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扎心君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博大精深。我就獻獻醜。

    1.儒家思想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入世思想。確實有當仁不讓,捨我其誰,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

    2儒家講舍魚而取熊掌,捨生取義!知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已。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3大招來了,儒家又講道則仕,不道則隱。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愚不可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腦袋是不是有點暈,借用岳飛的話,運用之妙,只有存乎一心了!

    許多華人,讀書讀死了,什麼都要標準答案,其實這個世界上不是每次都有一個標準答案的,套用譚嗣同的絕命詩講,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 2 # 花開彼岸自在菩提

    孔子講的以天下為己任是有前提的,即在明君的領導下,如果君不明則隱居山林。以逃避來表達對昏君的最大反抗,可沒有說如果連逃避也做不到怎麼辦?歷史上不乏大興文字獄不許聚眾講學不許辭官不做的暴君,比如劉泊溫即使辭官也逃不過朱元璋的屠刀。其次,君主是否昏庸也有很大的主觀性,和你的政治主張不一樣就一定是昏君麼?春秋戰國時孔子四處碰壁,那些君主都是昏君麼,不見得吧,法家兵家縱橫家不都是挺受重用的?宋明倒是徹底地以儒治國了,結果怎麼樣?兩次亡於異族,明朝更是錯失海洋殖民的良機,眾正盈朝道德萬能的東林黨就是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簡言之,孔子本身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但被捧得太高了,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的徒子徒孫也不是,他就是一個說了很多格言警句的教育家,說是哲學家都很勉強,其著作論語有太多自相矛盾邏輯不嚴謹的地方。用他的格言警句教化一下老百姓尚可,以之治國純粹是外行指導內行國必亡。

  • 3 # 荊楚秋歌

    孔子積極參與政治的,孔子擔任魯國宰相,積極參加各國政治,推廣儒家學說,仁者愛人,精忠報國,孔子學生也多人參與政治活動。

  • 4 # 友朋會

    這個問題需要抽絲剝繭,不能一概而論。先做個定調:孔子沒有避世,“舍”“藏”非“避”,相反,李零教授在《喪家狗:我讀〈論語〉》中說,“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識分子的宿命。”

    而近代思想家認為:所謂“知識分子”,就是以社會良心自居,價值觀疏離主流,批判現實,憤世嫉俗,因而具有強烈孤獨感的那些人。

    孔子是個“懷抱理想”的好人,也可以理解為一名當時的“憤青”。從儒家的發展歷史來看,其實儒家是有著比較明顯階段劃分的,如果說代表“吾從周”的“古儒”孔子是對現實不滿的“喪家犬”;那麼自漢朝以後特別是董仲舒為代表的“新儒”則實為“看門狗”。

    孔子生於中華幾千年文明史中變化最劇烈的“周秦之際”,他覺得“禮壞樂崩”。因此感時傷懷,在整理典籍中的同時表達了他要“興滅繼絕”、“克己復禮”、挽狂瀾於既倒、復興周公之道的希望。然而希望破滅,孔子在“居九夷”的感慨中,懷著“吾道窮矣”的憤懣,至死仍舊念念不忘舊志。

    孔子顯然不是個趨炎附勢、歌功頌德的人。他對當時社會和統治者,指斥多,誇讚少。對活著的王者權貴罵得最多,對死去“先王”反而歌功頌德,死人是不能給孔子以恩寵,罵活人贊死人,當政者的心理陰影可以預見。造反這種事情孔子不會幹。但他是異見人士”毋庸置疑。

    孔子對春秋戰國興起的以法家為首推動“霸道專治”是不滿的,表現得也十分排斥。秦暉老師所說的“周秦之變”背後的思想衝突,主要就體現為“儒法鬥爭”。

    孔子和孟子兩人四處碰壁。他們的學生卻有春風得意的,孔子身後“儒分為八”,其中荀子“識時務者為俊傑”,不再“從周”而改行“法后王”,匯合於李悝、商鞅代表的法家潮流。而思孟一支則歷經坎坷,與法家和秦制激烈衝突,以至發生“焚書坑儒”。

    前面說“舍”“藏”非“避”,並非是玩文字遊戲。雖然不敢說孔子的一生是與“天地人”斗的一生,但他從來沒有迴避過理想、放棄過信念,沒有順應大勢屈從現實。真正的“避世”是那些改變了他理念和打著他的旗號上位行犬儒之事的人們。真正的“避世”正是由“喪門犬”到“看門狗”的轉變。

  • 5 # 吹夢到涼州

    首先要說明一下,對於孔子而言,這兩者並不矛盾。

    不論是“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還是“小隱隱於野”,做隱者歷來是避世者最醒目的行為標誌,而孔子對隱者的態度,在他的話語中可見一斑。

    有些人說孔子思想與隱士的思想相對,其實不僅不相對,甚至孔子也有避世的觀念。孔子曾把隱者分為四類,“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這四句話包含著孔子濃厚的隱士思想。闢者,避也,孔子把隱居的賢士按照程度深淺,分成了四個層次。最徹底的隱士自然是“避世”之士,像伯夷、叔齊這樣跑到深山老林裡去,采薇為生,不食人間煙火,最後餓死也不出山,就屬於此一類。其次辟地,說的是從一個國家跑到另一個國家,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其次辟色,孔子曾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比辟色程度更輕一點的就是辟言,聽人言語不對付,就避開他,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惹不起躲得起,不要跟人一般見識。

    其實孔子是很尊重避世之人的,這在《論語》中有所體現,但是在孔子看來,“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孔子認為,自己和隱者實際上都是對諸侯紛爭、世風日下的亂世做出一種反應,而對於隱者而言,“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可見,孔子把自己和隱者看成是殊途同歸的憂世者罷了。

    最後,正如孔子所言,“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孔子所追求的,還是積極入世,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也正是我們民族難能可貴的一種精神!

  • 6 # 桃花塢裡桃花扇

    因為孔子一生的講學始終得不到民眾廣泛的認可與追捧!所以才有終身感慨:”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其實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樸素的!好比我們的內心就像一棟房子,人剛剛搬進去時,都想要把所有的傢俱、裝飾擺在裡面,結果到最後才發現這個家被擺得像馬路上的死衚衕一樣,反而沒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了。這就是被物質的東西奴役了。孔子學說的意義、是要我們拋丟繁雜,去學做”減法”,把一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絕了,不想掙的錢就不要了。當敢於捨棄、並且知道該如何捨棄的時候,這樣才夠[克己復禮]。才近乎於”不惑”,所謂不惑也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與行事。即使外界對你產生諸多不公平、或打擊報復,你也能在靜穆之中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人能否掌握住中庸,這就是一個處世切入點!要麼聰明領會每事的分寸、那個最合適的度,要麼認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今人也一樣,對行事的判斷,無所謂什麼正確的或不正確的,只有什麼是最合適的、並且不走到極端,方稱之高妙的理想狀態,這就是和諧社會的”和諧”兩字吧!……其實孔子的”以天下為己任”,從來不曾用過晦澀的典故去育人,也從來沒有過厲詞裝威或巧言令色,因為他覺得師之為、就是做學問的原則和道理、是應當對每個學子心靈深處內在的喚醒。然孔子也確存避忌”下愚”(屬”厭民避世”),常唸叨:”唯婦人與小人難養也”、”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謝謝啦)!!

  • 7 # 首屈兩指106677431

    能不恥下問是好事!但這世上有:讀死書,死讀書,書讀死乃至讀書死者大有人在。讀書是讓你明世理而不是明死理!!!

  • 8 # 司馬英才

    有進必有退

    有舍必有得

    陰陽相互抱

    獨木難成林

    天下為己任

    沖天凌霄志

    避世巧借力

    平步上青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安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