“崛起的詩群”。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錯誤》
假如愛情可以解釋
誓言可以修改
假如 你我的相遇
可以重新安排
那麼
生活就會比較容易
假如 有一天
我終於能將你忘記
然而 這不是
隨便傳說的故事
也不是明天才要
上演的戲劇
我無法找出原稿
然後將你
一筆抹去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1980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江河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朦朧詩派"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共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一個"崛起的詩群"。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朦朧派詩人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透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文革"後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島、舒婷、顧城、楊煉等人。
朦朧詩的命名來自於歷史的誤會,也可以說是特定時代賦予這一群詩人的一個有意義的稱謂。1980年第8期的《詩刊》上登載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氣悶的"朦朧"》 ,在這篇文章裡,章明指出,當前有些詩歌"寫得十分晦澀、怪癖,叫人讀了幾遍也得不到一個明確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這些詩歌被章明命名為"朦朧體",文章中引述的詩歌例子儘管是"九葉詩人"杜運燮的《秋》和李小雨的《海南情思夜》,但談及的現象主要是針對"新詩潮"探索者的,"朦朧詩"的名稱就此確立下來,並隨著以後對有關詩歌朦朧、晦澀等問題的爭論而被廣泛使用。對這批有獨特意向和新穎文風的年輕詩人大肆批評,甚至艾青、李英、臧克家等老一輩作家也對他們冷嘲熱諷,然而支援朦朧詩的聲音始終不斷,儘管它們時起時伏,但是對於推動朦朧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朦朧詩"在"文革"期間以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的批判這一主題宣告其誕生,在經過近20年的坎坷歷程之後,又以"提供歷史的見證"這一主題而宣告其消隱,至此,新詩潮詩歌運動也拉下了它的帷幕,但當代文學中由"朦朧詩"而開始的人本主義文學思潮卻一直延續了下來。新詩潮的消隱只是當代人本主義文學中英雄主義詩歌思潮的消隱,因為到了80年代中期,英雄主義思潮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人本主義思潮則被傳遞到了後來的"新生代"詩歌之中,並突出了它的另一傾向,即詩歌中的平民主義傾向,"朦朧詩"這一英雄主義詩歌思潮,至此便為適應新的時代課題的"新生代詩"這一平民主義詩歌思潮所取代,詩歌開始沿著"後新詩潮"這一軌跡又向前繼續發展了。新詩潮詩歌運動在經過它的高潮之後,已經告一段落,它的產生與消隱都緣於那段特定的歷史,但它在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中,卻有著不可磨滅的價值,這一價值體現在它的功利性上,便是打破了當代文學在思想上的禁忌,成功地跨越了當代文學史的禁區,實現了對五四人本主義文學傳統的承接,並推動了這一優秀文學傳統的發展,使之成為了新時期文學界思想解放運動的重要力量,也使當代詩歌的美學觀念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完成了人們在審美心理上的一個重要的轉變。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①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②;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裡。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裡: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