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辭北南下
-
2 # 心似蓮花219164733
我看了《百家講壇》,主要講的是貞觀之治之李世民奪位。當時漢高祖時期,皇帝李淵治國有方,當時全國上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這時,李世民就起了奪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齊王開刀,他設計計謀在玄武門把太子和齊王殺了。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為什麼當時皇帝不處罰李世民呢?是因為他的聲望太高了,殺了他天下就會暴亂。殺了齊王和太子後,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員大將去找皇帝要兵權。當時,皇帝和幾個大臣在划船,看見一名全副武裝的將士來到他的面前,就被嚇著了,明白了此人的來意,但皇帝還是故作鎮靜地問他:你來幹什麼?此人就說外面有人生亂,請你把兵權交給秦王,讓他來統一安排,全部聽從他的指揮,旁邊兩位大臣也幫李世民說好話,皇帝沒有辦法,也只有交了兵權。
從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讓了,因為當時兵權就等於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帝。李世民當上了皇帝,眾說紛紜,有的說是他篡位,有的又說是繼位。史書是史書,說法歸說法,我認為李世民的做法是錯的。因為他不應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殺兄囚父。雖然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卻失去了手足、父子親情。
百家講壇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欄目。從紀連海的《正說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國》。這幾天我就關注著于丹教授的《論語》。《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與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孔子說,一個人要有人格的尊嚴。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為冤冤相報何時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說那是一種浪費。是對人生的浪費。試想,人家很對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負重,還在那裡對他人寬容,忍讓,會讓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這樣會讓那個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說的文言文給予大家解釋得惟妙惟肖。讓人容易懂得為人處世道理,她講述的人生哲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認真做著筆記。
紀連海講的《紀曉嵐之謎》最好看,透過《紀曉嵐之謎》我知道了紀曉嵐先當官,然後犯了錯誤,被髮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寫了好多好多文章,後被編成《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在新疆待了兩年,因為要編《四庫全書》,又被調回到北京。《四庫全書》編了十年,編書特別辛苦,十年中還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紀曉嵐沒死。這部書總共寫了七卷,儲存到了中國的七個地方,有北京頤和園,北京故宮,臺北,瀋陽等。後來,有幾個地方的書因為外華人的侵略被燒燬,還有幾個地方的書全部儲存到現在。透過這個講壇,我的腦子裡又增加了許多知識。
回覆列表
百家講壇觀後感800字
百家講壇觀後感800字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講壇的,時間太晚了。因為歷史老師讓我們去看,我就在網上挑了一期《三字經》解讀去看看,這個我還是挺感興趣的。也因為看了這期的百家講壇,我才真正認識了《三字經》。
《三字經》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稱三百千。而三字經用“經”這就體現了三字經的重要性。寥寥1720個字的《三字經》概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及中國的傳統文化。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場、歷史人物或血灑疆場,愛國情懷感動一代代炎黃子孫;或助紂為虐,遺臭萬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於《禮記》的《學記》。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不知義,人如果不學習的話,是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合適的,什麼是不合適的。錢教授講到君子拿玉,美玉來體現,來展現,或者來比喻君子所應該擁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經常用琢玉來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養,他使自己的修養越來越完善,就像雕琢這個玉一樣,所以《三字經》用玉不琢不成器來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學習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的過程。所以《詩經》裡面也有話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三字經》所倡導的是,學習是一個過程,它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這樣一個過程。
透過對錢教授解讀《三字經》的學習,我明白了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人必須經歷過勤苦才會有快樂,才會有成功遇到困難我也應該有不怕苦的精神,並把遇到的困難當做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打磨的過程。
百家講壇觀後感800字 我是《百家講壇》一名忠實的小“壇友”,收看這個節目已經兩三年了。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個節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節目是河南大學的王立群教授講的“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有人說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暴虐無道,也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聽了王教授精闢的講解和獨到的見解,我對秦始皇有了新的認識,也瞭解了許多這位“始皇帝”鮮為人知的故事。
世人對秦始皇的功過評說不一。他有許多偉大的功績,像眾所周知的滅六國、統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統一車軌、修建馳道和水路等等。並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由於沒有聽取老將軍王翦的意見,而是派遣了沒有經驗的李信,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事後非常後悔,便親自去王翦家認錯,請王翦親征伐楚。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錯就改的品質和他寬厚的胸襟氣度。
當然秦始皇犯的錯誤也不少,他增加稅賦,刑法嚴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甚至聽信術士的邪說歪道,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使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雖然保衛了領土,並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遺蹟,卻也埋葬了無數的生命,家喻戶曉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百姓們對秦始皇暴政的控訴。
王立群教授還告訴我們,“焚書坑儒”這個典故也是有爭議的。“焚書”應該是指焚燒經書,“儒”並不是指儒家的讀書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經書,坑術士”,這是後人對秦始皇的誤解。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與秦朝有關的“奇貨可居”、“指鹿為馬”、“圖窮匕見”等成語的由來,真是令我受益匪淺。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喜歡上了這個節目呢?那麼每天中午12點45分,我們就相約《百家講壇》吧!
百家講壇觀後感800字 寒假,老師佈置作業要求我們看《百家講壇》關於蘇軾的內容,並且還要我們寫一篇觀後感。我艱難的看完了蘇軾的十集一開始不以為然的,可到後來聽《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熱血沸騰,再到《江城子-記夢》時,感於蘇東坡先生“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言簡意深。全篇看下來,讓我覺得這位古人為世界創造了許多歷史。
年少的蘇軾,有著很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得一手好文章,對蘇軾很嚴格。蘇軾之名的由來,便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蘇洵希望兒子不要太過於鋒芒畢露,而是一點一點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蘇軾少年成名,22歲考了相當於現在全國高考的第二名,實際是第一名,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以為是自己學生曾鞏的考卷,寫的太好了,但怕人說他徇私舞弊,把這份考卷點了第二名,實際考卷是蘇軾的。後來歐陽修對老友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蘇軾25歲時在制科考試中被皇帝點為第一名。制科考試在宋朝只舉行過22次而且不定期,錄取的人員只有41人,蘇軾是所有人中成績最好的,百年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