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提出了“善”的概念,他認為,善就是目標的達成。而幸福,是在實踐中實現的至善。幸福又是同好生活與好品行等量齊觀。
但是,對於幸福,卻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每個人對於幸福有著不同的看法,這個人說幸福是這樣,那個人說幸福是那樣,由此產生了多種幸福觀以及獲得幸福的方式。在實際中以生活方式表現出來。亞里士多德將其主要分為三類。即追求“原欲”的滿足的生活方式,追求榮譽的生活方式以及沉思的生活方式。下面筆者將對這三種生活方式展開論述。
一、人自然性的表露:追求“原欲”的滿足的生活方式
在這裡,筆者使用“原欲”一詞來表示“原始的慾望”,即飽食與性愛的慾望。這是一種自然的、原始的、與動物無異的追求。亞里士多德認為,為了滿足“原欲”的生活是一種動物式的生活,“這完全表露了他們的奴性”。
沒錯,這是一種最為低階的生活方式,是人的自然性的表露,似乎並不是作為人應該有的生活方式。但是,這種生活方式確實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不論是奴隸還是上流貴族,都“樂此不疲”。亞述國王撒旦那帕羅在其墓誌銘上記錄了他所謂的名言:“我所擁有的就是吃進肚子的和在性愛中滿足的快樂”。
不過,亞里士多德也並非反對享樂,只不過他認為不必要去追求肉體的快樂,因為肉體的快樂是放縱的快樂,放縱就是過度或者過分,不能稱之為善,反倒是可以被稱之為一種惡。
二、地位的彰顯:追求榮譽的生活方式
亞里士多德認為,那些本性高貴和喜好活動的人選擇榮譽,因為總體上人們確實可以把榮譽稱之為政治生活的目標。
這種追求榮譽的生活被大多數人廣泛的接受,至少它比上面所提到的動物式的生活方式更加高貴一些,更加像是人類應該做的事情。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似乎大部分人都在功利地活著,一輩子都在追求某種榮譽。究其原因,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們追求榮譽,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本身的優秀。
試但是,榮譽是自身所能賦予的嗎?答案是否定的。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榮譽問題的關鍵,在於授予榮譽的人,而並非追求榮譽的人。其本質是從瞭解我們優秀的人那裡得到讚譽。
誠然,對於榮譽的追求是可以促使人奮發向上,但是,對於那些沒有才能卻又想讓別人認為自身具有才能的人來說,他們便會利用那些有能力授予榮譽的人同樣對於榮譽的喜愛——主要是對於財富的熱愛,來使其為自己授予榮譽。由於有德行的人可能一輩子都不實行德性,故而有的時候會很容易達成交易。但是在公共領域,這樣的行為很容易帶來災難。
這種生活方式能夠得到至善,即幸福嗎?筆者認為,不論透過哪一種方式得到榮譽,不論是正當的方式還是不正當的方式,他還是得到榮譽了,所以,從這一個層面上來說,他實現了他的目標,即榮譽的取得,因此,他也是幸福的。不過其中的過程是否被接受,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之內。
三、哲人的思辨:沉思的生活方式
這種生活方式是亞里士多德最推崇的生活方式。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指出,如果幸福就是一種合乎德行的實現活動,那麼它必定也就是合乎最優秀的德性。亞里士多德認為思辨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方式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思辨是最高貴的活動,因為智慧在靈魂內部是最高貴的,同時智慧在的物件在整個認識領域內又是最高貴的東西;
第二,思辨是最持久的活動,亞里士多德認為,由於思辨是比任何活動更加輕鬆愉快,故而是最為持久的;
第三,有智慧的活動是最令人享受和最令人快樂的。這個應該是解釋亞里士多德為什麼認為思辨的生活是至善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認為,至善必定伴隨著快樂,而智慧的活動又是最令人快樂的;
第四,在思辨中,人們獲得的自足是最多的。因為思辨的人進行的思辨不需要有另外的人來參與,就算只有自己的話也能做得到;
第五,思辨是唯一因其自身之故而被喜愛的活動,因為除了智慧的直覺外,人們對於它並沒有像實際行動般期望得到意外的收穫;
第六,幸福在於閒暇。相比於其他實踐活動,思辨活動的閒暇時間比較容易調和。
在亞里士多德的時代,能夠提出這樣的生活方式自然有其獨特的背景。因為在雅典,奴隸承擔一切生產活動,作為奴隸主,完全不用去參與生產活動,而可以參與政治活動或者一心讀書。不過,在現代,這種生活方式只能是一種我們追求的目標,而不可能實現。
四、不同的幸福:不同生活方式的比較
現在,筆者來對於這三種生活方式以及得到的幸福作比較分析。
首先,是第一種,即以滿足肉體慾望為主的生活方式,這顯然是最低階的活動,這種生活方式簡直體現不出人與動物的區別。一些人追求肉體感覺上的滿足,是在享樂方面的放縱,一味的追求快樂,雖然達到了快樂的目的,但是不能稱之為善。因為放縱是過度而不是節制,背離了善的原則。放棄了作為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活動,也就是放棄了追求作為人的幸福,而把自己作為活人中間的動物,這是被任何一個擁有“邏各斯”的人所不齒的。
現代社會,這種“動物式”的生活方式仍然屢見不鮮。比如毒品交易的猖獗,就是因為人在吸毒的時候會使得人的身體獲得一種快感,從而使得一些人頻繁需要滿足這種快感,從而對於毒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助長了毒品交易。時至今日,毒品問題都是讓各國警方頭痛不已的問題。又如現代許多國家色情產業的發達,與相當一部分人追求“原欲”的滿足都是分不開的。
第二種追求,對於榮譽的追求。這種追求不同於肉體的滿足,也不同於精神的思辨,這是一種外在的善。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一種政治動物,人對於外在善的追求,表明人的社會屬性。
的確,亞里士多德在這裡確立了一個觀念,即在適度的基礎上,對於財富的追求也是正當的,是人天生就有而且為人所特有的品質。這樣的觀念為人們追求財富提供了合法性。在後世文藝復興與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正是由於這樣的理論基礎,人們出於對財富的追求而去大量的生產和貿易。並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促成了新航路的開闢,使得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促進了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交流的,從而堅實的支援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不過,在當代社會,尤其是不完全的社會,這樣的觀念似乎被扭曲了,人們似乎忘記了善是建立在適度的基礎之上的,而是過度地去追求外在的善,即表現為對財富、名望的貪婪以及對於利益得失的權衡利弊。近些年社會上許多道德事件不正是因此而起嗎?從救人之前商定價格,再到彭宇案,再到“小悅悅事件”,都體現出我們社會已經太去計較外在之物而忘記了善為何物。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忽略了“度”,而去追求“善”,這樣的“外在的善”,即便真的得到了,也只是一種“惡”,而並非“善”,更不是實現了“幸福”
第三種生活方式,即思辨的生活方式,這一種生活方式雖然是被亞里士多德認為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但是真正能夠實踐它的又有幾人呢?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1,人的第一層需求是生理需求即生存需求。人生存的基礎是物質資料。在當今社會,一個人想取得物質資料,就必須生產,或者是透過交易來取得。所以說,只有透過生產——交換這一途徑才能保證個人的生存。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思辨的生活”既不能提供生產資料,也不能提供物質資料,它能給我們的,只是精神上的愉悅。所以說,這種最為幸福的思辨的生活是極難實現的,除非是那些即便不工作也有源源不斷收入的人才能夠真正實現。
不過,亞里士多德的高明就在這裡,雖然這種生活方式不能完全實現,但它可以作為一個生活的指向,即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勤于思考,透過思維和邏輯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並且透過不斷地學習來充實自己,使自己的精神世界達到更高的層面,從而真正體會到思辨的樂趣,逐漸接近思辨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提出了“善”的概念,他認為,善就是目標的達成。而幸福,是在實踐中實現的至善。幸福又是同好生活與好品行等量齊觀。
但是,對於幸福,卻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每個人對於幸福有著不同的看法,這個人說幸福是這樣,那個人說幸福是那樣,由此產生了多種幸福觀以及獲得幸福的方式。在實際中以生活方式表現出來。亞里士多德將其主要分為三類。即追求“原欲”的滿足的生活方式,追求榮譽的生活方式以及沉思的生活方式。下面筆者將對這三種生活方式展開論述。
一、人自然性的表露:追求“原欲”的滿足的生活方式
在這裡,筆者使用“原欲”一詞來表示“原始的慾望”,即飽食與性愛的慾望。這是一種自然的、原始的、與動物無異的追求。亞里士多德認為,為了滿足“原欲”的生活是一種動物式的生活,“這完全表露了他們的奴性”。
沒錯,這是一種最為低階的生活方式,是人的自然性的表露,似乎並不是作為人應該有的生活方式。但是,這種生活方式確實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不論是奴隸還是上流貴族,都“樂此不疲”。亞述國王撒旦那帕羅在其墓誌銘上記錄了他所謂的名言:“我所擁有的就是吃進肚子的和在性愛中滿足的快樂”。
不過,亞里士多德也並非反對享樂,只不過他認為不必要去追求肉體的快樂,因為肉體的快樂是放縱的快樂,放縱就是過度或者過分,不能稱之為善,反倒是可以被稱之為一種惡。
二、地位的彰顯:追求榮譽的生活方式
亞里士多德認為,那些本性高貴和喜好活動的人選擇榮譽,因為總體上人們確實可以把榮譽稱之為政治生活的目標。
這種追求榮譽的生活被大多數人廣泛的接受,至少它比上面所提到的動物式的生活方式更加高貴一些,更加像是人類應該做的事情。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似乎大部分人都在功利地活著,一輩子都在追求某種榮譽。究其原因,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們追求榮譽,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本身的優秀。
試但是,榮譽是自身所能賦予的嗎?答案是否定的。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榮譽問題的關鍵,在於授予榮譽的人,而並非追求榮譽的人。其本質是從瞭解我們優秀的人那裡得到讚譽。
誠然,對於榮譽的追求是可以促使人奮發向上,但是,對於那些沒有才能卻又想讓別人認為自身具有才能的人來說,他們便會利用那些有能力授予榮譽的人同樣對於榮譽的喜愛——主要是對於財富的熱愛,來使其為自己授予榮譽。由於有德行的人可能一輩子都不實行德性,故而有的時候會很容易達成交易。但是在公共領域,這樣的行為很容易帶來災難。
這種生活方式能夠得到至善,即幸福嗎?筆者認為,不論透過哪一種方式得到榮譽,不論是正當的方式還是不正當的方式,他還是得到榮譽了,所以,從這一個層面上來說,他實現了他的目標,即榮譽的取得,因此,他也是幸福的。不過其中的過程是否被接受,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之內。
三、哲人的思辨:沉思的生活方式
這種生活方式是亞里士多德最推崇的生活方式。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指出,如果幸福就是一種合乎德行的實現活動,那麼它必定也就是合乎最優秀的德性。亞里士多德認為思辨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方式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思辨是最高貴的活動,因為智慧在靈魂內部是最高貴的,同時智慧在的物件在整個認識領域內又是最高貴的東西;
第二,思辨是最持久的活動,亞里士多德認為,由於思辨是比任何活動更加輕鬆愉快,故而是最為持久的;
第三,有智慧的活動是最令人享受和最令人快樂的。這個應該是解釋亞里士多德為什麼認為思辨的生活是至善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認為,至善必定伴隨著快樂,而智慧的活動又是最令人快樂的;
第四,在思辨中,人們獲得的自足是最多的。因為思辨的人進行的思辨不需要有另外的人來參與,就算只有自己的話也能做得到;
第五,思辨是唯一因其自身之故而被喜愛的活動,因為除了智慧的直覺外,人們對於它並沒有像實際行動般期望得到意外的收穫;
第六,幸福在於閒暇。相比於其他實踐活動,思辨活動的閒暇時間比較容易調和。
在亞里士多德的時代,能夠提出這樣的生活方式自然有其獨特的背景。因為在雅典,奴隸承擔一切生產活動,作為奴隸主,完全不用去參與生產活動,而可以參與政治活動或者一心讀書。不過,在現代,這種生活方式只能是一種我們追求的目標,而不可能實現。
四、不同的幸福:不同生活方式的比較
現在,筆者來對於這三種生活方式以及得到的幸福作比較分析。
首先,是第一種,即以滿足肉體慾望為主的生活方式,這顯然是最低階的活動,這種生活方式簡直體現不出人與動物的區別。一些人追求肉體感覺上的滿足,是在享樂方面的放縱,一味的追求快樂,雖然達到了快樂的目的,但是不能稱之為善。因為放縱是過度而不是節制,背離了善的原則。放棄了作為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活動,也就是放棄了追求作為人的幸福,而把自己作為活人中間的動物,這是被任何一個擁有“邏各斯”的人所不齒的。
現代社會,這種“動物式”的生活方式仍然屢見不鮮。比如毒品交易的猖獗,就是因為人在吸毒的時候會使得人的身體獲得一種快感,從而使得一些人頻繁需要滿足這種快感,從而對於毒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助長了毒品交易。時至今日,毒品問題都是讓各國警方頭痛不已的問題。又如現代許多國家色情產業的發達,與相當一部分人追求“原欲”的滿足都是分不開的。
第二種追求,對於榮譽的追求。這種追求不同於肉體的滿足,也不同於精神的思辨,這是一種外在的善。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一種政治動物,人對於外在善的追求,表明人的社會屬性。
的確,亞里士多德在這裡確立了一個觀念,即在適度的基礎上,對於財富的追求也是正當的,是人天生就有而且為人所特有的品質。這樣的觀念為人們追求財富提供了合法性。在後世文藝復興與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正是由於這樣的理論基礎,人們出於對財富的追求而去大量的生產和貿易。並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促成了新航路的開闢,使得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促進了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交流的,從而堅實的支援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不過,在當代社會,尤其是不完全的社會,這樣的觀念似乎被扭曲了,人們似乎忘記了善是建立在適度的基礎之上的,而是過度地去追求外在的善,即表現為對財富、名望的貪婪以及對於利益得失的權衡利弊。近些年社會上許多道德事件不正是因此而起嗎?從救人之前商定價格,再到彭宇案,再到“小悅悅事件”,都體現出我們社會已經太去計較外在之物而忘記了善為何物。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忽略了“度”,而去追求“善”,這樣的“外在的善”,即便真的得到了,也只是一種“惡”,而並非“善”,更不是實現了“幸福”
第三種生活方式,即思辨的生活方式,這一種生活方式雖然是被亞里士多德認為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但是真正能夠實踐它的又有幾人呢?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1,人的第一層需求是生理需求即生存需求。人生存的基礎是物質資料。在當今社會,一個人想取得物質資料,就必須生產,或者是透過交易來取得。所以說,只有透過生產——交換這一途徑才能保證個人的生存。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思辨的生活”既不能提供生產資料,也不能提供物質資料,它能給我們的,只是精神上的愉悅。所以說,這種最為幸福的思辨的生活是極難實現的,除非是那些即便不工作也有源源不斷收入的人才能夠真正實現。
不過,亞里士多德的高明就在這裡,雖然這種生活方式不能完全實現,但它可以作為一個生活的指向,即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勤于思考,透過思維和邏輯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並且透過不斷地學習來充實自己,使自己的精神世界達到更高的層面,從而真正體會到思辨的樂趣,逐漸接近思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