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oxxFgg

      藍色"的多瑙河  美麗的城市不一定依山,但肯定是傍水而建。巴黎有塞納河,倫敦有泰晤士河,古城金陵則有滔滔東去的長江,維也納傍的是多瑙河。多瑙河是歐洲第二長河(僅次於\"伏爾加河\"),流經維也納處水勢緩慢,兩岸鬱鬱蔥蔥,垂釣者連綿不斷。可惜,流經此處的多瑙河並非"藍色",而是發灰。不知道施特勞斯的圓舞曲《藍色的多瑙河》何以會有"藍色"二字,也許河流當時是"藍色"的。不過"多瑙運河"是藍色的。多瑙運河是維也納人為洩洪而築的,湛藍湛藍的。夏日,多瑙河上白帆點點,店家在岸邊放三兩棵人造棕桐樹,假裝這是加勒比的海灘。  維也納不僅傍水,而且依山。平均海拔3000米的阿爾卑斯山在奧地利這端始於維也納城西郊的緩坡。緩坡  綠茵鋪地,漸高漸遠,消失在密密的樹林中。 緩坡起始處有頗多人工建築的小橋、池塘和雕塑。樹很高,但並  不是原始森林, 偶而有一兩頭小鹿在緩坡上飛奔而過。  維也納城區分為23個區。城市順阿爾卑斯山上升處是19區,也是高階住宅區。維也納的老房子都在這裡,  房子雖然不新,但都有故事,周圍景色不錯,所以房價不低,兩室一廳的月租金在1000美元以上。  \"隨意\"的錐也納人  德文中一個詞Gemütlichkeit,大意是\"隨意\"或\"閒適\",專門用來形容維也納人雖不醉生夢死,但卻歌舞昇平的特點。維也納人生活節奏緩慢,完全是\"六十而知天命\"的閒適,平常扳著手指頭 計算度假日子的到來。維也納人的工資不算太高,但平時不用太花錢。早在瑪麗亞女皇時代,她就為自己的臣民建立了很好的社會福利制度。奧地利人吃穿不愁,留幾個錢就是用作旅遊觀光之用。維也納城是一派\"桃花源裡可耕  田\"的氣象 ,絕對不會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感受。  城市公園  "城市公園\"(Stadt Park)的面積很小,位於市中心,是遊客必到之處。公園內的小施特勞斯塑像是遊客們到維也納一遊的標誌。塑像的造型是小施特勞斯身著燕尾服,在拉小提琴。塑像原本是白色,後來不知維也納人出 於何種考慮,讓塑像改著金裝。  夏日夜晚,星光燦爛,樂隊在城市公園內一支接一支演奏著斯特勞斯的圓舞曲,兩三隻孔雀飛上屋頂,在樂曲  聲中翩翩起舞。各路遊客坐滿一片,舉杯暢飲當地葡萄釀成的美酒,進入虛幻飄渺的佳境。  維也納的大學  維也納大學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維也納大學。維也納大學建於1365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創始  人為哈普斯堡王朝的魯道夫大公。1348年德意志國王查理斯四世仿照巴黎大學(歐洲最古老的大學建立了海德堡大學。 魯道夫大公不服,也以巴黎大學為模式,建立了維也納大學,與查理斯四世國王 一試高低。  維也納的大學與美國的大學迥然不同。美國的大學多半是嶄新的。而維也納大學在歐洲是屈指可數的名校,校  舍卻是破舊不堪。原因何在?制度不同。在奧地利上學不用交學費,國家倒貼生活費。學生讀書大多讀得不緊不慢,處心積慮地延長大學美好浪漫的時光,六七年下來沒拿到學士學位的大有人在。  韋伯斯特大學是所美國私立大學。除了麥當勞和肯德基外,美國的最大輸出要算是文化,文化輸出中又首推美  國電影、音樂、小說和大學。世界許多大城市都有美華人辦的大學(以前北京的燕京大學、上海的聖約翰大  學)。美華人來此辦學倒並非文化侵略,只為賺錢,學生是棵搖錢樹。為了吸引生源,校方許諾學 生在維也納修滿一定學分後,可以去美國的聖路易斯大學就讀,校方保證簽證順利,通行無阻。韋伯斯特大學的另一個重要生源是聯合國內的僱員。每到新學期開學之前,校方都要上門招生。韋伯斯特大學允許在職人員就讀,這是一大吸引力。  名人知多少  奧地利在世界上要算是富國,在歐洲也算得上是富國,但與瑞士這樣的國家相比,又算是富國中的窮國。但奧  地利在人才方面曾經很富有。維也納人傑地靈,名人輩出,世界上從未有一座城市孕育過如此之多的音樂家,  海頓、莫扎特、 貝多芬、斯特勞斯。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生前也是維也納的居民。  名人的故居前都掛一面小旗,為遊客引路。維也納市區到處掛著小旗。希特勒年輕時也曾在這座城市尋求發展,住過近5年之久。希特勒後來成了顛倒乾坤 的梟雄,所以他的故居前沒有掛旗。希特勒的故居還在,是第12區的Meld emannstrasse街的27號。 希特勒在維也納時窮困潦倒,20多年後以第三帝國元首的身份\"榮歸故里\"。維也納萬人空巷,夾道歡迎這位奧地利的遊子。從留下的新聞紀錄片上可以看到,街上人群似海,手臂如林(行納粹禮),\"萬歲!\"\"萬歲!\"的歡呼聲響徹雲霄。據史家稱,按人口比例,二戰期間,奧地利的納粹黨徒多於德國。今日街頭,看到的是一片祥和的景象。很難想像,熱愛音樂的維也納人也  顛狂過。  貝多芬小道  "貝多芬小道\"位於維也納郊區,附近幾乎見不到一個遊客。也許是維也納 的名人故居太多了,遊客無暇一一瞻仰,"貝多芬小道\"又在市郊,所以很被冷落。再則貝多芬出生在德國,後來才移居維也納,只能算是半個奧  地利人。  兩位地地道道的奧地利人莫扎特和海頓都做過貝多芬的老師,貝多芬也確實不辱師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貝多芬之前,所有音樂家包括莫扎特和海頓, 或由皇家御用,或受僱於教會,而貝多芬的作品和演奏使維也納的貴族為之傾倒,紛紛解囊相助。自貝多芬起,西方音樂家才開始靠贊助生活。  貝多芬故居是一座兩層小樓。院內既不見住戶,也不見任何故居陳設,很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  樓\"的意境。在它不遠處便是\"貝多芬小道\",這是一條極僻靜的小道,芳草侵徑,兩旁綠樹成蔭,一條窄窄的小溪伴徑而行,透過樹葉縫間,可以望見一碧如洗的天空(維也納幾乎沒有什麼空氣汙染,公共交通非常方便,各種地鐵、有軌電車、短途快速列車遍佈市郊各個角落;計程車比私家車還高階,不是賓士就是寶馬,而且是嶄新的,汽車尾汽的危害被降低到極小量)。  貝多芬晚年經常在維也納鄉村的田間小道上漫步,走啊走啊,從鮮花盛開的五月走到樹葉飄零的十月。十一月  維也納便進入了漫長而寒冷的冬天,居民們足不出戶,否則的話,樂聖或許會有更多的傳世之作。貝多芬的\"  第五交響樂\", \"第三交響樂\"和\"皇帝協奏曲\"都是在鄉間小道上孕育而成的。貝多芬總是帶著一本小薄,隨走隨想隨記。貝多芬肯定在許多條鄉間小道上都漫步過,大概是為了紀念他,維也納人特地選了一條幽靜的小道,以他的名字命名。  曲徑幽巷,庭院深深  摩天大樓是美國的風格,風風火火地去賺錢也是美國的風格,但\"發展\"決不是蓋些高樓。要蓋摩天樓,維也納也有這個實力,但慌慌張張地改變自己的生 活環境決非一件好事。  維也納人也很崇拜美國,連見到英文流利的亞洲人都有些誠惶誠恐。但就較大多數亞洲國家而言,維也納人還是多了份自信。維也納人不喜歡高樓大廈,所以,現代風格的\"國際城\"(聯合國在維也納的分部)不能建在市中心,而是被請到市郊。維也納城內到處是磚石鋪路的老街,曲徑通幽。居民住宅多是庭院深深,四面低樓環抱,中間廣植花草,樹影扶疏。維也納只有貴族的深宅,沒有美國佔地數頃的豪宅。維也納城內的建築大多都有些年頭,外觀很舊(是以舊整舊 的維修結果),但內部卻整修一新,都裝上了本世紀才出現的電梯和現代化的衛生間。維也納的很多新樓也非中央供暖供熱水。各家的熱水器不僅要燒熱水,而且要燒暖氣,為的是節省能源和減少空氣汙染。  維也納是遊客在歐洲走訪的第一批城市。維也納人把一座古城保護得很好,世界各地遊人紛至沓來,所賺的錢遠比修幾座工廠要多的多,而且財源不斷。不過,這大概並非維也納人高瞻遠矚、精心規劃的結果,而是維也納人的\"隨意\" 所致,也是\"寧靜致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二十五六歲還沒物件,家裡又逼婚是什麼感受?