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71852731187

    1、《沉思》

    作者:儒勒·馬思涅(Jules Massenet),法國作曲家,1890至1920年間的法國作曲家均受到他的影響。馬思涅的音樂具有個性,甜美傷感,帶有較濃的娛樂性特點。他創作的《沉思》歷來被作為最為優美的小提琴曲之一,其婉轉抒情的曲調也成為了小提琴作品中的經典。

    《沉思》是十九世紀法國作曲家馬思涅的歌劇《泰伊思》中的一段插曲。

    歌劇《泰伊思》作於1894年,劇情為一個發生在公元四世紀埃及的宗教故事,整劇以古埃及名城亞歷山大為背景敘述了一位在沙漠中修行的聖僧拯救女幽靈泰伊思的故事。他冒險進城將沉迷於紙醉金迷生活中的金粉女泰伊思帶出。苦苦勸告她離開花紅酒綠的交際圈,歸依宗教。

    泰伊思終於被打動,決定入修道院當修女。但聖僧卻被泰伊思的青春美麗所打動,愛上了泰伊思。聖僧倍受折磨,他逃離了修道院遊走四方。但最終他擺脫不了對泰伊思的思念回到了泰伊思身旁。此時泰伊思已病入膏荒入彌留之際。聖僧匍匐在愛情腳下,聖人成了罪人,罪人的靈魂卻升入了天堂...

    2、《愛的禮讚》

    作者: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英國作曲家,主要靠自學掌握了多種樂器的演奏,尤以小提琴見長。他喜愛色彩變化,他所創造的風格和音樂語言極為個性化,贏得了“埃爾加式”的美稱,他一生忠心耿耿地為提高英國的音樂水平而努力,1904年曾封為爵士並獲功績勳章。此外,還獲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坎脫勃萊及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博士學位,1924年被聘為英王御前音樂教師。

    《愛的禮讚》是埃爾加在1888年寫給新婚妻子的一首小品,作品以典型的小夜曲風格,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典雅的愛情畫卷。小提琴奏出飽含深情的旋律,恰似來自戀人的綿綿情話。

    在柔美的曲調中,既有一絲絲哀怨的情調,也有洋溢著甜蜜幸福的味道,經過帶有複雜情緒的尾聲,樂曲逐漸減弱而終了,彷彿是情人還在喃喃私語... 音樂甜蜜溫馨,旋律溫婉動人,讓人一聽傾情。

    3、《聖母頌》

    作者:古諾(Gounod Charles),法國作曲家。古諾早年熱心宗教,第一部作品即《三聲部彌撒曲》。1855年所作《聖塞西勒慶典彌撒曲》是對宗教音樂的一次改革。使他名垂後世的是1859年創作的《浮士德》。除12部歌劇外 ,他還作有3部交響曲及聲樂曲等,其中《教皇進行曲》被採用為梵蒂岡國歌,而他最流行的作品是《聖母頌》。

    《聖母頌》是法國浪漫時期的著名音樂家古諾創作,該曲使用了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的前奏曲部分作為伴奏部分。全曲始終充滿著一種高雅聖潔的氛圍,使我們如同置身於中世紀古樸而肅穆的教堂之中;而《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的前奏曲部分則精美絕倫,集純潔、寧靜、明朗於一身,滿懷美好的期盼。

    4、《流浪者之歌》

    作者:巴勃羅·德·薩拉薩蒂(Sarasate),流芳古今的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8歲首次公演,被視為神童。17歲開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跡遍佈五大洲,聲震世界樂壇,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盛況空前的熱烈歡迎。長達40多年輝煌的演出活動使他成為了國際知名的演奏家。

    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是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這一首樂曲是薩拉薩蒂所有作品中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腸蕩氣的傷感色彩與艱澀深奧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織出來的絢爛效果,任何人聽後都會心蕩神馳不已。

    5、《恰空舞曲》

    作者: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使用了豐富的德國的音樂風格和嫻熟的復調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並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在這支《恰空舞曲》中,巴赫以令人眼花繚亂的演奏技巧,以及復調主體間以單音旋律的音響對比的寫法,在以單音曲調見長的小提琴上,奇蹟般地再現了管風琴的宏偉音響,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交響畫面。舞曲的主題寬廣莊嚴,略含悲愴色彩,可以說是無伴奏小提琴曲的精品。

    6、《四季》

    作者:安東尼奧·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巴羅克時期義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除作有大量小提琴協奏曲外,還有管絃樂重奏曲等作品,以富於民間色彩和生活氣息著稱。此外,他還作有歌劇十餘部,以及康塔塔、經文歌、三重奏鳴曲、奏鳴曲等。

    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作品大約作於1725年,是維瓦爾第大約五十歲時發表並獻給波希米亞伯爵馮·莫爾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長盛不衰。從形式上看,該旋律較其他協奏曲顯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這樣反而更能表現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這四部作品畫意盎然,激發出人們對巴洛克時代音樂的濃厚興趣。

    7、《24首小提琴隨想曲》

    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可以說是他小提琴演奏藝術的代表作品。該曲主題簡潔而明朗,奏出的曲調活潑而輕快。這首曲子在演奏技巧上的難度,歷來都被公認是對每個小提琴家的嚴峻考驗。

    8、《紀念曲》

    作者:弗朗蒂切克·德爾德拉(Frantisek Drdla),捷克斯洛伐克作曲家、小提琴家。他一生中寫了許多小提琴曲、室內樂和輕歌劇等作品,其作曲風格融合了他的故鄉波希米亞的民族旋律與當時浪漫主義音樂的性質,而這也是他所有作品的共同特徵。其中《回憶》、《小夜曲》等膾炙人口的小提琴名曲為他的代表作。

    德國小提琴家德爾德拉(Drolla)某日,因為訪問友人,乘電車到維也納郊區去,恰巧經過舒伯特之墓。他見了這位生前並無名氣的歌曲之王之墓,在腦海中浮起了樂思,便記載在電車票上。

    全曲由三部分組成,曲調鮮明簡練,餘音繞樑不絕。尤其是那優美柔麗的音色能使聽眾引起深切的懷想。

    9、《魔鬼的顫音》

    作者:塔蒂尼(Tartini)是義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傑出的教育家,嚴肅的學者和雄勁深沉自成一格的作曲家。他的一生中除了創作音樂,還寫了一些音樂理論著作,創辦了一所一小提琴演奏為教學宗旨的高等學校,還對小提琴的琴弓進行過改造。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他創作了14O首小提琴協奏曲、20首大協奏曲、150首奏鳴曲、50首三重奏;其中60首奏鳴曲得到了發表,可是還有 200首左右的作品手稿依然被封存在帕多瓦聖安通尼奧總教堂的樂團檔案庫裡。《魔鬼的顫音》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傳說塔蒂尼經常夢想學到世上最神奇的小提琴技巧,於是有一次在夢中向魔鬼出賣了靈魂,用來交換琴技,於是魔鬼給他演奏了一段優美的曲子。夢醒之後,塔蒂尼憑記憶把這首曲子記了下來,便是我們現在所知的這首曲子,由於曲中有很多優美而又極具難度的顫音,所以叫做《魔鬼的顫音》。這首曲子不長,但因有大量的高難度的顫音而變得極具技巧性,難能可貴的是同時保持了極強的可聽性。

    10、《吉卜賽之歌》(又名流浪者之歌)

    西班牙小提琴大師薩拉薩特(Sarasate)是十九至二十世紀初世界最傑出的小提琴大師之一。他不但在小提琴技巧藝術表現上有驚人的成就,在作曲方面也居世界頂級。本曲運用吉卜賽人的音調風格寫成,成為全世界小提琴愛好者最喜愛的一首名曲。

    樂曲起始於豪放而激動的散板音調,自由奔放,還有十分別致的技巧裝飾,使之充滿了激情和浪漫之感。樂曲之中段轉入慢板,曲調纏綿動人、悲酸憂鬱。結尾是極其精彩活潑的快板。這一突然轉變把人們帶進熱鬧歡騰的場面,流利的快弓撥絃十分引人入勝。在高潮迭起中結束全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富人越來越富,而窮人卻越來越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